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云“灌溉之利大矣。”西周桔槔、辘轳等汲水设施的出现满足范围较小的园圃的灌溉;但大田灌溉需要有河渠自流灌溉体系,如果田面高于渠面,即使河里有水也无法自行灌溉。东汉时期,为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出现了更高效的提水灌溉机械一一翻车,即龙骨水车。据考证,早期龙骨水车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尤其以太湖流域使用最普遍,后世还有称龙骨车为“吴车”。范晔的《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鸟,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说明汉代的龙骨水车开始主要是用于道路洒水并非农业灌溉。王安石《山田久欲折》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说明宋代龙骨水车已普遍使用于农田灌溉。
龙骨水车因形似“龙骨”而称之为“龙骨水车”。至于为何做成龙骨状,最可信的原因是中国民间对龙王的信仰。王祯在其《农书》中记载,龙骨水车车身是长形的木板槽,二丈长度,可宽可窄,分别安置大齿轮和小齿轮(链轮)。槽中架设行道板,用以安装大小齿轮,行道板是将刮板用木梢子逐节联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木龙骨水车的提水原理,主要是以链传动来实现运动的传递,它能做到连续的液体输送。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中国人已掌握链传动的原理,并创制了结构独特的链条和链轮。
(摘编自威莹《传统农具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价值研究一以木龙骨水车为例》)
材料二:
范晔《后汉书·张让传》载:中平三年(186年)……遂使钧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鸟,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这是关于翻车最早的明确记载,为后来的文献广泛征引,近世学者多据此谓东汉末年毕岚是翻车的创制者。毕岚的这把文椅似乎坐得很稳当。
也有把翻车的起源追溯到这以前的。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举约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的论据也有可商榷之处。李约瑟称翻车为方板格式链泵,认为王充《论衡·率性》所载“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无疑已经使用这种方板格式链泵。《论衡。率性》所指是修建解决洛阳的通漕和供水的阳渠一事。从理论上讲,把水“激上”洛阳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机械提水,一是修筑堤堰。但要“日夜驰流”,翻车做不到,筒车也难以做到,修筑堤堰则可以做到。筑堤,提高水位,控制和导引水流,这种技术战国以来已经使用。且从文献记载来看,东汉建武八年(32年),在阳渠建成以前,割据陇右的隗嚣曾经“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后阳渠在张纯的主持下于建武二十四年(48年)建成,也是采用筑堤的办法。《后汉书·张纯传》称“穿阳渠,引洛水为漕”,雍正《河南通志·水利》则谓“穿阳
渠,慢各水为漕”,两者合看,该工程显然是在洛水筑堤堰,把河水激引至人工开凿的阳渠中去。渠,慢各水为漕”,两者合看,该工程显然是在洛水筑堤堰,把河水激引至人工开凿的阳渠中去。王充生于建武三年(27年),年青时赴洛阳入太学读书。太学就在阳渠所经南门外,王充当可亲见阳渠工程建成的壮观景象,《论衡》所载应为实录。可见,“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
那么,毕岚创制翻车是否没有疑问了呢 疑问还是有的。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答刘歆书》谈到他当了“郎”官以后,受到皇帝的优待。“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南宋章樵解释说“龙骨,水车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铭涛公,不可复考”,由于这些铭诗已经失佚,章樵的说法无法直接证实,但起码可以打破毕岚“始作翻车”无可置欲的假象,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其实,从范晔记载的本身也不应得出毕岚始作“翻车”的结论。由于南宫此前失火被毁,中平三年启动了“缮修南宫”工程,工程的筹划指挥者是宦官张让,毕岚的工作可视为该工程的配套部分,是受命于张让的,《后汉书》用了“使................................................................................定时间内完成的工程,应该采取现存的已经成熟或有相当基础的技术和工具,而不必采用需要从头开始研制的技术和工具,因为后者成功与否殆未可知.而且难以在时间上限定之。再者,张让、毕岚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是恃宠弄权误国的奸佞之徒,难以想象他们能直接琢磨出翻车来。他们应该是利用前人或民间既有的发明起码是以前人或民间的发明作为基础。后人因为没有看到更早的确切记载,冠定曰“始”,未免揣测之嫌。
一种技术,尤其是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技术发明及推广,往往是由某种社会需要所催生。翻车这种工具,最适合南方稻区稻作排灌的需要。或谓翻车是毕岚发明后由南迁的北方人带到南方的。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唐代当北方民间基本上没有使用翻车时,南方翻车使用已相当普遍,且制作精巧。凭什么一口咬定翻车是北方发明传到南方,而不是南方稻作农业排灌需要所催生的呢
(摘编自李根蟠《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上辑》)
