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冰熔化了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科学教科版(2024)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冰熔化了 表格式教案 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科学教科版(2024)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5.冰熔化了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教科版
目录
1
情境与问题
2
探究与发现
3
研讨与拓展
4
回顾与练习
5
总结与评价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熔化。
2.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思维: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探究实践:
1.观察并记录冰熔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态度责任: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1.情境与问题
学习任务
聚焦
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在我国北方的冬天,你会看到屋檐垂下的冰凌在阳光下慢慢熔化。
2.探索与发现
学习任务
探索
1.说一说我们平时见过的冰熔化的现象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冰熔化的现象呢?
探索
1.说一说我们平时见过的冰熔化的现象
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探索
2.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
把冰块敲碎
用吸管对着冰块吹气
用手焐冰块
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探索
2.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
探索
2.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
形态
体积
快慢
由固体变成液体
水的体积比冰小
温度高的地方先熔化
固体冰变成液体水这一过程叫熔化。
探索
3.比较水、冰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探索
3.比较水、冰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熔化
探索
3.比较水、冰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3.研讨与拓展
学习任务
研讨
1.根据我们的实验,你认为哪种方法使冰熔化最快?冰熔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研讨
2.水、冰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拓展
观察加热蜡的现象
加热蜡,蜡也会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冷却后又会变成固体状态。这种现象与冰熔化成水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回顾与学习
学习任务
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知道:
1.水、水蒸气和冰的状态不同,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冰是固态的,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水。
2.水、水蒸气和冰可以相互转化:水遇冷可以变成冰,受热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冰受热也可以变成水。
一、选择题。
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熔化速度的是( )。
A、用火烤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地方
C
一、选择题。
练习
2.下列温度环境中,冰块熔化最快的是( )。
A、10 ℃ B、50 ℃ C、90 ℃
C
一、选择题。
练习
3.熔化冰块比赛时,每组各取一块大小几乎相同的冰块的原因是( )。
A、冰块不够 B、保证比赛公平 C、节约冰块
B
一、选择题。
练习
4.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叫是( )。
A、熔化 B、凝结 C、冷却
B
二、判断题。
练习
1.冰在教室里放置一段时间,仍然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
2.冰熔化成水,体积比原来大了。( )
3.冰在熔化过程中,周围空气没有明显的变化。( )
4.在不同条件下,冰熔化的快慢不同。( )
5.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 )
×
×
×


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谢谢观看!
THANKS
教科版教科版(2024年)科学三年级上册
《冰熔化了》教学设计
