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 秋天的怀念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悟亲情方面,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单元的主题是歌颂“浓浓的亲情”;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说学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朴实的语句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1)重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2)难点: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从而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采用多媒体为手段,用启发引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创设情境、开放式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词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中国很令人敬佩的作家,他叫史铁生。在他21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却因一场大病,不幸双腿瘫痪。不久,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你感受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导入展目标(3分钟)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课外的读物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同时,又引出课文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朴实的语句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展示目标:
(二)自主预习(5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
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我”与母亲,线索是“看菊花”,那么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 (分别画出母亲和儿子的不同表现)
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 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8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从母亲和我的言行描写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四)教师引领突破(12分钟)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根据小组汇报,进行梳理,追问和提升。
2、结合全文和史铁生的一生,你认为什么是“好好儿活”?
3、现在,你对《秋天的怀念》这个标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情感,体会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五、当堂检测(7分钟)
迁移写作(落实语言运用与情感体会):
如果文中的母亲能听到儿子(史铁生)在后来的成就,她会对儿子说些什么?请以母亲的口吻,写一段话。(要求:不少于100字)
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
设计意图:这是核心素养的综合输出环节,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转化为个人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美的创造,并体会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沉、伟大。
(六)展示总结(5分钟)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母亲的忏悔与怀念,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母爱如秋日暖阳,虽背景萧瑟,却给予我们最坚实的力量,教会我们如何“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对文章主旨情感进行理解领悟,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11
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菊花
坚韧的意志
艰难的命运
毫不张扬的爱
母亲
怀念
懊悔
悲伤
史铁生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一篇凝聚了生命重量与母爱深情的散文。教授此文,不仅是一次语文能力的训练,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爱与遗憾的情感教育。回顾本次教学,有值得肯定的亮点,也有亟待改进的不足。
一、 成功之处(亮点与收获)
1. 情感共鸣,创设沉浸式课堂氛围。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并配以秋天的落叶图,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哀伤与怀念的情境中。
2. 抓手精准,以主问题引领深层探究。
紧紧围绕 “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她又希望儿子怎样‘好好儿活’?”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3. 读写结合,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迁移。
在课堂尾声,设计了“微写作”环节,这个任务促使学生将前面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积淀,转化为个人化的表达。
二、 不足之处(问题与遗憾)
1.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母爱细节上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对“菊花”象征意义的挖掘和对“好好儿活”生命哲思的升华环节,节奏过快。部分学生对于“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多元象征意蕴理解不够透彻,课堂的收官不够圆满。
2. 对“双重怀念”的挖掘深度不足。
教学中,我们更多地聚焦于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实际上,文中也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牵挂与未来的忧虑,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母亲视角下的“怀念”(即担忧与期盼),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遗憾。
感谢聆听,敬请斧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