材料三: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几乎见不到龙骨水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农用水泵。而数字技术的兴起为这类传统农具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保护与传播的过程如下:把搜集到的文献、图片和访谈资料等进行筛选分类;将确凿不存争议的信息先按传统农具的外形及结构、工作原理、文化历史等类别进行信息编码,转换为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格式后再进行解码,经过编码和解码,完成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建模;然后还要在虚拟环境中重建其使用情境以实现可视化传播,如在互动式教程和游戏化场景中,让观众体验拆分、组装和使用传统农具的全过程,在纪录片、文献等资料展示中让学习者深入地了解农具背后的文化历史。
(摘编自金燕等《传统农具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传播策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龙骨水车可以把低于田面的渠水连续输送至高处的田面,与桔槔、辘轳相比较效率更高,可适用于大田灌溉。
B.从材料一第、段所引文献来看,龙骨水车在应用中存在着从道路洒水到广泛适用于农业灌溉的用途推广过程。
C材料二得出“‘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的结论是以理论和文献为依据,其中文献直接证明了翻车做不到“日夜驰流”。
D.《后汉书·张纯传》与《河南通志·水利》中对阳渠工程的相关记载只有“引”和“堰”的一字之差可互为参证。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桔棒、辘轳等工具主要用于汲水,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以及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
B.早期龙骨水车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使用最为普遍,很有可能是缘于该地区是稻区,有排灌需求。
C.李约瑟认为《论衡·率性》的记载中已使用翻车,以他的观点来看,翻车起源最晚也应在王
充生活的年代。
D.能否建好高精度的传统农具数字模型,首先要看对传统农具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筛选是否全面、准确。
3.根据材料三,依次填入以下传统农具数字化保护流程图空白方框里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数字建模②搭建互动场景③可视化传播④信息解码
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龙骨水车的文献资料,其中哪些信息可供数字编码采集 请分类概括。(4分)
5.材料二从多个角度对“毕岚始创龙骨水车”质疑1启发读者进一步探索求证。如果要使这些质疑更加充分,你将分别查证哪些内容作为补充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娘佛
王鼎
1934年秋,山西汾阳柳家村灵岩寺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露水晶莹地挂在佛堂的石阶缝隙间,滋养着片片青苔,踩上去感觉带着湿意。第一炉香燃尽了,灰烬在青石板上积成一小堆,被偶尔掠过的风卷得轻轻打旋。
柳毓娘仍盘坐在露天佛堂的蒲团上,月白色的素裙沾了些草屑,她却浑然不觉。身前五尊铁佛通体乌青,佛掌的纹路间还凝着昨夜的露水,折射出细碎的光。
四周静极了,只有远处多宝塔的檐角铜铃,被风吹拂得发出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就在这时,柳毓娘恍惚间听见一声声“叹息”,像是从铁佛的胸腔里溢出来的,混着香火燃尽的余温,阵阵漫过她的耳畔。她抬眼望向中间那尊垂目拈花的铁佛,佛的眉眼依旧慈悲低垂,可那想象出的“叹息”却让她心头微微一颤,生成几分莫名的触动。
毓娘望着佛像,想起 7岁那年祖母给她讲的往事。祖母还是孩子时,听祖母的祖母讲述造铁佛时的情景老师傅将数吨晋城铁锭、整整十骡车刀枪剑戟等兵器和五箱银元倒进沸腾的熔炉。“这些东西有精气神,造成的娘佛才镇得住魑魅魍魉,护得住黎民百姓......”
“妈,梁先生他们到山门了!”女儿春杏的唤声惊醒了她的回忆。毓娘匆匆理着衣衫领,指尖触到微凉的盘扣,佛堂门槛外已传来皮鞋叩着青石地砖的脆响。听说渠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文化血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研了几千处中国古建筑。毓娘正想结识这样的人。
林徽因仰头端详铁佛,琥珀色围巾被风卷起一角:“思成,你看这衣褶走势,竟像是从云冈石窟走出来的飞天。”她伸手描摹着佛像轮廓,眼里满是惊叹,不由赞叹:“这么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像婴儿一样得到了呵护!”
梁思成举着相机后退半步,调整光圈焦距按下快门。镁光爆闪瞬间,毓娘分明看见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眼里发出亮光。林徽因突然轻呼:“座上有铭文!‘女弟子柳门文君独资造像并立规:此后柳家历代传一女,专祀供奉......”她转身凝望毓娘,问道:“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 ”
毓娘到了嘴边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她那时未曾想到,这个问题在三年后化作炮弹,呼啸着穿透了佛堂的寂静。
1937年秋的某夜,汾河的水流带着寒意拍打着堤岸。毓娘攥着太原兵工厂密信在佛堂里踱来踱去。此时侵华日寇已逼近太原,兵工厂急需钢铁铸造枪炮。她的靴底碾过地上的香灰,留下一串凌乱的脚印。考虑再三,毓娘决定将铁佛拆毁,交给兵工厂熔化后铸造武器。她着手安排乡人拆毁铁佛,三日内运走。可二叔柳承嗣.脚踢翻鎏金香炉:“败家娘们儿!这些精铁佛是柳家祖产!”
