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玩一玩 敲锣打鼓》(教案)-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一、教材分析 《玩一玩 敲锣打鼓》是沪教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的一节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音乐课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敲锣打鼓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和合作精神。教材可能会以生动的图片、简单的乐谱和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敲锣打鼓的基本技巧。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和参与敲锣打鼓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让他们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之美。2. 艺术表现: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敲锣打鼓的方式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3.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在敲锣打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发挥想象力。4. 文化理解:介绍敲锣打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文化素养。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和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和游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但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弱,对节奏、旋律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在学习敲锣打鼓这一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新鲜的乐器和活动感到兴奋,但也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指导。四、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敲锣打鼓的基本节奏和技巧。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参与敲锣打鼓活动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节奏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设计意图:通过敲锣打鼓的活动,提高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和音乐的表现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在敲锣打鼓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和协调。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合作和协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这是一个挑战。2. 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和改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敲锣打鼓音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五、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敲锣打鼓的乐趣,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节奏和技巧。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敲锣打鼓的音乐活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3. 启发式学习: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4. 评价式学习:在学生参与敲锣打鼓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设计意图: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六、学习准备 1. 收集各种敲锣打鼓的音乐作品和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准备锣、鼓等乐器,以及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鱼、响板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敲锣打鼓的乐趣,丰富教学形式。3. 制作一些与敲锣打鼓相关的图片卡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节奏。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支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4. 布置教室环境,营造出敲锣打鼓的氛围,如悬挂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图片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敲锣打鼓的音乐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感受热闹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种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敲锣打鼓。”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敲锣打鼓的魅力。2. 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乐器- 教师展示锣、鼓等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的形状、颜色和结构。- 教师介绍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乐器。- 学生亲自触摸和尝试演奏乐器,感受乐器的声音和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敲锣打鼓的乐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学习节奏- 教师播放一些简单的敲锣打鼓节奏音频,让学生聆听并感受节奏的强弱和规律。- 教师用图片卡片展示节奏,让学生通过视觉来理解节奏。-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拍打节奏,让学生熟悉节奏的感觉。- 学生分组练习节奏,互相倾听和纠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敲锣打鼓的基本节奏,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活动三:合作演奏-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乐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节奏,进行小组合作演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练习,协调各自的演奏。- 各小组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活动四:创新改编-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 “我们可以用这些乐器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吗?”“我们可以加入其他的声音吗?” 等,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尝试,创新和改编节奏。-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介绍改编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发挥想象力。3. 巩固练习- 教师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用敲锣打鼓的方式进行伴奏。-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用不同的节奏和乐器组合来表现音乐。- 各小组进行展示,互相学习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敲锣打鼓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新能力。4. 课堂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认识乐器、学习节奏、合作演奏和创新改编等。- 教师强调敲锣打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参与传统音乐活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5. 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所学的敲锣打鼓知识,并和家人一起用简单的乐器进行演奏。- 设计意图:通过家庭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感受音乐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促进亲子交流。八、板书设计 《玩一玩 敲锣打鼓》板书 (一)、敲锣打鼓的乐器1. 锣2. 鼓3. 其他打击乐器(二)、节奏学习1. 简单节奏2. 复杂节奏(三)、合作演奏1. 小组分工2. 演奏效果(四)、创新改编1. 思路方法2. 成果展示九、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教学方法多样。采用了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学习和评价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丰富。收集了各种敲锣打鼓的音乐作品和视频,以及准备了丰富的乐器和图片卡片,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及时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参与敲锣打鼓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2. 不足之处-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弱等原因,参与度不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一些活动中,时间过长或过短,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够。敲锣打鼓可以与语文、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但在这节课中没有充分体现。3. 改进措施-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敲锣打鼓教学中,可以与语文、美术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