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座号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5-2026学年(上)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一10月阶段测试
地 理 试 题
(考试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第5页。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 30 题, 满分 60 分。)
2017年4月,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发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39光年的“超级地球”(行星LHS1140b),该行星与主星(LHS1140)的距离、岩石构成以及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行星LHS1140b的位置应处于(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从天体类型上判断,主星(LHS1140)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星云 D.彗星
3.推断“超级地球”(行星LHS1140b)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质量和体积适中 B.该星球由岩石构成 C.与其环绕的恒星距离适中 D.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跋(cūn)乌”。我国《汉书·五行志》中也记载:“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下图为太阳外部大气结构图,据此,完成4-7题。
4.图中A,B,C分别表示太阳大气层的( )
A.日冕、色球、光球 B.色球、日冕、光球
C.光球、色球、日冕 D.光球、日冕、色球
5.画中的“乌鸦”和文中提到的“黑气”现象是( )
A.黑子 B.日食 C.日珥 D.耀斑
6.文中记载的太阳活动出现在太阳的那个部位( )
A.色球层 B.光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7.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
①白昼时间延长 ②干扰无线电通信 ③产生磁暴现象 ④可能引起降水量的异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披毛犀化石骨架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披毛犀是活跃在亚欧大陆北部的哺乳动物,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已在一万年前灭绝,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据此完成8-9题。
8.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披毛犀(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沿海迁徙
9.披毛犀灭绝时期( )
A.气候逐渐变冷 B.恐龙称霸地球 C.被子植物繁盛 D.联合古陆形成
青藏高原边缘连续沉积地层中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重要证据。通过对比青藏高原北缘与南缘的化石,科学家认定在距今15Ma左右,哺乳动物的交流被青藏高原隆升阻断。下表为青藏高原北缘部分地质年代的代表性哺乳动物。据此完成10-11题。
代表性哺乳动物(Ma:百万年) 特征
三趾马(距今10Ma) 善奔跑,以草本植物为食。
铲齿象(距今13Ma) 板状下颌,适合铲食和咀嚼水生植物。
巨犀(距今30Ma) 以柔软多汁的树叶和树枝为食。
10.能证明哺乳动物交流被青藏高原隆升阻断时间的证据是青藏高原南缘( )
A.有铲齿象化石,无巨犀化石 B.有巨犀化石,无铲齿象化石
C.有三趾马化石,无铲齿象化石 D.有铲齿象化石,无三趾马化石
11.从巨犀到三趾马的更替过程中,青藏高原北缘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为( )
A.逐渐变湿 B.逐渐变干 C.先变湿后变干 D.先变干后变湿
2025年1月7日9时5分在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很多居民表示收到此次地震的手机弹窗预警,如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完成12-14题。
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 )
A.Ⅰ圈层 B.Ⅱ圈层 C.III圈层 D.IV圈层
13.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 )
A.陆地薄,海洋厚 B.平均厚度为40—50千米
C.呈熔融状态 D.位于莫霍面以上
14.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依据是( )
A.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且纵波破坏性较小
B.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且纵波破坏性较大
C.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且横波破坏性较小
D.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且横波破坏性较大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岩浆的热量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地表产生的。下图为云南省西南部的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景观包含的地球外部圈层数量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6.图示地热的能量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7.图示现象形成过程中,地热能量依次经过的圈层是( )
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B.水圈-地壳-大气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地壳-水圈-大气圈
探空气球是充入氦气等密度较小气体的特制气球,可以把无线电探空仪携带到30~40千米的高空,探测温度、压力等气象要素。2020年1月某日,北京(40°N)天气晴朗,气象员小明释放了探空气球(下左图),并绘制了四条气温垂直变化曲线(下右图)。完成18-20题。
18.上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当日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体积不断膨胀 B.体积不断缩小
C.测定的紫外线强度减小 D.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20.当探空气球从17km上升至19km时( )
A.穿越厚厚云层 B.易被雷电击毁 C.对流影响较弱 D.受电离层影响
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太阳能热水器在该省区得到广泛推广。下图为“某省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21-23题。
21.与江苏相比,该省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②地势高,空气稀薄