毓娘猛地转过身来,烛火映着她涨红的脸:“娘子关昨夜被攻破了。日本人的铁甲车碾着百姓的血肉之躯向太原推进,二叔你难道不知道吗 "
听说要拆佛,许多多亲痛哭流涕:“这娘佛万万折不得!灵验得很,道光年间大疫,外面死了多少人,就咱这里没事!”“是啊,从清到民国;山西就没有几个消停年岁,这娘佛就像汾河,守护着咱们!"
柳毓娘迈上石台,大声道:“乡亲们,当年,太祖奶奶造娘佛,就是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如今,日寇进犯,奸杀掳掠,无恶不作。国难当头,娘佛要舍身庇佑咱们!大家要相信,娘佛永远不亡,这是涅槃!什么叫涅槃 就是一次浴火重生!我柳毓娘虽是女子,但太祖奶奶留下的遗训一‘身不在男儿列,志要比男儿烈’,我时时不敢忘!如果我是铁做的,我也愿意把自己身体熔成子弹,打穿鬼子的脑瓜子......”
乡亲们渐渐明白了,都愿意为拆运佛像出一份力。
躲在角落里的柳承嗣,眼见自己鼓动起来反对柳毓娘的乡亲被说服,气得咬牙切齿,闪身溜走了。
就在大家小心翼翼拆着铁佛时,女儿春杏突然喊道:“快看,娘佛显灵了!”大家跟着抬头望去,只见黄昏的天空中,霞光四射.....
毓娘脱口道:“这就是涅槃之光!”
第二日夜,月光漫过窗棂时,毓娘来给已装箱的铁佛奉香。不经意看到供桌下烟蒂闪着:弱光一是柳承嗣常抽的哈德门烟卷。她心头一紧,颤抖着掀开杏黄帐幔,本该放着铁佛木箱的位置只剩几道凹痕,墙角麻绳上还沾着暗红铁锈。
马灯在夜风里乱晃,毓娘追到汾河渡口。柳承嗣正指挥苦力往木船上搬铁佛。蓄着仁丹胡的龟田拦住木箱打开盖,精铁佛身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
“龟田先生,这五座铁佛上了船,您该兑现五万银洋啦!”柳承嗣的谄笑突然凝固龟田黑黢黢的枪口正对着他眉心。
“八格!你也敢要钱!”
此时,毓娘已飞速赶到,夜色中她的声音比冰还冷:“太祖奶奶亲铸的大佛,佛身熔铸进了国人的精气神,二叔是要卖给鬼子吗 ”
龟田还没来得及调转枪口,毓娘的身后涌上来的几十位“镰刀斧头”,如莲花突然盛开,已经让鬼子与汉奸的头上爆开了“大呲花”。
不久后;忻口战役的炮火染红了半边天。随着一发发炮弹怒吼射出,大批鬼子的军车被摧毁。一架满载指挥官和观察团的飞机中弹,日军十余名高级军官瞬间见了阎王。炮弹爆炸的烟雾,在空中形成朵朵莲花状白云。
毓娘独坐空荡佛堂。她拿着的照片中,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光,永远定格在黑白色的时空......
后人有诗记:
几世①担②,(一朝慈颜赴时艰。
纵教倭寇烽烟起,肯舍佛身雷炮还。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柳毓娘从中年到老年的故事,记录了一名爱国末十的成长。
B开头三段主要运用环境烘托、细节描写、通感等手法,暗示了此时柳毓娘的左右为难
C.本文塑造柳承嗣反面形象,与毓娘形成对比;村民们对毓娘形象起到了正面村托作用。
D.炮弹爆炸的烟雾形成了莲花状白云,这里的莲花状白云与战争的残酷性形成强烈反差。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徽因与娘佛对视时眼里的“亮光”,表现出她对铁佛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B.四射的“霞光”,是浪漫主义的写法,寓意佛像为护佑苍生而“涅槃”重生。
C.供桌下烟蒂的“弱光”,暗示柳承嗣偷走铁佛,图谋不轨,推动情节的发展。
D.铁佛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直接预示毓娘早有应对之策,已布置好伏击。
8.本文结尾用诗词做结,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
9.本文既刻画了“虚构的柳毓娘”,又刻画了“非虚构的林徽因”.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
三十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鄞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穆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国千里而微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不可。"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抑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穆公闻,怒曰:“孤发岳而子沮哭吾军,何也 ”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者,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崤阳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逆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侍"兵至滑都贩卖货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宋郑,郑苦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解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襄公怒曰:“秦侮我狐,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矮,发兵然秦兵士峭,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穆公之怨此三人入子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祭三子,三子何罪乎 子其悉心雪耻,毋息。”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峭之役。二月,晋侯卿之。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秦伯比用孟明。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节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三年,秦伯犹使孟明将兵伐昔,不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峭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节选自《左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径数国千A里而袭B人C希有D得利者F且人卖郑F庸知我G国人不有H以我情告郑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使雄厚,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臣活之活”用法相间。
