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试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试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大余县梅关中学高一年级选科第一次测试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
1.诗人李约在《观祈雨》中这样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与这首诗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相符合的是( )
①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③农民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地主占有和支配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6周年。在当今时代,尽管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
①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彻底抛弃资产阶级时代的思想和文化 ④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从社会主义提出至今,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承载着理想和使命,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的漫漫历程。一路走来,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②巴黎公社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④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4年年初,英国铁路交通服务因受火车司机罢工的影响几近瘫痪。为抗议高通胀,以及要求改善薪资待遇,自2022年6月开始的英国多行业罢工潮一直延续至今。蔓延多年的英国罢工潮( )
①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工人被剥削的地位 ②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固有的弊端
③反映了经济危机以工人罢工运动为基本特征 ④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犹如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抹璀璨曙光。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还清晰指明了未来世界的方向。它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助力他们改造旧世界、构建新世界。这一理论之所以被冠以“科学”之名,从理论角度看,是因为( )
①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③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④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灾难是资本的本质,资本逻辑本身即蕴含着一种无法遏制的灾难因子,当客观条件成熟,它将成为“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任何企图停留于资本主义框架内“去资本主义灾难化”的改良策略,都必然无法奏效。灾难资本主义昭示了( )
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②资本主义无法依靠自身之力走出危机
③灾难贯穿始终并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利益上根本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这段话中心意思的是( )
A.阶级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存在的
B.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代都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C.阶级的本质是代表拥有共同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团
D.从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才是历史的进步
8.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没有料到,他们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这说明( )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③生产工具创新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重要条件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消费主义是一种自20世纪初以来在欧美社会流行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将消费视为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通过消费商品和服务来追求个人满足、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主张商品不仅是实用品,更是社会地位或价值观的象征(如奢侈品代表“成功”),推崇“现在购买,以后支付”的“即时满足”逻辑。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 )
①解决了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 ②降低了普通工人家庭消费成本和债务负担
③加剧了消费的盲目扩大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④维护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随着2025年的到来,全球罢工浪潮持续蔓延。1月10日,意大利铁路工人举行24小时全国罢工,抗议工资停滞和工作条件恶化;3月31日,比利时爆发全国性罢工,要求提高社会福利和应对通胀压力。关于上述罢工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①罢工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②罢工现象是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③罢工预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 ④罢工并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社会成员消费不了太多的商品
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④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二里头遗址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体现了早期对城市营建的整体性规划,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进入了王朝国家。对于这个时期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古国文明形态产生 ②城市出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表现
③阶级和国家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 ④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化为家庭私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这一论断(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
C.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14.卢梭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然、生理上的不平等,例如年龄、健康状态、智力水平、体力状况等;第二种是精神、地位、特权、财富等的不平等,这并不是什么“上帝的安排”,而是进入社会之后的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封建社会时期“第二种不平等”达到顶峰
②原始社会是只存在“第一种不平等”的理想社会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二种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
④私有制出现使“第二种不平等”在生产领域被放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世界社会主义有着500多年的发展历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又有坎坷曲折。这500多年的风雨历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期——社会主义实践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时期。梳理这个进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实践和探索发展,代表了社会历史前进方向
②只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就能使其焕发强大生命力
③空想社会主义设计了未来社会美好蓝图,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④追根溯源,才能更好地理解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道路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由此可知( )
①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②共产主义在旧社会胚胎中自发实现
③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与更新 ④社会形态的更替以物质条件为依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7.(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圣西门主张建立一个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人人都要劳动,个人收入应与贡献成正比;傅立叶提出以“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在他设想的“法郎吉”协作社里,人人劳动,男女平等,免费教育,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丰富多彩;欧文在美国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他把4万英亩土地划分为1200个区,每个区建设一个面积6000平方英尺的住宅,周围是耕地、果园和工厂,所有成员按需分配。但这些设想和实验都失败了,成为空中楼阁。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等。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正是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使农民成为地主的附属品。
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资本家却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福特,原来只接受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5美元的标准,后来许多汽车公司都提高了工资标准,福特担心自己的工人被挖走,也不得不将工人工资提高到每天8小时、6美元,表面上看工人工资提高了,但由于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工资,工人实际上还是被资本家剥削了。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方式的异同。
1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或“哞哞叫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
材料二 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次社会进步。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材料二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又通过大规模工业化快速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鼎盛时期二分天下有其一;70多年后,即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庞大的“红色帝国”土崩瓦解。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何指导意义?(6分)
(2)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8分)
2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断言:“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著名德国哲学家尤里根 哈贝马斯,在系统考察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时,也认为资本主义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大显著特征正是依靠科学技术去发展生产力,尤其“自19世纪后25年以来,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其一,强化国家干预,这确保了制度的稳定;其二,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使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深陷“滞胀”泥淖的当代资本主义自不能例外,同样也是籍由新科技革命的“东风”,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吹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速飞跃,进而阶段性地摆脱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完全可以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第1页,共2页《大余县梅关中学高一年级选科第一次测试政治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D A C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D B B
1.B
【详解】“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反映的是封建社会。
①④: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①④符合题意。
②: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奴隶社会,②不符合题意。
③: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不是全部,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A
【详解】①②:《共产党宣言》以第一全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①②应选。