③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 ④沙漠广布,地面辐射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如果仅仅考虑天气因素,图中①②③④地,太阳能资源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①生物的生长 ②火山喷发 ③水体的运动
④天然气的形成 ⑤风的形成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丹麦的科学家通过分析气候卫星的数据发现,近20年来,格陵兰岛上已经有4.7万亿吨冰川融化。下图示意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完成24-26题。
24.北极地区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⑥—⑧ D.②—③—④
25.“北极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有( )
A.①增强 B.③不变 C.④减弱 D.⑥减弱
26.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中(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⑥增强 D.⑧减弱
《哪吒2》中“六星连珠”时十二金仙重聚,现实中2025年2月28日成都转晴,夜空上演“七星连珠”。观测时可以发现,“七星连珠”非七颗星绝对呈直线排列,而是这七颗星从地球上观测,在天空中的位置近似直线,其中仅三颗行星肉眼可见。图为“七星连珠”示意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此时,在成都观察“七星连珠”现象,图中所标示的序号与七颗行星相对应的是( )
A.①土星 B.②水星
C.③天王星 D.④土星
28.此次“七星连珠”中,肉眼可见的三颗行星最可能是( )
A.天王星、金星、火星
B.金星、木星、火星
C.水星、海王星、木星
D.火星、水星、金星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完成29-30题。
29.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大气最不稳定的是( )
A.5时 B.8时 C.12时 D.15时
30.图中逆温层厚度最大的时间以及原因是( )
A.5时,大气辐射强 B.5时,地面温度低
C.15时,地面辐射强 D.15时,大气逆辐射强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 2 题, 满分 40 分。)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龙岩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某日晴朗的中午,开展“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验证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温室效应。初始实验装置如图b所示(甲、乙装置除箱内气体不同外,其余均相同)
将实验装置放置于太阳光下较长时间后,发现两个箱内的温度差异不大。兴趣小组往乙箱中加入适量沙土后,继续放置于太阳光下相同时间,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出现明显差异,甲中温度计读数较低、乙中温度计读数较高。但是,经过分析,教师认为这个结果尚无法验证实验目的。若改进甲装置,再重复前面的实验操作,比较所获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实验目的,但仍无法完全模拟温室效应。
图a 图b
(1)写出图a中的辐射类型: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图b实验想要模拟的是图a中的______________环节(填序号)。列举两项人类生产活动中利用该大气作用所制作农业设施或采取的农业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请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乙箱内加入沙土后温度计读数较高的原因。(5分)
(3)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解释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原因。(5分)
(4)基于设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指出改进甲装置的方法。说明改进后仍无法完全模拟温室效应的原因。(4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24年9月13日20时27分,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6千米。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1) 指出图中甲、乙代表的地震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 图中虚线M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判断M界面名称,并说明判断依据,指出M界面的平均深度。(6分)
(3) 根据右图,说出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并对比该厚度与地壳平均厚度的大小,指出是哪个地质年代的造山运动导致该厚度的差异。(4分)
(4) 人们常利用认为产生的地震波进行海底油气探测,试说明这一勘探过程。(4分)
2025-2026学年(上)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一10月阶段测试
参 考 答 案
1-5 CACCA 6-10 BBACB 11-15 CBDAB 16-20 BCBAC 21-25 DAAAC 26-30DDBDB
31(1)②: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 ④ 温室大棚、烟雾法
(2)由于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进入甲箱内的太阳短波辐射很少被箱内气体和玻璃吸收(2分),甲箱内气体升温不明显;乙箱内加入的沙土可大量吸收进入箱内的太阳(短波)辐射(1分),并释放长波辐射(1分),乙箱内气体吸收长波辐射明显升温(1分)。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2分)大气增温幅度大,大气逆辐射增强,(2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1分)
(4)改进方法:往甲箱内加入等量(1分)沙土(1分)
原因:密闭玻璃箱会防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的散失,增加箱内温度。因此箱内升温不全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2分)
32(1)甲为横波,乙为纵波。(4分)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乙波传播速度快于甲波。(2分)
(2)M:莫霍面;(2分)依据:横波和纵波自上而下在此界面传播速度增加;(2分)33km。(2分)
(3)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约为70km(1分),该厚度更厚(1分),受新生代造山运动影响(2分)。
(4)人工(通过炸药爆炸等方法)在海底或海面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向海底深部传输;(2分)当某区域测有纵波波速,没有横波波速时,可推测该区域可能有油气资源。(2分)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