B.将,率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将以衅钟”的“将“意思不同。
C.因,了导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同。
D.“以报崤之役”与《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中的“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与《烛之武退秦师》记录了相同的史实,前者只略叙其事,后者详细叙述了烛之武退敌的游说内容。
B.秦穆公不顾蹇叔和百里奚的反对,执意袭取郑国,后来秦军在崤山被晋军击败,孟明视等三位秦将也被俘虏。
C.弦高就是“卖郑于秦”的郑国人,他在路上遇到秦军,主动献出十二头牛,并向秦军透露了郑国最新的战备情报。
D.在崤山之战后,孟明视再次率军伐晋,但在彭衙战败,第二年,秦穆公仍让孟明视领兵伐晋,攻取了王官和郊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
(2)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
14.两则材料中秦穆公对待孟明视的事迹,反映出秦穆公怎样的品质 请简要说明。(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孟郊诗(其一)
苏轼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蓄。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述①,竟日嚼空鳌。
要当斗僧清②,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③。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④号。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⑤。
[注]①彭越:小螃蟹②僧:指当时和孟郊齐名的另一位苦吟派诗人贾岛;下句的“韩”指韩愈③“火消膏”:化用《庄子·人间世》“膏火自煎”,喻人自我消耗④寒虫:寒天的昆虫,多指锦坤⑤玉色醪:美如玉色的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前四句,诗人灯下读孟郊,觉得虽然字句雕琢,看得老眼昏花,但不乏佳句。
B.“诗骚”句运用典故写出孟郊诗作有《诗》《骚》通风,多写忧患。
C.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苏轼认为孟郊的诗可与贾岛(僧)比清瘦,但不及韩愈的豪放
D.诗歌的结尾苏轼表达了豁达的生活态度,与孟郊的苦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苏轼在诗中以比喻的方式,对读孟郊的诗的体验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及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3)古诗文中有许多与火有关的场景或比喻,如“
五、教材链接知识考察(共9分)
18.下列对下划线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皮蚀而出
③三子者出,曾皙后④风乎舞
⑤拔剑撞而破之
⑦越国以鄙远⑧然则小固不可以故大
A.①⑧/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⑦⑧/③④/⑤/②⑥ D.①⑦⑧/③⑥/⑤/②④
1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B.而刀刃若新发千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在宴席座位上,项羽以主人自诩,自居南向上位,侧面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B.《答司马谏议书》和《谏逐客书》一样,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两篇文章都能立足现实进行说理,体现出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
C.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众多,有敬称,如公、子、足下、壬人、先祖父等;有谦称,如愚、鄙、寡人等;也有蔑称,如竖子、鲰生、不德等。
D.古代皇帝除姓名外,往往有尊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其中庙号和谥号皆是对帝王死后的称谓,前者如高祖、太宗,后者如文帝、武帝。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扇子,因“扇”与“善”谐音,以及“善(扇)扬仁义之风”的美好寓意,被人们视为吉祥、清正的象征。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于是(),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期许。早在《晋书》中,就记载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时,谢安赠予他一面扇子,并说道“聊以赠行”。简单四字,饱含无尽的关怀与祝福扇联,作为扇文化中一颗独特的明珠,也有着动人的故事。宋代文莹《玉查清话》中记载,后唐进士范质,目睹后唐君臣腐败无能,心中满是愤懑与失望,毅然辞官归乡。回到家乡后,他在白纸扇上挥毫写下“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的对联。寥寥数语,如锐利匕首般直刺腐败心脏,以“大暑”的酷热难耐比喻贫官污吏的横行霸道,又以“清风”的清爽宜人象征挚友的真挚情谊,满心期待好友如清风般吹散心中阴霾。这便是有记载的最早扇联。自此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效仿,以扇为纸,以笔为墨,在扇面上留下无数精妙纯伦的佳作。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对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蜕查。霍邱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蒲扇曾作为淮河航运的“清凉礼”,随商船远销四方。如今,虽然空调普及,但蒲扇依然是霍邱人心中的“夏日图腾”。就像当地流传的谜语:“一把青伞绿又圆,不用时儿墙上眠。夏日摇来凉风起,驱走暑热笑开颜。”短短几句,道出了蒲扇与霍邱人血脉相连的情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便成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B.把它作为绝佳礼品赠予友人
