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7《推力和拉力》同步练习作业(含答案) 一、仔细想,认真填。1.推力是______或______用力,拉力是______或______用力,它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力。2.推力和拉力能使静止的物体______,也能使运动的物体______,还能改变物体的______。3.我们用手推空纸箱时,手向______用力,纸箱会从静止状态变成______状态。4.生活中,骑车时脚蹬踏板向后推使车轮运动,用到的是______;拉雪橇时人向后拉绳子使雪橇前进,用到的是______。5.拉皮筋时,皮筋会______,这说明拉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二、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6. 推力和拉力只能使物体运动,不能使物体静止。( )7. 用手拉小车时,手向后用力,小车会向前运动,这体现了拉力的作用。( )8. 挤压海绵时,海绵形状发生改变,这既不是推力也不是拉力的作用。( )9. 开门时,无论是推开门还是拉开门,用到的都是同一种力。( )10. 推力的方向一定是向前的,拉力的方向一定是向后的。( )三、对号入坐。(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1. 下列现象中,主要用到推力的是( )A. 拉抽屉B. 提水桶C. 挖掘机挖土D. 拉弹簧12. 关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说法错误的是( )A. 能让静止的皮球滚动起来B. 能让运动的自行车停下来C. 能让正方体木块变成圆形D. 能让平整的海绵变凹陷13. 用手推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桌子开始运动;如果想让运动的桌子停下来,最合理的做法是( )A. 不再推桌子,让它自己停下B. 用手向桌子运动的反方向推(施加阻力)C. 用手拉桌子D. 在桌子下方垫上光滑的木板14. 下列对拉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拉力只能使物体改变形状,不能改变运动状态B. 拉力是向内或向后的力,拉小车时小车的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可能不同C. 只有用绳子拉物体时才会产生拉力D. 拉力的作用效果一定比推力更明显15. 生活中,手风琴按键时需要推和拉,这说明( )A. 同一个物体只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B. 推力和拉力不能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C. 有些场景中推力和拉力可以结合使用D. 手风琴按键时主要用到的是重力四、相互对应,我会连。16.穿针引线。(1)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力的类型连线推箱子前进 推力拉窗帘闭合 拉力脚蹬自行车踏板拉书包拉链用手挤压气筒给篮球充气(2)将物体受力后的变化与对应的力的作用效果连线静止的皮球被推开后滚动 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运动的玩具车被拉住后停下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用力拉皮筋使皮筋变长 改变物体的形状用手推海绵使海绵变扁跑步时脚向后蹬地使身体向前五、看清问题,认真回答。17.为什么说 “推力和拉力的方向会影响作用效果”?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六、实验操作我能行。18.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 “推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要求填写。实验目的:探究推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运动速度、运动距离)的影响实验材料:相同的空纸盒 1 个、不同重量的砝码 2 个(50g、100g,用于改变推力大小)、米尺 1 把、平整的桌面 1 张实验步骤:(1)将______平铺在平整的桌面上,作为距离测量工具;(2)第一次实验:用手______推空纸盒(施加较小推力),观察纸盒的运动速度,并用米尺测量纸盒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距离,记录数据(速度描述:慢;距离:如 20 厘米);(3)第二次实验:在空纸盒上放上 50g 砝码,用比第一次______的力推纸盒(施加中等推力),同样观察运动速度,测量运动距离,记录数据(速度描述:中;距离:如 35 厘米);(4)第三次实验:在纸盒上放上 100g 砝码(保证纸盒总重量增加,但推力仍需比第二次大),用______的力推纸盒(施加较大推力),观察速度,测量距离,记录数据(速度描述:快;距离:如 50 厘米);(5)保持桌面______(控制摩擦力等无关变量),重复______实验,避免偶然误差。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如物体重量、桌面摩擦力)相同的情况下,______,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运动距离越远;______,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慢,运动距离越近。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推力和拉力》同步练习作业参考答案(含解析)(向前)、(向外);(向后)、(向内)解析:根据教学内容,推力的定义是 “向前或向外用力”,拉力的定义是 “向后或向内用力”,这是区分两种力的核心依据。(运动);(静止);(形状)解析:课堂明确提到推力和拉力的三大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使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改变物体形状,需准确对应填写。