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黑黑》教案-2025-2026学年苏少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项目 详细内容一、教材分析 《天黑黑》是苏少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的一首流传于福建闽南地区的童谣,主要旨在歌曲旋律简洁质朴,节奏平稳且富有韵律,歌词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场景:阿公阿妈在天快黑时挖芋头,因下雨而急忙跑回家,结果打破了锅的趣事。这首歌曲用闽南语演唱,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地方特色语言文化,也能使他们感受到民间童谣的独特魅力,对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知和热爱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节奏感、音准能力以及简单的音乐表现能力。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学唱《天黑黑》,感受闽南童谣的独特旋律、节奏与和声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质朴美感,培养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辨别能力。2. 艺术表现:能够用自然、纯真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用简单的动作、表情等方式表现歌曲的情境与情感,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我。3.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依据歌曲情境进行歌词创编或表演形式的创新,如添加简单的道具、设计新的角色互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与热情。4. 文化理解:了解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民间音乐传统,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天黑黑》的旋律与歌词,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演唱歌曲,感受闽南童谣的风格特点。2. 教学难点:闽南语歌词的准确发音;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情境并通过表演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演唱中把握好歌曲的节奏韵律,尤其是一些弱起节奏和装饰音的处理。四、教学策略 1. 情境导入策略:播放闽南地区的风景、民俗文化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创设浓郁的闽南文化情境,将学生带入歌曲所描绘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2. 多感官参与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听、唱、动、看、想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过程,如聆听歌曲旋律、学唱闽南语歌词、创编动作表演、观察图片视频、思考歌曲内涵等,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记忆。3. 合作学习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小组合唱、歌词创编讨论、表演排练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与相互学习意识,共同完成音乐学习任务。4. 游戏教学策略:设计与歌曲相关的音乐游戏,如节奏接龙、歌词填空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五、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闽南地区的风景、民俗文化视频、图片,歌曲《天黑黑》的音频、视频以及动画曲谱。2. 教学道具,如芋头模型、锅铲道具、雨具模型等,用于学生表演。3. 制作歌词卡片,标注闽南语发音和释义,方便学生学习。六、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播放一段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视频,展示闽南的建筑、美食、传统节日等特色元素,让学生对闽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随后展示一些闽南乡村生活场景的图片,如农田、农舍、老人在田间劳作等,并提问学生是否能想象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接着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闽南童谣《天黑黑》,告诉学生这首歌曲里就讲述了一个闽南乡村的有趣故事。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闽南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闽南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歌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歌曲学习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 歌曲初听(整体感知,感受风格): 播放歌曲《天黑黑》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旋律特点。听完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初步感受,如歌曲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旋律是高还是低,有没有听到一些特别的声音或节奏等。然后教师简单介绍闽南童谣的风格特点,如旋律简洁、节奏平稳、歌词富有生活气息等,让学生对闽南童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初次聆听歌曲,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歌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而教师对闽南童谣风格特点的介绍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歌曲的内涵。歌词学习(攻克难点,理解内涵):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歌词卡片,上面标注有闽南语歌词的发音和释义。先带领学生逐句认读闽南语歌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发音,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尤其是一些闽南语特有的发音和语调。每读完一句歌词,教师就简单解释一下这句歌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例如,“天黑黑,欲落雨” 这句歌词,教师可以解释天黑了即将要下雨的情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记忆歌词。在学生对歌词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如歌词填空游戏,教师展示去掉某些关键词的歌词,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填空。设计意图:闽南语歌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难点,通过歌词卡片、教师领读和释义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词发音,理解歌词内涵。而歌词填空游戏等活动则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歌词,提高学习效果。歌曲学唱(循序渐进,掌握技能): 再次播放歌曲音频,这次让学生跟着音乐小声哼唱,感受歌曲的旋律与歌词的配合。在哼唱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尤其是一些弱起节奏和装饰音的处理。例如,歌曲开头 “天黑黑” 的 “天” 字是弱起,教师可以通过拍手示范弱起节奏,让学生跟着模仿,感受弱起节奏带来的韵律感。对于歌曲中的装饰音,如一些滑音和波音,教师可以单独示范演唱,让学生聆听并模仿,体会装饰音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在学生对歌曲旋律和节奏有了较好的把握后,让学生放声演唱,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如音准、节奏、发音等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设计意图:通过哼唱、节奏模仿、装饰音学习等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在学唱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弱起节奏和装饰音,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使演唱更加生动、富有韵味。 歌曲表演(创意实践,展现风采):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情境和歌词内容进行表演创作。每个小组可以讨论并设计自己的表演形式,如有的小组可以安排学生扮演阿公阿妈在田间挖芋头,有的小组可以模拟下雨的场景,有的小组可以表演打破锅的情节等。在表演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道具,如芋头模型、锅铲道具、雨具模型等,增强表演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简单的动作、表情和对白,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观看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提出改进的建议。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表演评价环节则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延伸(文化拓展,深化理解): 播放一些其他的闽南童谣或音乐作品,如《爱拼才会赢》等,让学生感受闽南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闽南地区的更多文化特色,如闽南戏曲、闽南舞蹈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闽南地区会产生这样风格的音乐,音乐是如何反映闽南地区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的。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闽南文化,可以通过查阅书籍、观看视频、与家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欣赏其他闽南音乐作品和介绍闽南文化特色,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白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和思维能力,而课后拓展活动则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延续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七、板书设计 《天黑黑》板书 主板书:《天黑黑》闽南童谣歌曲旋律线(重点标注弱起节奏和装饰音位置)闽南语歌词(标注重点发音和释义)2. 副板书:小组表演评价表音乐与文化关系讨论区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天黑黑》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闽南童谣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热情。情境导入环节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歌词学习和歌曲学唱环节,针对闽南语发音和歌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较为有效,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歌词和歌曲的演唱。小组表演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们的表演精彩纷呈,展现了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的引导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更加多元化和细致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