C.友人收到扇子后视其为绝佳赠品D.把它作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3.小刚看了这段材料后,对扇联产生了兴趣,打算写一篇文章介绍扇联的特点.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些扇联,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替小刚拟写两则提纲。(4分)
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
仁风在握披拂无私
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高捧玉环,明月飞来我手
一扇千须动三梳万发齐
提纲示例:常融入自然意象,借月、风等元素展现扇之美。
七、写作(共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内卷”与“反内卷”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反内卷’是拒绝无效竞争,回归生活本真:有人则认为,“反内卷”不过是逃避压力的托词“躺平”的另一种说法;亦有人指出,真正的“反内卷”并非不奋斗,而是寻求更有价值的“破卷”之道、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卷”、“守”、“破”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级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 2. A 3. C
4. ①外形特征:龙骨水车的形似“龙骨”。
②结构设计:由木板槽、链轮、行道板构成。
③工作原理:人力驱动链轮带动刮板,以链传动方式提水。
④文化历史:最早的明确记载在范晔《后汉书》,广泛流行于南方。
5. ①查找《答刘歆书》相关资料证明文中“龙骨”为龙骨水车。从概念上看,南宋章樵的解释认为文中“龙骨”是龙骨水车,但无法直接证实。
②查找南宫修缮相关资料证明工程时间相对较短。从头研制新技术在时间上难以保证,但“缮修南宫”工程的时间长短未可知。
③查找毕岚个人资料及毕岚之前与翻车类似的其他农具资料来佐证毕岚缺乏发明能力或者借鉴前人发明。毕岚是奸佞之徒,但品德与科研能力无必然联系。
④查找关于翻车传播的相关事实。南方稻作排灌更需要翻车,所以翻车更有可能是从南方传入北方,这一推测还需更多实证。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围绕龙骨水车的起源、发展及其数字化保护展开,展现了传统农具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材料一详细介绍了龙骨水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突出了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文献考证,对毕岚创制翻车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强调技术发明的复杂性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作用。材料三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农具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展示了现代科技对文化遗产的活化作用。整体上,三篇文章从历史、技术和文化三个维度,全面呈现了龙骨水车的多重意义。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直接证明了”错误。根据“从理论上讲,把水‘激上’洛阳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机械提水,一是修筑堤堰。但要‘日夜驰流’,翻车做不到,筒车也难以做到,修筑堤堰则可以做到”可知,得出“‘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的结论是从理论角度分析,并非文献直接证明翻车做不到 “日夜驰流”。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以及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错误。文中仅提及“西周桔槔、辘轳等汲水设施的出现满足范围较小的园圃的灌溉;但大田灌溉需要有河渠自流灌溉体系,如果田面高于渠面,即使河里有水也无法自行灌溉”,并没有表明桔槔、辘轳使用需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和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图文转换的能力。
结合“将确凿不存争议的信息先按传统农具的外形及结构、工作原理、文化历史等类别进行信息编码,转换为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格式后再进行解码,经过编码和解码,完成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建模”可知,第一空是“①数字建模”,而“数字建模”包括“编码和解码”,即第二空是“④信息解码”。
由“然后还要在虚拟环境中重建其使用情境以实现可视化传播”可知第三空是“③可视化传播 ”。再结合“如在互动式教程和游戏化场景中,让观众体验拆分、组装和使用传统农具的全过程,在纪录片、文献等资料展示中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农具背后的文化历史”可知,“可视化传播”包括“搭建互动场景”和“展示视频、文献”。所以第四空是“②搭建互动场景”。
所以顺序为①④③②。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从“龙骨水车因形似‘龙骨’而称之为‘龙骨水车’”可知,龙骨水车外形特征是形似“龙骨”。
②由“王祯在其《农书》中记载,龙骨水车车身是长形木板槽……分别安置大齿轮和小齿轮(链轮)。槽中架设行道板……”可知,其结构设计由木板槽、链轮、行道板构成。
③根据“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木龙骨水车的提水原理,主要是以链传动来实现运动的传递”可知,工作原理是人力驱动链轮带动刮板,以链传动方式提水。
