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推力和拉力》教学设计课题 3.7 推力和拉力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推力是“向前或向外用力”,拉力是“向后或向内用力”;2. 理解推力和拉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或改变物体的形状;3.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科学思维: 1. 通过“推/拉物体时观察现象—描述感受—总结变化”的过程,发展“观察—描述—归纳”的科学思维;2. 对比推和拉的不同作用方式,初步建立“力的方向影响作用效果”的初步认知;3. 能根据物体运动或形状变化反推是否受到推力或拉力。探究实践: 1. 完成“推重物”“拉重物”体验活动,能用语言描述推/拉时的身体感受及物体变化;2. 用表格记录皮球、海绵、皮筋等物体受推/拉时的现象,并尝试归纳结论;3. 能在生活中找到推力和拉力的实例,并区分其类型。态度责任: 1.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参与“推”“拉”等动手活动;2.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与分享,如共同完成表格记录;3.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用科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知推力和拉力的存在,描述其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静止、改变形状); (2)用表格记录物体受推/拉时的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难点: 准确区分推力和拉力的方向及作用方式; (2)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状态”,并将科学概念迁移到生活实例中。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情境导入:秋千的秘密(5分钟) 1.问题驱动: 展示图(秋千荡起的场景),提问:“秋千是怎样荡起来的?怎样使秋千停下来?”(预设学生回答:“用手推/拉”“秋千自己会停”) 追问:“推秋千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秋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存在。 2.揭示课题: 总结:“推”和“拉”都会产生力,今天我们学习两种常见的力——《推力和拉力》。(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活动一:体验推力,感知作用(10分钟) 1.体验推纸箱: 任务:“每组一个装有物品的纸箱,尝试用力推它,说说你的感受?纸箱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教师引导描述:“推的时候,手向前用力,感觉纸箱在动;纸箱从静止变成了运动。” 2.深化认知: 提问:“如果想让运动的纸箱停下来,可以怎么做?”(用手挡住,施加阻力,隐含“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 小结:“推力是向前或向外的力,能使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方向。” (三)探究活动二:探究拉力,记录变化(15分钟) 1.拉重物体验: 任务:“用手拉一个装有物品的纸箱,感受拉力,并观察变化。”(预设:“手向后拉,纸箱向前动;纸箱从静止到运动”) 2.表格记录“物体受拉时的变化”: 发放记录单,引导学生完成“皮球、海绵、皮筋、弹簧”的探究: 步骤:先观察物体“受力前的样子”(如皮球是圆的,海绵是平整的),再用手推或拉,观察“受力时的样子”(如皮球被压扁,海绵被拉长)。 表格优化:结合教材表格,增加“推/拉类型”栏目,帮助学生区分力的方向。 示例指导:“拉皮筋时,皮筋会变长,说明拉力能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3.归纳结论: 小组汇报表格内容,教师引导总结:“拉力是向后或向内的力,能使物体运动、静止或改变形状。”(板书:推力/拉力 → 物体运动/静止、改变形状) (四)探究活动三:联系生活,寻找“力的足迹”(10分钟) 1.情境辨析: 展示图(小孩学骑车、挖掘机挖土、拉雪橇、乒乓球运动员击球),提问:“这些场景中用到了推力还是拉力?” 引导分析:“骑车时,脚蹬踏板向后推,车轮向前运动(推力);挖掘机铲斗向前推土(推力);拉雪橇时,人向后拉绳子(拉力)。” 2.拓展实例: 补充教材第5张图“拓展活动”中的实例:“手风琴按键需要推和拉(结合推拉)、划船时船桨向后推水(推力)、给篮球充气时挤压气筒(推力)。” 3.学生举例: “你还见过哪些用到推力或拉力的例子?”(如开门、拉抽屉、搬椅子等)课堂 小结 (五)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5分钟) 1.学生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种力?它们能让物体发生什么变化?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它们?” 2.教师总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它们能让物体动起来、停下来,还能改变形状。希望同学们用今天的知识,继续发现生活中的‘力’!” 3.课后作业: 基础层:完成教材第3张图思考题:“推力、拉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图文结合方式记录) 实践层:和家长一起寻找家中3个用到推力或拉力的物品,拍照并标注“推力”或“拉力”。 拓展层:尝试用推力和拉力让小球“走曲线”,感受力的方向影响。板书设计 推力和拉力 定义: 推力:向前/向外用力(如推箱子) 拉力:向后/向内用力(如拉皮筋) 作用效果: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压扁皮球、拉长海绵) 生活中的力: 推:骑车、开门、划船 拉:拉雪橇、拉弹簧、提水桶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拉力改变形状”的描述不够精准(如只说“皮筋变样了”),需加强“变长”“变细”等词汇引导;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记录不及时,可提前培训“记录员”职责,或采用“口头描述+教师板书关键词”辅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