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解析]C项“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的原因是其文化传统的特异性与殷商遗民的特殊身份”错误,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的原因是他所处的文化传统和地理文化环境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他能够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周文化,并对其提出质疑。但并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特殊性归结为庄子的“特殊身份”或“文化传统”本身作为质疑的直接原因。2.C[解析]C项“……想象与描述越诡奇,对世人思想的启发性就越高”错误,原文第 段提到:“如同《楚辞》一样,《庄子》最有价值之处,是和周文化的人间关怀大异其趣的部分,是那些进出人世以外其他领域的诡奇想象与描述。”这里只是强调了《庄子》中的诡奇想象与描述是其有价值之处,但并没有说诡奇程度越高,启发性就越高。3.B[解析]B项“借后者阐释了‘逃狱专家’的具体含义”错误,“逃狱专家”是作者对庄子的一种形象比喻,用来形容庄子对原始“周文秩序”的逃离和反叛态度,这个比喻在文章的第 段中有所体现,但并不是通过孔子来阐释的。4.①排比。“那么重要、那么困扰、那么痛苦”“大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等排比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②反问。“难道我应该认同蚂蚁因而同样地慌张忙碌吗?”等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质疑和否定的语气。③对比。通过“你们”和“我”的对比,强调了庄子与常人对人世问题的不同态度,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张力。(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超越人世的局限。《五石之弧》讲述了一个巨大的葫芦不能用于常规用途的故事,从中看出,我们不应仅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评价事物,体现了庄子鼓励人们跳脱世俗的标准,探索更为广阔的存在意义。②语言具有开拓性。在《五石之弧》中,庄子通过对奇异现象的描述来激发读者的直觉体验,而非单纯说理。(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必局限于所给示例,只要是结合文章观点对《五石之弧》进行点评,言之有理即可)6.C[解析]A项,小说没有“生动详细”地描写战争场面。B项,作者不是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而是采取迂回式的结构,用93岁的老爷子-高飞当年的侦察连的战友,进行讲述的方法来进行描写。D项,应该是“将英雄高飞的故事套在方老去扫墓的故事中”。7.D[解析]D项“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错,方老不是旁观者,是亲历者,这里的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8.①褐纸鸢是高飞侦查报信的工具,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②褐纸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③褐纸鸢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评分参考: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9.(1)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2)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钦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3)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鸢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评分参考: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答案: BDF[解析]凡天下祸算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凡天下祸算怨恨”是句子的主语,因比较长其后断开,即B 处;“者”放在上句末尾,表判断,其后断开,即D 处;“也”表判断,其后断开,即F 处。11. C[解析]C项“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的“非”用法相同”错误;“乱”是使动用法,而“非”是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非”“认为…不对”。12. A[解析]A项"然后从反面论证,最终推导出结论"错误,应该是正面论证。13.参考答案:(1)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采分点:视,看待;前一个贼,动词,劫夺财物;有,同“又”,各1分,句意通顺1分)(2)打我则我会疼痛,打别人则不会疼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去除自己的疼痛,却去除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疼痛呢 (采分点:疾,疼痛;拂,解除,去除;疾者之不拂,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1分)“兼相爱”思想是一种超越宗法等级、血缘关系的爱,它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1分)“交相利”的思想是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1分)②巫马子“以为近我也”,认为爱是有差等的,爱自己要比爱父母、其他家人、相邻更深,(1分)并且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不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1分),这不符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参考译文材料二【译文】凡是天下的祸患、强取豪夺、埋怨、愤恨等这些坏事的根源,都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人是坚决反对这些不相爱的现象的。既然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 墨子说道:“用彼此相爱、交相互利的方法来改变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 材料三【译文】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与你不同,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比爱越人深。爱鲁人比爱邹人深,爱我家乡的人比爱鲁人深,爱我的家人比爱我家乡的人深,爱我的双亲比爱我的家人深,爱我自己胜过爱我双亲,这是因为切近我的缘故。打我,我会疼痛,打别人,不会痛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去解除自己的疼痛,却去解除不关自己的别人的疼痛呢 所以我只会杀他人以利于我,而不会杀自己以利于他人。”墨子问道:“你的这种义,你将隐藏起来呢?还是将告诉别人。”巫马子答道:“我为什么要隐藏自己的义,我将告诉别人。”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有一个喜欢你的主张,这一个人就要杀你以利于自己;有十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要杀你以利于他们自己;天下的人都喜欢你的主张,这天下的人都要杀你以利于自己。假如,有一个人不喜欢你的主张,这一个人就要杀你,因为他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有十个人不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要杀你,因为他们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天下的人都不喜欢你的主张,这天下的人都要杀你,因为他们也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这样,喜欢你主张的人要杀你,不喜欢你主张的人也要杀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摇动口舌,杀身之祸常至自身的道理。”墨子还说:“你的话,恰恰是厌恶利。假如没有利益而还要说,这就是空言妄语了。”15. B[解析]B项“写诗变得敷衍,面对春天的花鸟,已没有了过去的深愁”错误。