④从“范晔的《后汉书 张让传》记载……”可知最早的明确记载在范晔《后汉书》;从“早期龙骨水车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尤其以太湖流域使用最普遍”“唐代当北方民间基本上没有使用翻车时,南方翻车使用已相当普遍”可知广泛流行于南方。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答刘歆书》谈到他当了‘郎’官以后……南宋章樵解释说‘龙骨,水车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铭涛公,不可复考’,由于这些铭诗已经失佚,章樵的说法无法直接证实”,所以为使质疑更充分,要查找《答刘歆书》相关资料证明文中“龙骨”为龙骨水车 。
②由“由于南宫此前失火被毁,中平三年启动了‘缮修南宫’工程……一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程,应该采取现存的已经成熟或有相当基础的技术和工具,而不必采用需要从头开始研制的技术和工具,因为后者成功与否殆未可知,而且难以在时间上限定之”可知,“缮修南宫”工程时间长短未提及,所以要查找南宫修缮相关资料证明工程时间相对较短 。
③因为文中虽提及“引让、毕岚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是恃宠弄权误国的奸佞之徒,难以想象他们能直接琢磨出翻车来”,但品德与科研能力无必然联系,所以要查找毕岚个人资料及毕岚之前与翻车类似的其他农具资料来佐证毕岚缺乏发明能力或者借鉴前人发明。
④从“翻车这种工具,最适合南方稻区稻作排灌的需要……凭什么一口咬定翻车是北方发明传到南方,而不是南方稻作农业排灌需要所催生的呢?”可知,关于翻车从南方传入北方只是推测,所以要查找关于翻车传播的相关事实。
D 详解:
A 选项:文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柳毓娘从中年到老年的成长过程,这种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所以 A 选项错误。
B 选项:开头三段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静的氛围,柳毓娘此时只是陷入回忆和想象,并没有体现出左右为难的情绪,所以 B 选项错误。
C 选项:村民们一开始反对拆佛,后来被毓娘说服,他们的态度转变主要是为了突出毓娘的爱国精神和说服能力,并非单纯起到正面衬托作用,所以 C 选项错误。
D 选项:炮弹爆炸的烟雾形成莲花状白云,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着神圣、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更加突出了毓娘舍佛卫国的伟大意义,所以 D 选项正确。
7.D 详解:
A 选项:林徽因对铁佛的艺术价值高度赞赏,她与娘佛对视时眼里的 “亮光”,确实表现出她对铁佛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所以 A 选项正确。
B 选项:四射的 “霞光” 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寓意着佛像为了护佑苍生而 “涅槃” 重生,与毓娘所说的 “涅槃” 相呼应,所以 B 选项正确。
C 选项:供桌下烟蒂的 “弱光”,暗示了柳承嗣在毓娘离开后偷偷来到佛堂,偷走铁佛,图谋不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所以 C 选项正确。
D 选项:铁佛在月光下泛着 “诡异的光”,主要是营造一种紧张、神秘的氛围,并没有直接预示毓娘早有应对之策,已布置好伏击,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所以 D 选项错误。
8、①示例一:娘佛 示例二:柔肩。示例三:巾帼。示例四:柳女。与“慈颜”形成文意与词性的对仗关系即可。理由:小说的主人公是以家国情怀为己任的女性形象/与“柳家历代传一女”的内容与祖训相契合/柳女是娘佛的化身。
②示例一:事难。示例二:道义。示例三:重任。示例四:国难。与“时艰”形成文意与词性的对仗关系即可。理由: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担当“保卫国家重任”/“庇佑百姓平安”展开。
(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虚构的柳毓娘与非虚构的林徽因都是影响深远的女性形象;二者相互映衬,更增强了人性之光。②从主旨的角度,真实的林徽因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虚构的柳毓娘展现家国大义,虚实结合,将文化坚守和家国情怀融合,体现了中华儿女高尚的品质与不屈的精神,使主题更深刻。③从读者审美的角度,文中人物梁林夫妇的事迹具有历史依据,增强了小说的厚重感和真实性。④从情节的角度,林徽因夫妇对娘佛艺术价值高度肯定,突显护佛与拆佛的矛盾,体现了选择的艰难,制造了情节波折。⑤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林徽因保护文物古迹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争对文化的冲击,鞭挞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瑰宝的掠夺行径。⑥从结构的角度,林徽因的问题“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林徽因与娘佛的对视照片等细节形成了前后勾连、照应,增强了小说的连贯性、整体性、思想感情的层次性。
(共6分。每点2分,作用好处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CEF 11.D 12.C
13.(1)派兵在崤山截住秦军,发起攻击,大败秦军,(秦军)没有一个人能逃脱。
(2)(如果)秦军再来,(我们)一定要避开它。(孟明视因)警惧而增进了德行,不可抵挡了。
14.①知错能改,敢于担责; ②礼待臣下,善于用人; ③信任臣下,不以一时失败而否定臣下。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秦晋争霸的历史片段,展现了秦穆公性格的复杂性。材料一以“崤之战”为核心,通过“拒谏-败战-释囚”的三重转折,刻画出穆公从刚愎自用到勇于认错的政治家形象;材料二则通过孟明视屡败屡战的后续发展,凸显穆公用人之道的宽容与远见。两则材料形成递进式叙事,既保留《史记》的纪传体特色,又兼具《左传》的战争描写笔法。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穿行几个国家,跋涉千里去偷袭别人,很少有能获利的。况且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没有人把我们的情况告诉郑国呢?
