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设计愿景】
课文聚焦毛主席痛失爱子毛岸英后的艰难抉择,通过对其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位父亲与国家领袖双重身份的复杂内心:既有剜心之痛,更有家国之责。本设计紧扣主席身份的“艰难抉择”核心任务,以幸福语文的“感知抉择(是什么)→剖析细节(怎么样)→深悟精神(为什么)→迁移担当(我会吗)”的“五言四问”阅读教学模型路径,引导学生习得“言行表心绪”的方法能力,体会主席崇高的国家责任、大义情怀,使学生灵魂触动,言语提升。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与作为领袖的伟人胸怀,认同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积累“踌躇”“黯然”等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分析毛主席“父亲”与“领袖”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培养辩证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逻辑推理与信息整合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文本语言的情感张力,体会毛主席的悲痛与伟大,尝试创作以“平凡中的伟大”为主题的短句或小诗,表达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聚焦毛主席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心情的方法,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任务一:品主席言行,悟抉择艰难
活动一:关联时事,导入学习
1.播放2024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视频片段,提问:“这些回家的烈士遗骸是谁?”(志愿军)毛主席的儿子便是长眠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之一,他的遗体为什么没有回国安葬呢?这节课,继续品读毛主席的抉择。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关联国家大事与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艰难
1.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毛主席面临的两难选择是什么?
预设:归葬朝鲜vs运回国内。
2.用“ ”标出“想接回国”的句子,用“~~~”标出“留葬朝鲜”的句子,先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再分享汇报。
预设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一句中读出毛主席的内心的悲痛……
预设2:“岸英奔赴朝鲜时,……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毛主席很希望再见儿子一面……很想……)
教师追问:为什么毛主席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预设3:“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我读出毛主席不愿搞特殊……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描写。
小结 :身为父亲的毛主席想要见儿子最后一面,身为国家主席的他不能搞特殊,表现了毛主席,将国家责任置于个人情感之上担当和高尚。
3.找出“踌躇”、“黯然”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毛主席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预设:“踌躇”的近义词是犹豫,从这个词又一次能感受到一位年迈父亲内心的不舍……
出示句子: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句中的“黯然”是什么意思?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黯然”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从这个词可见毛主席已经做出了将岸英留在朝鲜的决定,但内心还是那样沉重悲痛,作为父亲……作为主席……(思辨升华)
【设计意图】:从细节描写的诵读中体会主席、父亲两个身份在“抉择”中的情感斗争,同时学习“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语言形式,实现人物国家责任、大局观的深化。
活动三:学以致用,迁移仿写
1.写法提炼:
(1)作者是怎样将毛主席复杂的内心挣扎写得如此感人的?
点拨:“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是动作描写,“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是神态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追问:毛主席的老同学周世钊曾回忆“当谈到岸英牺牲时,主席说:‘牺牲者成千上万,岂能顾及一人?’”这句话和课文中哪处描写呼应?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主席?
小结: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
感受到“父亲之痛”与“领袖之责”的双重形象。
2.迁移仿写:
(1)出示毛岸英遗物图片(衬衣、袜子、军帽等)。
(2)以“主席”的身份,利用动作、神态和语言表现毛主席见到遗物时的内心。补写训练(播放《英雄赞歌》副歌):
毛主席凝视着岸英的(遗物)他 (动作), (神态),低声说:“
。”
(3)展示交流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遗物教学支架与仿写框架,指导迁移运用细节描写方法,实现从文本解读到语言表达的转化。
任务二:读主席批示,悟家国责任
活动一:理解批示,深悟精神
1.补充资料,理解批示。
(1)追溯出处,诵读理解(配乐《英雄的黎明》)。
提问: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最终的批示内容是什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教师追问:毛主席的批示是什么意思?
教师点拨:出示以下内容,引导诵读并介绍大意。
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年过花甲请战……大丈夫要战死沙场,……..)
②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末·徐锡麟《出塞》
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
小结:自古以来为国家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义牺牲他乡的忠勇之人不计其数。毛主席作为父亲他万般心痛,身为主席心中装着国家责任、民族大义。毛岸英和众多志愿军一样为保家卫国牺牲朝鲜,就让他留在朝鲜吧….. 这是一位父亲的抉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的抉择!
学生齐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出示数据:19.7万烈士长眠于朝鲜仅1.3万留有姓名……
请问:朝鲜战场有那么多忠勇之士为了国家牺牲在异国他乡,作为国家主席能稿特殊吗?(不能)
那么多和岸英一样的孩子连名字都没留下,身为国家领导人能让自己儿子的遗体回国安葬吗?(不能)
引导再读:是啊,毛主席尽管心痛不舍,依旧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9.7万志愿军烈士长眠朝鲜——他们用生命诠释“以身许国,何处不为家”。
深情共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设计意图】:结合“马革裹尸”原典、抗美援朝相关数据等资料,解析“青山埋骨”的双重内涵(个体牺牲精神/集体家国责任),体会结尾升华主题的深意。
活动二:强国有我,铭记英雄
课后请从下面任务中选择其一:
宣讲员:讲述将毛主席故事+1个志愿军英雄事迹,制作“故事卡片”。
小作家:采访身边“可爱的人”(医护/消防员),完成300字的人物微故事。
美术家:设计“家国责任”主题书签。
音乐家:学唱《我的祖国》,圈出最感动的一句歌词并简述原因。
【设计意图】:由课内到课外,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化家国责任的认知,促成价值观的行为转化,落实家国情怀的浸润传承。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