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题数量共23个小题。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对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
0.5粗细的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各题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 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 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 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 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 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 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 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雪记
毛锜
大自然里有许多奇妙的声音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水手喜欢听涛声,猎人喜欢听兽鸣,牧童喜欢听黄雀的歌声,庄稼人喜欢听稻浪声。古代文人的作品能体现他们对大自然声音的喜爱,比如,宋玉作《风赋》;欧阳修作《秋声赋》;苏东坡建亭闻雨,欣然赋《喜雨亭记》;清朝的福格一辈子喜听雨声,索性将他的一部笔记体著作题名为《听雨丛谈》。
古往今来,喜欢听风声、雨声的人屡见不鲜,喜欢听雪的人罕有所闻。唐朝的王维可能听过一回雪吧?他画的《袁安卧雪图》就是一个证明。画中有几株芭蕉陪衬。我想,一定是雪打芭蕉的微妙音响,勾起了他的某些情思,才有了这神来之笔吧!
我还真碰到过喜欢听雪的人。
去年元宵节前夕,我和几位朋友到古城西安南郊的一家医院去看望一位住院的老同志。离开医院时,天气骤变,刮起了清冷的风,下起了霏霏细雨。来时还是风和日丽,回去时却寒气逼人。我们没带雨具,连忙跑步钻进了一辆开往城内的公共汽车。还没等我们站稳,汽车便驶出了。车窗外传来的风声、雨声,几乎把我们面对面讲话的声音都盖住了。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汽车到了大雁塔车站。车门一开,上来一群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年轻男女,他们有的拿着照相机,有的提着录音机。他们被雨淋成了落汤鸡,但都喜笑颜开,兴致很高。单凭服饰和地道的粤语,就能断定他们是一群来内地旅游的港澳同胞。“最难风雨故人来。”看到这群乐呵呵的青年,我的头脑里很自然地跳出了这么一句。可是还没等我开口,我的一位朋友已经和其中的一位会讲普通话的姑娘搭上话了。
“刚游览了大雁塔吧?”
“是的。”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香港和澳门。”
“你们对这座古城的印象如何?”
“挺好,”姑娘喜悦地说,“来到这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魅力!”
他们中的一位男青年插上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真好,这儿的一草一木都令人留恋!”
车子顶着风雨继续朝城内行驶。往车外看,只能看到一片混沌。一位中年男游客生气地说:“想不到第一次来游古城,就遇到这种天气。真是倒霉透了!”“不,”姑娘扭头对那位男游客说,“这样不是更有趣吗?”
没想到她的这句话刚落地,“更有趣”的景象就出现了——风雨小了下来,雪飘落下来。
“雪,雪,雪……”这几位青年都狂喜地叫了起来,并一起扑向车窗。
也许是因为天气骤然变冷,这场雨夹雪确有“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味道。小小的结晶体——霰,打在车窗上,发出“乒乒乓乓”的脆响。
“你们听,”那位会讲普通话的姑娘向同伴们喊道,“祖国北方落雪的声音多美妙啊!”
另一位男青年竖起耳朵听着,说:“真的,比咱们那儿雨打芭蕉的声音还要好听!”说着,他竟打开录音机录雪打车窗的声音。而另外的几位,则打开各自的照相机,“咔嚓咔嚓”地拍雪景。他们说:“瑞雪兆丰年。祖国又会迎来一个丰收年啊!”
因这些港澳同胞听雪而掀起的一股欢乐的冲击波,将公共汽车上的气氛弄得热烈起来,仿佛大家坐的不是开往城内的普通公共汽车,而是载着载歌载舞的吉卜赛人的开往远方的大篷车。
那位会讲普通话的姑娘出了个节目,她忽然转过头来,似对着她的同伴,也似对着我们,吟咏般地说:“我的亲爱的小傻瓜……”开头这一句把大家整愣住了。接下来,我便听明白了,她是在朗诵法国大作家乔治·桑写给福楼拜的一封信里的对白雪的赞歌:
……我们埋在雪底下了;我顶爱下雪了:这种白颜色就像一种普遍净化,室内的娱乐越发亲密、越发甜蜜了。人怎么能恨乡间的冬天!雪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景色之一!
