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探 年俗童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探 年俗童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探 年俗童谣》教案-2025-2026学年苏少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
教学项目 详细内容
一、教材分析 《探年俗童谣》是苏少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年俗童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独特结合,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内涵。这些童谣以其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特点,易于被一年级学生接受和传唱。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从音乐要素上看,童谣旋律简单,多采用五声音阶,节奏规整,通常伴有简单的节拍,如 2/4、3/4 拍等,音域也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演唱范围,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感知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聆听并感知年俗童谣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要素,体会其中蕴含的欢快、喜庆等情感,感受年俗童谣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魅力,提升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自然、流畅、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年俗童谣,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通过简单的动作、表情等方式表现童谣所描绘的情境,增强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
3.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演唱的基础上,对年俗童谣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创编,如歌词替换、节奏变化等,或结合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表演,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年俗童谣背后的春节民俗文化,如贴春联、挂灯笼、拜年等习俗,理解音乐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年俗童谣,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帮助学生理解童谣中的歌词内容,感受年俗文化的氛围。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年俗童谣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能在演唱和表演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避免活动的混乱和无序。
四、教学策略 1. 情境创设策略:通过播放春节相关的音乐、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浓郁的年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2. 游戏教学策略: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如节奏游戏、接龙游戏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3. 合作学习策略:安排小组合作演唱、创编、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4. 多元评价策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演唱、表演、创编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教学相关的音乐、视频、图片等资料。
2. 教学道具:如春联、红灯笼、中国结等年俗物品,打击乐器(木鱼、响板、沙锤等),头饰、服装等表演道具。
3. 音乐教材:苏少版(五线谱)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材。
4. 自制卡片:写有节奏型、音符等音乐知识的卡片。
六、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情境引入):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开场音乐《春节序曲》,同时在教室四周展示春联、红灯笼、中国结等年俗物品,教师身穿唐装走进教室,向学生拱手拜年,提问学生听到的音乐是什么场合播放的,看到的物品和什么节日有关。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熟悉且充满节日氛围的音乐,展示年俗物品,创设浓厚的春节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年俗文化和音乐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歌曲学习(感知与体验): 教师范唱《探年俗童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线谱和歌词,讲解歌曲中的音符、节拍等基本音乐知识,如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八分音符(时值为半拍),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歌曲,逐句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感受歌曲中的喜庆情感。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全貌,建立初步印象。讲解音乐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歌曲,通过拍手、跺脚等节奏模仿活动,强化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跟唱和纠正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3. 文化讲解(理解与感悟): 结合歌曲歌词,向学生介绍春节的传统习俗,如 “贴春联” 是为了迎接新年,表达美好愿望;“挂灯笼” 寓意红红火火;“拜年” 是对长辈和亲友的祝福与尊重等,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习俗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春节中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与年俗文化的联系,如歌曲如何体现春节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美好情感。设计意图:将音乐学习与文化理解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年俗童谣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思维能力。
4. 表演与创编(创意实践): 将学生分成小组,为每组提供打击乐器(木鱼、响板、沙锤等),让学生为歌曲设计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小组展示伴奏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鼓励学生对歌曲歌词进行改编或创编,如将自己家乡的年俗融入歌词,小组合作进行创编表演,可加入舞蹈、动作等元素,展示创编成果,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创编和表演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打击乐伴奏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歌词创编和综合表演则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意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 总结与拓展(回顾与延伸):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歌曲和年俗文化知识,总结学生在演唱、表演、创编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探年俗童谣》,并向家人介绍歌曲中的年俗文化知识,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年俗童谣,与同学分享交流。设计意图:总结环节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课后作业的布置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和生活中,促进学生与家人的互动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年俗童谣,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七、板书设计 《探年俗童谣》板书
1. 中间主板书:课题《探年俗童谣》,歌曲简谱,重点节奏型(如:X XXX X等),春节习俗关键词(贴春联、挂灯笼、拜年等)。
2. 左侧副板书:音乐知识讲解(音符、节拍等)。
3. 右侧副板书:小组表演评价表(小组名称、演唱表现、创编创意、团队协作等评价项目)。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歌曲学习环节积极参与,对节奏和音准的掌握有了一定的进步。文化讲解环节让学生对年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在表演与创编环节,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部分小组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协调不够顺畅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评价方面,多元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评价标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总体而言,本次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改进和优化,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