“径数国千里而袭人”中,“而”连接“径数国千里”和“袭人”两个动作,语意紧密不可断开,故C处断;“希有得利者”中,“得利者”作“希有”的宾语,故E处断;“且人卖郑”中 ,“郑”作“卖”的宾语,故F处断。故选CE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理解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使动用法,使……雄厚/使动用法,使……活。句意:灭亡郑国只会使晋国势力雄厚。/我使他活了下来。
B.正确。率领/将要。句意: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军队。/将要用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
C.正确。趁着/依靠。句意:趁着我父亲丧事时攻破我国的滑邑。/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事情),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D.错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拿。句意:来报复崤山之战的失败。/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弦高就是‘卖郑于秦’的郑国人”“主动献出十二头牛,并向秦军透露了郑国最新的战备情报”错,根据材料一中弦高的表现,他不是“卖郑于秦”的郑国人,他在行商的途中,遇到秦军,担心被俘虏杀害,而献出十二头牛,假称郑国对秦军已有防备,让秦国班师回国,避免了郑国遭受战乱。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遮”,截住;“遮秦兵于崤”,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崤遮秦兵”,在崤山截住秦军;“得”,能够。
(2)“辟”,通“避”,避开;“惧”,警惧;“当”,抵挡。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秦军崤山战败后,秦穆公“素服郊迎”,向孟明视等哭罪“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并恢复其官职,体现了秦穆公知错能改,敢于担责。
②材料一中,穆公对败归的孟明视等人“素服郊迎”“向三人哭”,以隆重礼节表达愧疚与安抚;材料二中,孟明视“增修国政,重施于民”,穆公始终支持,最终使其率军“济河焚舟”,完成雪耻并“霸西戎”。体现了秦穆公礼待臣下,善于用人。
③材料一中,穆公在崤之战后“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材料二中,孟明视伐晋再败于彭衙,“秦伯犹用孟明”,即便两次战败,仍坚持任用。体现了秦穆公信任臣下,不以一时失败而否定臣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穆公三十年,穆公帮助晋文公包围郑国。郑国人派人对穆公说:“灭亡郑国只会使晋国势力雄厚,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没有好处。晋国变强,正是秦国的忧患啊。”穆公于是撤军回国,晋国也撤了军。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
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偷袭郑国。”穆公询问蹇叔、百里奚,两人回答说:“穿行几个国家,跋涉千里去偷袭别人,很少有能获利的。况且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没有人把我们的情况告诉郑国呢?不可以这样做。”穆公说:“你们不懂,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发兵,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军队。出兵那天,百里奚、蹇叔两人为军队哭泣。穆公听说后,发怒说:“我发兵出征,你们却哭着败坏我军的士气,为什么?”两位老人说:“我们不敢败坏君王的军队。军队出发,我们的儿子也一同前往;我们年老,恐怕他们迟迟回来后再也见不到我们,所以哭泣罢了。”二老退下后,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军队如果战败,一定是在崤山的山谷地带。”三十三年春天,秦军于是向东进发,经过晋国地界,路过周的北门。周王孙满说:“秦军无礼,不失败还等什么!”军队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赶着十二头牛准备到周地去卖,见到秦军,害怕被俘虏杀死,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大国将要讨伐郑国,郑君已谨慎地做好了防守准备,派我用十二头牛来慰劳将士。”秦国的三位将军相互商量说:“将要偷袭郑国,郑国现在已经察觉了,前去也来不及了。”于是就灭掉了滑国。滑国是晋国的边境城邑。
正当这个时候,晋文公的丧事还没有安葬。晋襄公发怒说:“秦国欺辱我这个孤儿,趁我父亲丧事时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穿上黑色的丧服(表示复仇),发兵在崤山截击秦军,攻击他们,大败秦军,没有一个人能逃脱。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将军回国。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人,为秦国的三位将军请求说:“穆公对这三个人的怨恨深入骨髓,希望让这三个人回去,让我国君王能亲手烹杀他们解恨。”晋君答应了,放回了秦国的三位将军。三位将军回到秦国,穆公穿着白色的丧服到郊外迎接,对着三人哭着说:“我因为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让你们三位受了屈辱,你们有什么罪呢?你们要尽心竭力报仇雪耻,不要懈怠。”于是恢复了三个人原来的官职俸禄,更加优厚地对待他们。
材料二:
(秦穆公)二年春天,秦国的孟明视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来报复崤山之战的失败。二月,晋襄公率军抵抗。甲子日,与秦军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秦穆公仍然任用孟明视。孟明视进一步整顿国家政务,对百姓施加厚恩。赵成子对大夫们说:“秦军又来侵犯,我们一定要避开他们。(他们)因失败而恐惧,进而修养德行,这是不可抵挡的。《诗经》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养你的德行。’孟明视记住这句话了。念念不忘修养德行而不懈怠,难道是可以对抗的吗?”三年,秦穆公仍然派孟明视率军讨伐晋国,(秦军)渡过黄河后就烧毁了船只(表示决一死战),夺取了王官和郊地。晋国人坚守不出。(秦军)于是从茅津渡过黄河,在崤山为战死的将士筑坟祭奠后才返回。(秦穆公)最终称霸西戎,这是因为任用了孟明视啊。
A
16.①“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将读孟郊诗比作吃小鱼,小鱼虽美味但吃起来麻烦,需剔除鱼刺,如同读孟郊诗,虽有佳句却读起来费劲,需花费精力理解。
②“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把读孟郊诗比作煮小螃蟹,小螃蟹美味但煮起来麻烦,花费时间多,最后可能只得到空螯,就像读孟郊诗,虽有佳句但读起来费劲,花费时间多,最后可能只得到表面东西。
③“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将人生比作朝露,朝露美丽却很快消失,如同人生美好却短暂,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认为人生短暂,应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在读孟郊诗上。