啊!我禁不住率先鼓起掌来,接着大家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点也没记错,”我的一位朋友说,“把‘室内的娱乐’改为‘车内的谈话’,再用改句来概括此时此刻的气氛,岂不恰当?”
我的这位朋友是搞音乐的。我灵机一动,对他提出建议:“老兄,想来你已经捕捉到了落雪的旋律,你替这些青年朋友谱一曲《听雪记》吧?”
听到我这么说,青年们齐声称好,车上顿时又荡起一层欢乐的浪花。
我第一次到南方,看到“玉鉴琼田三万顷”似的大海,听到“渔阳鼙鼓动地来”似的涛声,恨不得驭风飞升,仰天长啸!眼前这几位青年看到雪时的激动程度,相较我当年看到大海时的激动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望见城墙了。这时,我不由得转向这几位青年,替他们朗诵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两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
一眨眼,一年又过去了。刚过元旦,这座古城又迎来了“九冬飘远雪,六出表丰年”的景象。也不知道我的那位朋友有没有谱出《听雪记》,我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忆起去年和港澳青年们同车听雪的那段趣事,就先追述一番。
“沙,沙,沙……”听着雪花落地的声音,我也出神了,耳旁似乎又响起了那几位青年的欢呼声。听说,今年来古城西安旅游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比去年更多了。想来,他们之中也一定有些人,会和去年那几位青年一样,因领略到这听雪之乐而感到无限欣喜吧!
1982年1月6日于西安
(有删改)
【注】《诗经·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开头先紧承第一段后半部分,指出“古往今来,喜欢听风声、雨声的人屡见不鲜”,接着表达了“我”对“喜欢听雪的人罕有所闻”的遗憾。
B. “我”以“最难风雨故人来”表达了雨天偶遇港澳青年的喜悦之情,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明港澳青年对内地依依不舍。
C. 那几位港澳青年在车上听雪、录雪声、拍摄雪、称赞雪,大家听朗诵并鼓掌…….这些场景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出热闹的气氛。
D. 听了朗诵,“我”的一位朋友从契合现实场景的角度考虑,提出改动句子的想法;“我”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考虑,建议他据文谱曲。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描写是表现几位港澳青年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法,对游览地的不舍、对祖国迎丰收的祝愿等皆见于言中。
B. 文本主要通过“我”的观察来表现几位港澳青年,既展现出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也展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C. 文本行文严谨,如文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体现出语言严谨,与照相机、录音机相关的内容前后呼应体现出结构严谨。
D. 文末再次提及听雪趣事,产生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交代“今年”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到古城西安旅游的情况,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8. 文本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分别是怎样表现港澳青年的?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这篇散文虽然篇幅短,却有着大格局。其格局之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界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酅①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酅:险要的丘陵。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吝惜、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
B. 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 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 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 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 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 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却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 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聚远楼①诗二首
苏轼
其一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其二
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②。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
【注】①聚远楼:位于今江西德兴凤凰湖西岸的古龙山之巅,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元丰七年,即1084年(另一说为熙宁七年,即1074年)苏东坡至德兴登楼创作这两首《聚远楼》诗。②帘钩:固定门窗帘幕的钩子,常用以代指门窗。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均由景入情,意境超然,且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能引人入胜。
B. 两首诗均点明了“聚远”的题旨,区别在于前者较明确,后者较含蓄。
C. 第一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既生动地描绘自然之景,又使楼人格化。
D. 第二首尾联登楼纵目,视线所及即为疆域,此感只有做万户侯可比。
16. 中国古人在构建诗画艺术空间时往往“以大观小”,从全局来看部分;又能“小中见大”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兼顾到本质与形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生”字能赋予景物生命,历代文人常用该字来表现富有生机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为一场展现古代战士团结精神的舞台剧撰写台词,引用《无衣》中体现战士们团结友爱、共穿下衣,携手作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为合适。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家庭”,你会想到什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其实,家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___①___,注重家庭、涵养家教、宏扬家风的重要性【A】昭然若揭。
