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磁力》教学设计课题 3.8 磁力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磁铁有条形、环形、蹄形等常见形状;2. 理解磁铁能吸引铁、镍等材料制成的物体;3. 认识磁力的特点:可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或薄材料)吸引物体。科学思维: 1. 通过“预测—实验—记录”过程,发展“对比分析—归纳结论”的实证思维;2. 从“磁铁吸引不同物体”“隔材料吸引曲别针”等现象,推理“磁力的作用方式”;3. 能将“磁铁吸引物体”的规律迁移到生活实例中。探究实践: 1. 观察并描述条形、环形、蹄形磁铁的形状;2. 完成“磁铁吸引物体”表格实验,记录预测与实际现象;3. 操作“隔材料挡板吸引曲别针”“测量磁铁吸引小车的最小距离”实验,验证磁力特点。态度责任: 1. 体验“做中学”的乐趣,乐于参与磁铁实验;2. 关注生活中的磁铁应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联系;3. 养成“安全操作”(如避免触碰铁钉尖锐端)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磁铁的常见形状; 归纳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材料(铁、镍); (3)理解磁力可“直接作用”或“隔空/隔材料作用”的特点。难点: 区分“磁铁吸引物体的原因”(材料)与“磁力的作用方式”(非接触); (2)用科学语言解释“为什么磁铁能隔着塑料吸引曲别针”。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情境导入:旋转门的“魔法”(5分钟) 1.问题引发好奇: 展示图(旋转门),提问:“门帘为什么能自动闭合?是不是有什么‘隐形的力量’?”(预设:风?弹簧?) 揭示谜底:“其实,旋转门里藏了磁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磁力》。”(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活动一:认识磁铁的形状(5分钟) 1.直观感知: 教师展示条形、环形、蹄形磁铁,引导学生观察:“它们长什么样?像什么?”(预设:条形像铅笔,环形像戒指,蹄形像马蹄)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磁铁形状,教师总结:“磁铁有条形、环形、蹄形等常见形状。”(板书:磁铁的形状) (三)探究活动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15分钟) 1.问题引导:“磁铁能吸引哪些东西?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操作与记录: 讲解要求:“先预测‘物体能不能被磁铁吸引’,再动手实验,把结果记在表格里。”(强调:取铁钉时避免碰尖锐端)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书本、钥匙、硬币、曲别针、塑料尺”等物体的预测与现象。 3.归纳结论: 小组汇报:“哪些物体被磁铁吸引了?”(预设:钥匙、硬币、曲别针) 教师引导:“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铁、镍) 总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大多是铁或镍做的。”(板书:磁铁吸引——铁、镍材料) (四)探究活动三:认识磁力的特点(15分钟) 1.实验1:隔材料吸引曲别针: 任务:“用条形磁铁隔着木板、塑料垫、纸,能不能吸引曲别针?” 学生操作,记录现象:“磁铁能隔着这些材料吸引曲别针!” 2.实验2:测量磁铁吸引小车的最小距离: 演示:“用磁铁慢慢靠近黑白双轮小车,看多远能让小车动起来?”(用刻度尺量距离) 学生体验:“磁铁离小车越近,吸引力越______?”(大) 3.总结磁力特点: 结合实验,教师提炼:“磁力很神奇,可以直接接触物体,也可以隔着一段距离或薄材料吸引物体!”(板书:磁力的特点——直接/隔空/隔材料) (五)探究活动四:找一找生活中的磁铁(10分钟) 1.教室寻宝:“我们的教室里,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预设:黑板擦的磁扣、展示柜的磁封条、磁性写字板) 2.拓展应用: 展示第4张图的实物(玩具、螺丝刀、耳机盒、冰箱门),提问:“这些地方的磁铁有什么用?”(固定、吸附、开关) 追问:“磁铁还能用来做什么?”(如磁性画板、冰箱贴、门吸)课堂 小结 (六)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5分钟) 1.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磁铁的形状有哪些?能吸引什么材料?磁力有什么特点?” 2.教师总结:“磁铁是我们的‘隐形朋友’,它的力能让门帘闭合、固定物品,还能做很多好玩的事!希望大家继续用科学眼光找磁铁!” 3.课后作业: 基础层:完成教材第39页“我的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用______材料制成的。” 实践层:和家长一起找家里3个用到磁铁的地方,拍照并标注“磁铁在这里!” 拓展层:用磁铁和曲别针做一个“磁力小玩具”(如磁力小车、磁力钓鱼)。板书设计 磁力 磁铁的形状: 条形、环形、蹄形 磁铁能吸引: 铁、镍材料制成的物体(钥匙、硬币、曲别针) 磁力的特点: 直接接触 或 隔着距离/薄材料 吸引物体 生活中的磁铁: 冰箱门、耳机盒、黑板擦、磁性画板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镍材料”的认识模糊(如硬币的材料),可补充“常见含镍物品”的图片;“测量磁铁吸引小车的最小距离”实验中,个别学生操作不规范(如刻度尺读数错误),需加强指导;可增加“磁铁两极”的简单介绍(如“磁铁两端吸引力最强”),为后续学习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