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2025-2026学年苏少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环节 详细内容一、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苏少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崇高地位。其旋律激昂振奋,节奏铿锵有力,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力量。歌曲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英勇无畏、奋起抗争的决心与精神,以及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国歌不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载体,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庄严、宏伟音乐风格的感知与理解,以及节奏感、音准能力等基础音乐技能的训练。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国歌的演唱旋律与节奏,清晰、有力地演唱国歌歌词;了解国歌的基本乐理知识,如音符、节拍等在歌曲中的运用;学会用恰当的力度、速度和情感表达来演唱国歌。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与记忆力;借助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交流沟通技巧;在音乐欣赏与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国歌、理解国歌背后的深刻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歌作为国家象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国歌响起时的庄严感与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国观。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精准学会国歌的演唱,包括准确的音准、节奏把握,以及在演唱中体现出庄严、激昂的情感;理解国歌歌词的含义与精神内涵,让学生明白国歌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民族精神。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演唱国歌时,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自然地表达出来;组织学生开展与国歌相关的深度拓展活动,如历史背景探究、文化意义阐述等,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国歌的价值与意义。四、教学策略 1. 情境创设策略:通过展示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资料、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图片与视频等,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与爱国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深刻感受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演唱国歌。2. 示范引领策略:教师进行标准、庄严且富有感染力的演唱示范,以及规范的指挥动作示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演唱与表演榜样,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如何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表达国歌的庄严与激昂。3. 故事讲解策略:讲述国歌创作的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等,将国歌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故事中领悟国歌的深刻意义,增强对国歌的情感共鸣,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国歌的兴趣与热情。4. 实践体验策略:组织学生多次进行国歌演唱实践,包括齐唱、小组唱、个人独唱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演唱中不断提升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开展与国歌相关的音乐创作实践活动,如为国歌歌词创编简单的动作或绘画创作,加深学生对国歌的理解与记忆。五、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系统,确保国歌音频、视频播放的清晰与流畅。2. 收集整理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图片、视频素材,如抗日战争纪录片片段、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影像等。3. 准备指挥棒,用于教师在学生演唱时进行指挥示范与节奏引导。4. 制作与国歌相关的乐理知识卡片、歌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与记忆。六、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画面,引发学生对国歌历史背景的好奇与探究欲望,为后续深入学习国歌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自然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一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视频片段,画面中展现出战士们冲锋陷阵、百姓们顽强抵抗的场景,同时播放低沉而悲壮的背景音乐。-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初步印象与感受,从而引出在那个艰难岁月里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 国歌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国歌的整体音乐风格、旋律特点与情感基调,建立对国歌的初步感知与敬畏之心):- 教师以极其庄严的态度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保持安静,用心聆听。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国歌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强弱规律以及歌曲所传达出的庄严、激昂、振奋的情感。- 国歌播放完毕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聆听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如是否感觉心跳加速、是否被歌曲的力量所震撼等,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国歌音乐风格的初步理解。3. 历史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使学生明白国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国家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增强学生对国歌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讲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曲如何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广泛传播,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奋勇向前。-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如田汉、聂耳的照片,以及当时的宣传海报、报纸报道等,同时穿插讲述一些在抗日战争中,人们高唱国歌英勇战斗的感人故事,如淞沪会战中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高唱国歌坚守阵地的事迹,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深刻理解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民族精神。4. 乐理知识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国歌中的基本乐理知识,为准确演唱国歌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与分析能力):-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国歌的简谱片段,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符、节拍、节奏型等进行讲解。例如,介绍国歌开头的弱起小节,讲解其在营造紧张氛围、吸引听众注意力方面的作用;分析其中的附点音符、切分节奏等特殊节奏型,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节奏型的特点与韵律。- 利用乐理知识卡片,展示国歌中出现的不同音符的时值、音高变化等,让学生进行认读与记忆练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互动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让学生找出简谱中某个特定节奏型出现的次数等,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5. 歌词理解与朗诵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理解国歌歌词的含义与精神内涵,能够有感情、有力量地朗诵歌词,为演唱做好情感铺垫与语言表达训练):- 教师将国歌歌词逐句展示在大屏幕上,结合历史背景与图片资料,详细讲解每一句歌词的深刻含义。例如,讲解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句歌词时,强调它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号召,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独立的强烈渴望与坚定决心;在讲解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时,展示长城的雄伟图片,讲述中华儿女在抗战中众志成城、顽强抵抗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明白这句歌词所体现的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伟大精神。-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词朗诵练习,要求学生在朗诵中体现出国歌的庄严、激昂之情,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音量的强弱变化以及语速的快慢控制。小组之间进行朗诵展示与互评,教师进行指导与点评,纠正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如情感不够饱满、语调平淡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深刻体会国歌歌词的力量与魅力。6. 演唱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与技巧,能够准确、庄严、富有情感地演唱国歌,通过演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 教师进行范唱,演唱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庄严的表情、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有力的气息支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演唱榜样。教师特别要注意在演唱高音部分时的气息运用与声音的明亮度、穿透力,以及在节奏变化处的准确把握与情感表达的自然过渡。- 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逐句学唱国歌,教师采用较慢的速度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唱出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同时注意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发声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唱错的音高或节奏型,教师可以单独进行示范与纠正练习;对于发声方法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手摸腹部感受气息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气息支持发声。- 分组进行演唱练习,小组内成员相互倾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演唱水平。小组之间进行演唱展示与互评,从声音质量、音准节奏、情感表达、演唱姿势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与不足之处,然后再次练习改进。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指挥棒进行指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节奏与速度变化,同时通过眼神、表情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与爱国情感。7. 拓展与深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国歌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故事分享: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与国歌相关的故事,可以是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感受、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听到国歌奏响时的心情,或者是从长辈那里听到的关于国歌的历史故事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故事分享,加深彼此对国歌情感内涵的理解与共鸣。-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国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歌如何鼓舞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在改革开放时期,国歌又如何激励人们勇于创新、拼搏奋进;在现代社会,国歌在国际交往、重大庆典活动中所代表的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等。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后,进行汇报展示,全班共同学习与探讨,拓宽学生对国歌文化意义的认知视野。-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国歌的理解与热爱。可以是为国歌创编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在演唱时进行表演展示;或者是创作一幅以国歌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描绘出自己心中国歌所代表的场景或形象;还可以是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在学习国歌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学生完成创意作品后,进行展示与分享,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爱国情感表达。七、板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板书 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 国歌简谱片段展示区:选取国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旋律片段,详细标注音符、节拍、节奏型等乐理知识,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3. 历史背景资料展示区:张贴国歌诞生时期的历史图片、创作者照片、相关文字介绍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国歌的历史渊源。4. 歌词解读区:逐句展示国歌歌词,并对每一句歌词的含义、情感表达重点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内涵。5. 学生表现评价区:记录各小组在聆听、朗诵、演唱、拓展活动等环节的表现情况,包括优点、不足与改进建议,以便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进步空间。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策略与丰富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习成效。学生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国歌,掌握相关乐理知识,深刻理解国歌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而且在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熏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得到了有效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聆听国歌与历史故事分享环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专注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这表明通过情境创设与故事讲解策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演唱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演唱技巧,但仍有个别学生在音准和节奏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与专项练习。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如歌词朗诵互评与拓展活动的小组探究环节,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但部分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技巧的训练与培养。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虽然设计了学生表现评价区,但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元化与深入化,例如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比重,引导学生从更专业的音乐角度与情感表达层面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音乐素养提升。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国歌教育的常态化与仪式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始终保持对国歌的敬重与热爱,将爱国情怀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