③:应该是对资产阶级时代的思想和文化进行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抛弃,③不选。
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④不选。
故本题选A。
3.D
【详解】①: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①排除。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②排除。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③正确。
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D
【详解】①:英国罢工潮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被剥削的地位,①说法错误。
②:英国罢工潮为抗议高通胀,以及要求改善薪资待遇,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固有的弊端,②符合题意。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③说法错误。
④:英国罢工潮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使得工人经济贫困,生活困难,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D
【详解】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不属于理论层次,①不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②不选。
③④: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A
【详解】①:资本逻辑蕴含灾难因子,会引发各种灾难,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①正确。
②:材料中提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改良策略无法奏效,说明资本主义依靠自身内部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无法真正走出危机,②正确。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③排除。
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资本逻辑带来的灾难以及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直接涉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利益对立的内容,④排除。
故本题选A。
7.C
【详解】A:阶级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也将伴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亡,A错误。
B: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的社会,B错误。
C:“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这表明阶级的本质是代表拥有共同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是阶级划分的最基本标志,C正确。
D: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全社会消灭了阶级”的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历史的进步,因此由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也可能是历史的进步,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故本题选C。
8.B
【详解】①:材料中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世界市场”,直接体现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其发展会引发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等一系列变革,①正确。
②: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没有料到,他们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这是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涉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②排除。
③:蒸汽机作为重要生产工具创新,推动大工业发展,进而促使“资本变为工业资本”“资本集中”,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③正确。
④: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非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其调整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能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判断标准,该选项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④排除。
故本题选B。
9.D
【详解】①:消费主义通过将消费与个人价值、社会地位深度绑定,刺激超前消费和“虚假需求”,虽可能短期内掩盖生产相对过剩矛盾、延缓经济危机显性爆发,但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会因需求泡沫的最终破裂加剧危机冲击,①排除。
②:其推崇的信贷消费模式(“现在购买,以后支付”)会增加家庭债务负担,降低家庭的储蓄率和抗风险能力,而非降低消费成本,②排除。
③:消费主义通过将消费与个人幸福、社会地位绑定,导致过度、超前消费,加速资源消耗,为西方近代以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推波助澜,③正确。
④:消费主义本质上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制造需求扩大市场,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①符合题意。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而非罢工现象,②说法错误。
③:罢工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但不能直接预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是由其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长期历史趋势,当前罢工仍属制度内调整,不必然预示灭亡,③说法错误。
④:这些罢工主要是工人为改善工资、工作条件等,并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1.B
【详解】①④:“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说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①④符合题意。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错误。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2.A
【详解】①②: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城市,进入了王朝国家,属于奴隶社会,这个阶段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古国文明形态产生,同时城市的出现,这也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表现,①②入选。
③: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和国家才逐步出现,而二里头文明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阶级和国家已经成型,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化为家庭私有,而二里头文明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错误。
B“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这一论断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B符合题意。
CD:材料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一诊断既不涉及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也不涉及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历史依据,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①:并不是封建社会时期“第二种不平等”达到顶峰,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时期,①不选。
②: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因此不是理想社会,②不选。
③:私有制是导致“第二种不平等”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剩余产品产生是根本原因,③应选。
④: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私有制的产生使得贫富分化加剧,人与人的直接差别在私有制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显著,④应选。
故本题选D。
15.B
【详解】①: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理论)到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再到实践(如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探索发展(如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一历程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进步,代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故①正确。
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体现了这一点。但“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社会主义实践的因素,如国际环境、历史条件等,故②排除。
③:空想社会主义确实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等,故③排除。
④:通过梳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增强道路自信,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①:材料中马克思的观点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是由物质条件的发展驱动的。资本主义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从封建社会中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①正确。
②:马克思强调,新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必须在旧社会中成熟,但其实现并非自发,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完成,共产主义需要人民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②错误。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不是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与更新,③错误。
④:马克思明确指出,新生产关系出现的前提是“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这强调了物质基础(如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是社会变革的根本依据,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7.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二者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18.①相同点:剥削基础: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剥削农民;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剥削本质:都是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成果。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等,剩余部分被地主无偿占有;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不同点:封建社会农民以地租形式(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向地主缴纳大部分劳动成果,还要服劳役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支付工人工资来购买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看似自由,但实质上受资本家剥削。人身依附关系:封建社会农民对地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被束缚在土地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表面上具有人身自由,可自由出卖劳动力,但因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受雇于资本家,存在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19.判断社会形态更替是否是历史的进步的主要标准是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建立以后,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0.(1)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
(2)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理由如下:①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只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启示: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国情、实际结合。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1.①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断革新生产工具,积极调整社会关系,表面上缓和了矛盾,但这些措施没有且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不可调和的,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不可避免,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所以当代资本主义并不能通过技术革新和调整社会关系摆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