课题 2.5 冰熔化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熔化。 2.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思维: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探究实践: 1.观察并记录冰熔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态度责任: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熔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熔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情境导入,提出问题(5 分钟) 1.生活情境唤醒 2.播放视频:北方冬天,屋檐下的冰凌在阳光下慢慢变成水滴,路面的积雪在气温升高后逐渐消融,提问:“冰凌和积雪为什么会变成水?冰要在什么条件下才会熔化?不同方法能让冰熔化的速度不一样吗?” 3.猜想激发 4.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收集猜想:“温度高了冰就会熔化”“用手捂冰块会化得快”“把冰敲碎可能化得更快”,教师将猜想整理在黑板上。 5.揭示主题 6.明确任务:“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用不同方法让冰熔化,观察冰熔化的过程和特点,还要对比水、冰、水蒸气的不同和联系。”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实验操作,观察记录(25 分钟) 活动一:设计 “多种方法让冰熔化” 实验(7 分钟) 1.实验方法讨论 o提问:“除了阳光照射,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让冰熔化?”(引导学生提出 “用手焐、吸管吹气、敲碎、放在热水旁” 等方法)。 o筛选并确定 3 种对比方法(控制变量,突出 “温度”“接触面积” 变量): ① 敲碎冰块: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② 用手焐冰块:利用手的温度传递热量; ③ 用吸管对着冰块吹气:利用呼出气体的温度(高于冰)传递热量。 2.实验要求明确 o控制变量:每组取 3 块大小相同的冰块,确保初始条件一致; o记录内容:每种方法下冰开始熔化的时间、完全熔化的时间、熔化过程中的现象(如是否先出现水珠、体积变化); o安全提示:敲碎冰块时用小锤子轻敲,避免冰块飞溅;手焐冰块时间过长若感觉冷,可及时更换操作人。 活动二:分组实验,记录数据与现象(12 分钟) 1.实验操作与记录 o学生分组按方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操作规范性:敲碎冰块时避免锤子砸到手,用吸管吹气时保持稳定(对准冰块同一位置); 记录准确性:记录员每 1 分钟观察一次,填写 “冰熔化实验记录单”(如下表); 现象观察:提醒学生注意 “冰熔化时是否先从表面开始”“熔化后的水体积与冰的体积对比”。 2.实验现象初步分析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简要汇报:“哪种方法让冰熔化最快?为什么?冰熔化后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初步结论:“用手焐(温度高)、吸管吹气(温度高)比敲碎(仅增大接触面积)熔化快,说明温度是影响熔化速度的关键;冰熔化后水的体积比冰小。” 活动三:梳理水、冰、水蒸气的异同点(6 分钟) 1.对比观察 o展示冰(块状)、水(烧杯中)、水蒸气(结合 “水沸腾时的白气” 回顾),提问:“它们的状态、形状、体积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点?” o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水、冰、水蒸气对比表” o结合课件流程图,引导学生总结转化条件: o冰→水:受热(环境温度高于 0℃),吸热; o水→冰:遇冷(环境温度低于 0℃),放热; o水→水蒸气:受热(如沸腾、蒸发),吸热; o水蒸气→水:遇冷(如凝结),放热。 三、研讨 1.研讨 1:冰熔化速度的影响因素 2.提问:“为什么用手焐比敲碎冰块熔化快?吸管吹气时,除了温度,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熔化速度?”(引导学生发现:手的温度远高于冰块,传递热量更多;吸管吹气时,气体流动加快热量传递,同时增大接触面积)。 3.总结:“冰熔化速度与‘温度差’(热源温度与冰的温度差距)、‘接触面积’(与热源的接触范围)有关,温度差越大、接触面积越大,熔化越快。” 4.研讨 2:水的三态转化与可逆性 5.展示 “冰→水→水蒸气→水→冰” 的循环图,提问:“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具有什么特点?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如冬天水结冰,春天冰化水;湿衣服晾干是水变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在玻璃上凝结成水)。 6.引导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可逆的,只要控制好‘吸热’或‘放热’条件,就能实现状态转化。” 7.研讨 3:冰熔化的生活应用 8.提问:“冬天路面有积雪,人们会撒盐加速化雪,这利用了什么原理?”(补充:盐能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低于 0℃时也能熔化),强化 “条件调控状态变化” 的认知。 四、拓展:延伸探究,联系生活(5 分钟) 1.拓展实验:蜡的熔化与凝固 2.播放视频:用长柄金属勺加热蜡,蜡从固态变成液态;停止加热后,液态蜡逐渐冷却变回固态,提问:“蜡的熔化与冰的熔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讨论后总结: 4.相同点:都需要吸热从固态变液态,冷却后都能从液态变固态(状态可逆); 5.不同点:冰的熔化温度固定(0℃),蜡的熔化温度不固定;冰是水的固态,蜡是另一种物质。 6.课后任务 7.任务 1:回家观察冰箱冷冻室的冰,用 “盛热水的杯子靠近” 的方法让冰熔化,记录熔化时间和现象,对比课堂实验中 “手焐” 的速度; 8.任务 2:寻找生活中 “利用物质状态变化” 的例子。
课堂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水蒸气和冰的状态不同,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冰是固态的,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水,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水遇冷可以变成冰,受热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冰受热也可以变成水。
板书设计 冰熔化了
教学反思 冰熔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而缺少对本质属性的了解。其中,学生们对于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转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表现出层次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