【导语】苏轼以诙谐笔调写夜读孟郊诗的体验:字密如牛毛,佳句偶得;比之食小鱼、煮空蟹,讽其苦吟费神;末以“寒虫号”喻诗风凄清,转而劝饮美酒,豁达自适。诗中比喻新奇,既评孟诗之弊,又展自身超然。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A.“但不乏佳句”错误。诗歌前四句中,“佳处时一遭”的“时”意为“偶尔、有时”,“遭”指遇到、碰到。此句表明孟郊诗的“佳处”是偶尔才能领略到的,而非“不乏佳句”(不缺少佳句)。“时一遭”强调佳处之少,与“不乏”所表达的数量多相矛盾。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苏轼以“食小鱼”形容读孟郊诗的体验,意在说明其诗虽有妙句,却需费力咀嚼才能体会其美,如同小鱼虽鲜美却刺多难剔,体现了阅读过程中的“得不偿劳”,精准传达出孟诗“苦吟”之风带来的阅读负担。
②以“煮彭越”进一步深化比喻,螃蟹虽美但烹煮费时,最终可能只剩空壳,喻指孟诗虽有深意,但阅读耗时费神,所得却未必丰厚,形象揭示其晦涩难懂、得不偿失的阅读体验。
③此句由读诗转向人生哲思,以朝露易逝喻人生短暂,结合“火消膏”典故,暗指人不应过度耗费精神于苦涩难解之诗,而应珍惜时光,享受当下之美,体现出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与审美取向。
17.(1)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3)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句意:敬爱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
②“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
③“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句意: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
④“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⑤“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句意:拔出剑来猛撞它(玉斗),使它破得粉碎。
⑥“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
⑦“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句意: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句意:既然是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
综上,③④名词作动词;①⑦⑧形容词作名词;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⑥名词作状语。
故选C。
1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给 /动词,做、治理。句意:丁厨师替文惠君杀牛。/如果由我来治理,等到三年。
B.介词,从 /介词,对。句意: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佚之狐对郑伯说。
C.均为连词,表转折,但、却、可是。句意:那骨节之间有空隙,可是刀刃是很薄的。/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却看不到一车柴草。
D.介词,拿、用 /连词,因为。句意: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看。/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从属楚国却对其怀有二心。
故选C。
2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自居南向上位”错误,应为自居东向上位,宴席以东向为尊,次南向;
B.《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同僚)的回信,不是奏疏。
C. “不德”是谦称;“壬人”是蔑称,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故选D
21.【答案】A从句子主语一致性的角度看,下一句“承载”的主语应是“扇子”,A项的主语“它”即是“扇子”,故选A。
22.【答案】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将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蜕变与坚守。/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将怀旧情怀与现代元素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蜕变。(每处2分)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使用错误,应把“对”改为“将”;二是“坚守与蜕变”语序不当,没有与前文“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相照应,应把“坚守”与“蜕变”顺序对调,或者把前文“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顺序对调。
23.【答案】①提及生风功能,如“一握风”“清风”等;②注重对仗工整。字词两两相对,韵律和谐优美;③善用修辞手法,借夸张等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④蕴含吉祥寓意,延续扇子象征美好的文化传统;⑤彰显文人雅趣,体现创作者的审美与生活态度;⑥多关联道德品质,以“仁风”等词传递高尚情操,(每点2分,答出任意二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4.作文
核心任务:围绕“卷”、“守”、“破”三个关键词,对“内卷”与“反内卷”现象进行辩证思考。
材料层次:
第一层:呈现社会对“反内卷”的三种理解——拒绝无效竞争、逃避压力的托词、寻求有价值的“破卷”。
第二层:要求围绕“卷、守、破”构建文章,体现个人感悟与思考。
写作关键:不能孤立谈论三个字,而要揭示其内在逻辑,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1. 卷(内卷): 指的并非一般的努力,而是陷入一种低水平、无实质增益的过度竞争状态。其特点是投入产出比极低,以牺牲个体幸福感和创造力为代价,换取微小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超越的起点。
2. 守(坚守): 这是“反内卷”的第一重境界,即守住内心的价值标尺与生活节奏。它并非消极的“躺平”,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守住健康、守住兴趣、守住独立思考的能力、守住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是抵御“内卷”洪流的基石。
3. 破(破卷): 这是“反内卷”的更高阶形态,即通过创新与开拓,打破僵化的竞争模式,创造新的价值增量。“破”不是在内卷的赛道上去卷赢别人,而是去开辟一条新的赛道。它需要勇气、智慧和创造力,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造”的关键。
【三元关系思辨】
“守”是“破”的基础,没有内心的坚守,就容易在盲目追逐中迷失,无法真正实现“破”;“破”是“守”的升华,它让坚守不流于消极避世,而是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而“卷”则是我们需要警惕和超越的负面状态。三者构成了一个“反思现状(卷)— 确立自我(守)— 开创未来(破)”的递进式思维链条。
二、参考立意
1. 递进式立意:于“卷”中知止而“守”,于“守”中蓄力而“破”——构建“卷→守→破”的成长闭环。
2. 批判式立意:拒斥异化的“卷”,坚守价值的“守”,开创个性的“破”——实现从被动竞争到主动创造的转变。
3. 辩证式立意:“卷”是表象,“守”是根基,“破”是方向——在时代洪流中寻找个人的确定性。
三、参考拟题
《拒无效之“卷”,守本真之“我”》
《“守”一方静土,“破”万里卷云》
《以“守”御卷浪,以“破”开新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