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接力版(2024)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包粽粑(唱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接力版(2024)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包粽粑(唱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包粽粑(唱游)》教案-2025-2026学年接力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
教学项目 详情内容
一、教材分析 《包粽粑》是接力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它以包粽粑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为主题,旋律优美且富有韵律,节奏较为轻快,歌词生动地描绘了包粽粑的过程与欢乐氛围,能够让一年级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唱游形式学习这首歌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对旋律、节奏、音色的敏锐捕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包括演唱技巧、肢体语言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同时也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启蒙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和文化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歌曲《包粽粑》,精准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如附点音符、切分音等;能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表达歌曲情感,并学会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聆听、模仿、游戏、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节奏感以及合唱协作能力;通过唱游实践,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传承意识,让学生在欢乐的音乐氛围中体会包粽粑民俗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旋律,用活泼、富有情感的声音演唱歌曲;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唱游活动,生动展现歌曲中的包粽粑场景。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演唱中充分体现出歌曲的民族特色与欢快情绪;在二声部合唱训练中,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准和节奏,实现声部之间的和谐平衡;启发学生通过创意性的肢体动作自然地表现歌曲情境,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教学策略 1. 情境创设策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展示包粽粑的详细过程及相关民俗风情的图片和视频等,营造出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情境。
2. 游戏教学策略:设计节奏游戏、歌词接龙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歌词,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合作学习策略:安排小组合唱排练、小组唱游表演策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包粽粑相关的图片与视频资料、钢琴、打击乐器(如木鱼、响板)、小道具(如粽叶、糯米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人们挂艾草、赛龙舟、包粽粑等热闹场景,同时播放欢快的端午节背景音乐。
- 展示各种精美的粽子图片,有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粽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的美食吗?” 引导学生回答端午节。
- 教师总结:“对,端午节有包粽粑的习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关于包粽粑的歌曲。”
-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直观地呈现端午节的特色与粽粑元素,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歌曲《包粽粑》营造欢乐、热闹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歌曲聆听部分
- 第一次完整聆听歌曲《包粽粑》,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绪:“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安静地聆听这首歌曲,听听歌曲里包粽粑的场景是怎样的,歌曲是欢快的还是缓慢的呢?”
- 聆听结束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歌曲的欢快活泼。
- 第二次聆听,教师提出问题:“大家仔细听,歌曲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音符或节奏,让你觉得很有趣呢?”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特点。
- 设计意图:初次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第二次聆听引导学生关注节奏,为后续的节奏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养成在聆听中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对音乐细节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 节奏学习部分
- 教师将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如附点音符(X.X)、切分音(XX X)等写在黑板上,并用拍手、跺脚等方式示范节奏的打法,边示范边讲解节奏的特点。
- 组织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打法,然后逐渐加快速度,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反应能力。
- 开展节奏游戏 “节奏大挑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打出一个节奏型,下一组学生要重复前一组的节奏并加上一个新的节奏型,依次类推,出错的小组淘汰,最后剩下的小组获胜。
-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示范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型。节奏游戏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巩固节奏知识,提高节奏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应变能力。
4. 歌曲学唱部分
-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演唱时注意声音的明亮、欢快,同时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如微笑、模拟包粽粑的动作等,以表现歌曲的愉悦情感。
- 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采用跟唱法,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重点关注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把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 在学唱过程中,解释歌词的含义,如 “糯米白花花,粽叶手中拿” 等,让学生理解歌曲所描述的包粽粑的情景,感受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 学唱完第一段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几位学生单独演唱,给予鼓励和评价。
- 用同样的方法学唱第二段歌曲。
-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和动作示范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跟唱法学唱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自主练习和个别演唱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歌曲的演唱。
5. 二声部合唱训练部分
- 教师先将二声部的旋律分别演唱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两个声部的不同。
- 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学习一个声部,采用跟唱法学唱,教师用钢琴辅助,确保每个学生的音准。
- 两个声部初步学会后,进行合练,教师指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调整自己的音量和音准,做到声部和谐。
- 设计意图:二声部合唱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合唱协作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先分声部学习降低难度,再合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协调两个声部的关系,提高合唱水平,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6. 唱游活动部分
-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小道具,如粽叶、糯米模型等。
- 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设计小组唱游表演,如有的学生扮演包粽粑的人,有的学生扮演递材料的助手,有的学生负责用打击乐器伴奏等,鼓励学生加入动作、表情和简单的对白。
- 各小组进行排练,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团队协作和表演的协调性,如动作的整齐度、声音的和谐度等。
- 分组展示表演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观看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的创意和团队精神,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如表演的流畅性、与歌曲节奏的契合度等。
- 设计意图:唱游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内涵,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展示与评价环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7. 文化拓展部分
- 教师介绍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如饮雄黄酒、佩香囊等,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端午节习俗的感受和印象,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了解,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歌曲中的包粽粑场景,而是对整个端午节的习俗有更全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分享与情感沟通。
8. 课堂总结部分
-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歌曲的演唱、二声部合唱、唱游表演以及端午节文化知识等。
- 再次全体演唱歌曲《包粽粑》,要求学生用更加饱满的情感演唱,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融入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最后全体演唱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掌握情况,让学生在音乐与文化的双重体验中收获成长与快乐。
七、板书设计 《包粽粑》板书 1. 主板书:
- 歌曲《包粽粑》歌名
- 主要节奏型:附点音符(X.X)、切分音(XX X)
- 歌词关键词:糯米、粽叶、包粽粑等
2. 副板书:
- 端午节习俗介绍: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等
- 二声部合唱旋律简谱展示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包粽粑》的教学中,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导入环节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铺垫了文化情感基础。在节奏学习和歌曲学唱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节奏型和演唱技巧,但仍有少数学生在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上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唱游活动中,学生们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组协作也有一定成效,但在表演的细节处理和整体协调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二声部合唱训练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进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协作意识。文化拓展部分让学生对端午节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展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节奏训练的多样性,给予唱游活动更多的排练时间和指导,同时持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