(前);(运动)解析:推纸箱时,手施加向前的推力,会使原本静止的纸箱开始运动,符合推力 “使静止物体运动” 的作用效果。(推力);(拉力)解析:骑车时脚蹬踏板向后推,通过推力使车轮运动;拉雪橇时向后拉绳子,通过拉力使雪橇前进,均为教材中明确的生活实例。(变长);(形状)解析:拉皮筋时,拉力会使皮筋的形状发生改变(变长),直接体现了拉力 “改变物体形状” 的作用效果。× (×)解析:推力和拉力既能使静止物体运动,也能使运动物体静止(如用手推运动的球使其停下,用手拉运动的小车使其停下),题干忽略了 “使运动物体静止” 的作用,故错误。(√)解析:拉小车时手向后用力(符合拉力 “向后用力” 的定义),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体现了拉力的作用,题干描述正确。(×)解析:挤压海绵时,手向海绵内部用力,属于 “向内用力” 的推力,推力使海绵形状改变,题干认为 “不是推力或拉力”,故错误。(×)解析:推开门时,手向前 / 向外用力(推力);拉开门时,手向后 / 向内用力(拉力),两种方式用到的力不同,题干说法错误。(×)解析:推力的核心是 “向前或向外”(如向外推窗户也是推力),拉力的核心是 “向后或向内”(如向内拉抽屉也是拉力),并非只有 “向前” 和 “向后” 两个方向,题干表述绝对化,故错误。(C)解析:拉抽屉(拉力)、提水桶(拉力)、拉弹簧(拉力)均为拉力应用;挖掘机挖土时,铲斗向前推土,用到的是推力,故答案选 C。(C)解析:推力和拉力能改变物体形状(如使海绵凹陷、皮筋变长),但无法改变物体的基本形态(如正方体木块无法通过推 / 拉变成圆形),C 选项描述不符合实际,故错误。(B)解析:不再推桌子时,桌子因摩擦力会慢慢停下,但不是 “最合理” 的主动让其停下的方式;用手向运动反方向推(施加阻力,本质是推力),能快速使桌子静止,符合 “力改变运动状态” 的原理;拉桌子可能使桌子改变方向,而非直接停下;垫光滑木板会减小摩擦力,让桌子运动更久,故答案选 B。(B)解析:A 选项错误,拉力既能改变形状也能改变运动状态(如拉小车);B 选项正确,拉小车时手向后拉(拉力方向向后),小车向前运动(运动方向向前),说明拉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可能不同;C 选项错误,不用绳子(如用手直接拉书本)也能产生拉力;D 选项错误,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无法比较 “谁更明显”,故答案选 B。(C)解析:手风琴按键时,按下按键是推力,拉起按键是拉力,说明同一物体(按键)可同时受到推力和拉力,即两种力可结合使用,A、B 选项错误;按键时与重力无关,D 选项错误,故答案选 C。(1)推箱子前进 —— 推力拉窗帘闭合 —— 拉力脚蹬自行车踏板 —— 推力拉书包拉链 —— 拉力用手挤压气筒给篮球充气 —— 推力解析:推箱子、脚蹬自行车、挤压气筒均符合 “向前 / 向外用力” 的推力特征;拉窗帘、拉书包拉链符合 “向后 / 向内用力” 的拉力特征,据此连线。静止的皮球被推开后滚动 ——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玩具车被拉住后停下 —— 使运动的物体静止用力拉皮筋使皮筋变长 —— 改变物体的形状用手推海绵使海绵变扁 —— 改变物体的形状跑步时脚向后蹬地使身体向前 ——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解析:“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 对应 “改变运动状态” 的作用效果,“皮筋变长”“海绵变扁” 对应 “改变物体形状” 的作用效果,跑步时脚蹬地的推力使身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据此连线。推力和拉力的方向不同,会导致物体的运动方向或形状变化方向不同(即作用效果不同)。例如:①推桌子时,向前推桌子会使桌子向前运动,向后推(阻碍运动)会使桌子减速或停下,不同方向的推力导致桌子运动状态变化不同;②拉弹簧时,向左右两端拉会使弹簧变长,向中间挤压(推力,方向与拉力相反)会使弹簧变短,不同方向的力导致弹簧形状变化不同。由此可见,力的方向会直接影响作用效果。解析:需紧扣 “方向影响效果” 的核心,结合 “运动状态”“形状变化” 两类作用效果举例,体现方向与效果的关联。实验目的:探究推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运动速度、运动距离)的影响实验材料:相同的空纸盒 1 个、不同重量的砝码 2 个(50g、100g,用于改变推力大小)、米尺 1 把、平整的桌面 1 张实验步骤:(1)将米尺平铺在平整的桌面上,作为距离测量工具;(2)第一次实验:用手轻轻推空纸盒(施加较小推力),观察纸盒的运动速度,并用米尺测量纸盒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距离,记录数据(速度描述:慢;距离:如 20 厘米);(3)第二次实验:在空纸盒上放上 50g 砝码,用比第一次稍大的力推纸盒(施加中等推力),同样观察运动速度,测量运动距离,记录数据(速度描述:中;距离:如 35 厘米);(4)第三次实验:在纸盒上放上 100g 砝码(保证纸盒总重量增加,但推力仍需比第二次大),用最大的力推纸盒(施加较大推力),观察速度,测量距离,记录数据(速度描述:快;距离:如 50 厘米);(5)保持桌面平整(控制摩擦力等无关变量),重复三次实验,避免偶然误差。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如物体重量、桌面摩擦力)相同的情况下,推力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运动距离越远;推力越小,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慢,运动距离越近。由此说明,推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解析:实验设计需遵循 “控制变量法”(只改变推力大小,控制物体重量、接触面等变量),通过 “速度”“距离” 两个指标体现运动状态变化,结论需与实验现象直接对应,符合 “力的大小影响作用效果” 的科学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