注重家庭,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反之也如此,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溶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最终绘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幸福图景。
注重家教,以传承激活文明秘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意义___②___在于它是血缘的纽带,___③___在于精神共同体的塑造。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帮助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让“小家有大爱”,才能真正实现“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
注重家风,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能滋养整个社会的精神土壤。湖北通山有位“凉茶奶奶”徐桂梅,她坚持30余载为路人免费供茶,儿子郑远托面对母亲嘱咐时的一句“我知道,这缸茶断不得”,让点滴善行升华为家族传承。优良家风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B】接力传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传承优良家风,以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 )。今日中国,家庭叙事早已超越小我,与时代大潮交融。我们只有以家为起点,用心守护家庭温暖,用情传承家教智慧,用行动彰显家风底色,方能让每个家庭向上向善的力量,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让文明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18. 请在下面横线处按要求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文中第一段【A】处加点的成语“昭然若揭”使用错误,可以修改为“______”。
②文中第四段【B】处加点的词语“接力传承”可用成语“______”替换,更好地体现代代传递之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0.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是个人奋斗的起点,国是理想实现的舞台”
B. “家是心之所系,国是魂之所归”
C. “国是参天大树,家是深扎的根须”
D.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21. 文中一、二、三段各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喻修辞,请指出“第一粒扣子”和“第一个台阶”的本体,并结合语境在后面的横线处仿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相似,修辞相同,语意连贯,表达流畅。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袁隆平怀揣“禾下乘凉”的浪漫梦想,一生扎根稻田,将个人抱负升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崇高使命。
材料二:当下,不少年轻人将职业理想投向“网红主播”“游戏测评师”等新兴领域,视“追求兴趣、享受生活、实现财务自由”为人生抱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题数量共23个小题。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对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
0.5粗细的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各题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A 4. 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
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 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人生目标;
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
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第一处画横线部分描写那位姑娘的语言,并以一位中年男游客对旅游遇雨之事的抱怨来反衬她对旅途遇雨的态度,表现出她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游览兴致高。②第二处画横线部分以“我”第一次到南方看到大海时的感受,正面衬托几位港澳青年见到雪时的激动心情。
9. ①唱响对大自然的赞歌。文本写人们喜欢大自然里的美妙的声音,其中着重写几位港澳青年听雪,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写古代文人创作诗文、画作,通过写几位港澳青年游览古城西安的感受,通过引用古代诗歌,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展现爱国情怀。几位港澳青年的行动和语言展现出他们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文本通过写他们,以小见大,表现出广大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DG
11. B 12. D
13. (1)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晋国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
(2)面对困境使用欺诈的方法,足可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可以报答恩德。
14. 第一问:欺骗(或欺诈之术)。第二问:靠欺诈之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欺诈之术充满整个国家,国家就不可能安定。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以大观小:诗人一目千里,从全局看部分,将“云山、烟水、野草、幽花”等具体景物置于广阔背景中。
②小中见大:两首诗都写到透过门窗看到的不只是具体的景象,更是无限广远的空间,展现了诗人游目骋怀、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文质彬彬 ②. 然后君子 ③.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④. 海上明月共潮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 岂曰无衣 ⑥. 与子同裳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①. 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不言自明、不容置疑) ②. 薪火相传
19. ①所以(因此)②不仅(不只)③更(而且、还)
20. D 21. “宏扬”改“弘扬”“秘码”改为“密码”“溶入”改为“融入”
22. (1)本体:孩子成长初期的价值观塑造、品德培养等关键起步阶段。
(2)仿句:(帮助孩子)点亮人生的第一盏明灯,扬起人生的第一面风帆。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