颔联“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是说自己已年老,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复对花鸟而苦吟愁思。16.①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说自己平生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决心一定写出惊人的句子来。(2分)②不刻意雕琢,追求自然天成。“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诗人说自己年事已高,写诗完全是“漫与”即随意吟咏。(2分)③师法古人,步武前贤。“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渴望能与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为伴,与他们交游,向他们学习。(2分)(评分参考:一点概括1分,分析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2)在止于至善(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8. A广为人知; B追本溯源; C遥不可及[解析]①万人空巷使用不当,它的意思是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根据“火出天际”可知,文中说的是“深度求索”这个中文名被很多人知道,并非说某种热闹的场景,可改为“广为人知”。广为人知:流传很广,大家都知道。[解析]②正本清源使用不当,它的意思是从根源上进行改革。根据“求索一番”以及后文内容可知,这里想要表达的是探究“求索”二字的由来,可改为“追本溯源”。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解析]③望尘莫及使用不当,它的意思是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根据“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可知,此处说的是这个目标不是难以实现的,可改为“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19.甲“求索”二字有何来历呢。乙:能找到它发端的地方[解析]甲处前文提到 DeepSeek的中文名“深度求索”很火,接着说“那么”,后文开始对“求”“索”二字进行具体的解释,所以此处应是对“求索”这个名字由来的疑问。乙处,根据前文“绳索很长,我们沿着绳索”以及后文“也就是‘头儿’,因此‘索’有搜求、探寻的意思”可知,语境是说沿着绳索找到其开端。20.绳子很粗,不易断裂,就像求索的信心坚定且恒久(句式1分,绳索特点1分,与“求索”建立的联系正确1分)解析:因为本题是语境式仿写,所以要求不仅句式上仿得像,而且内容上对得上。句式上,画波浪线的句子三个分句的结构分别是“二字主语+二字谓语”“二字状语+二字谓语”“就像+五字偏正结构主语+二字谓语+且+二字谓语”。内容上,绳子除了长且不易拉直外,还具有“粗”“不易断裂”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用来类比“求索”的相关方面。21.答案示例:明华,你看“深”字的甲骨文就像是一只手在洞穴中掏挖,想知道洞穴的深浅(观察字形1分),本身就有探索的意思,但更强调深入(推导本义1分)。后来字形逐渐演变为隶书的“深”字,左侧加了三点水,表示从水面到水中的距离大,和“浅”相对。(分析字形演变1分,“因形求义”的三步骤顺序正确1分,语言简洁准确1分)22.作文(60分)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材料解析这是一道两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重视教考衔接。材料出自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老子>四章》和必修上册课文《劝学》,内容简洁并富有一定思辨色彩。材料共分三层:第一层,作文材料中开头提及“人们为了看得更高更远,常常踮起脚尖”,“踮脚尖”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第二层,老子的名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意思是踮起脚尖想要站得更高,但这样反而无法稳住自己的身体,迈开大步子想要走得更快,但反而难以持久地前行。老子用这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踮起脚跟和迈大步都是试图快速达到目的的行为,但实际上这样做反而无法达到目标。老子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强调了遵循自然、顺其自然的重要性,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三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出自《荀子·劝学》,意在举例说明后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我自己再怎么踮起脚,也不可能比站在山顶看的更远,教导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综合材料来看,老子侧重从自身条件来谈不能长久地踮脚站立,强调每个人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贪功求快,要打好基础;荀子侧重从看的范围来谈踮脚不如登高所见的范围广,应借助更有效的外物达成目的。写作时既可以认同老子和荀子的观点,也可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分析“踮脚尖”的利弊。二、引导语理解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对写作具有明确指引。1.引导语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以上材料”涵盖两种现象,意味着写作的联想和思考应是基于整则材料,而不是材料中的一部分。“联想”要求考生需由材料中的行为或现象展开联想,“思考”要求考生在材料的启发底下有自己的思考。2.“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文章需以材料为出发点,主题源于材料核心。写作中要适时引用材料,各分论点的推导要基于材料,结尾需回扣材料。不仅要结合字面内容,更要挖掘深层的含义与逻辑关系。阐述联想与思考时,需紧密关联材料情境,确保论述与材料高度契合。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立意角度选择、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关于“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要求选准立意角度,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立意精当。根据自己对写作核心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考生可以从“追求卓越,善假外物”、“舍弃急功近利,遵循客观规律”等方面立意。【评分细则】一、关于是否符合题意(一)符合题意围绕材料深入阐述联想与思考;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含义与逻辑,观点源于材料且契合。如借“企者不立”论述生活中拔苗助长的故事,农夫急于让禾苗生长,结果适得其反。这提醒人们做事需遵循自然规律,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避免过度追求短期目标而忽视基础和过程。联想与思考积极健康,体现正确价值观,论证充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二)基本符合题意未能综合整则材料,只结合部分材料进行立意的;简单提及材料观点,未深入挖掘内涵的;联想与思考深度不够,仅停留在表面的;对材料理解有偏差,未把握核心要义的。比如罗列生活现象,未分析原因影响;对材料内容理解错误,导致观点偏离等。(三)偏离题意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4.沾边,套作。5. 抄袭。6.白卷。作文等级 内容及表达要求一类文 (54~60) 文章能深刻理解材料内涵,立意精准且富有深度,对“企者不立” 和“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理解准确,对“企者不立”与 “登高博见”的含义和启示要言之有物,对“企者不立”与“登高博见” 反映行为或现象能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富有思 辨色彩,论据丰富且典型,能紧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展现出强大 的思考力与说服力。 语言流畅优美,表达富有文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引用名言警 句增添文章韵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头引人入胜,结尾收束有力, 升华主题。二类文 (48~53) 对材料理解较为准确,立意清晰,能够围绕材料所涉及的核心话题 “企者不立”与“登高博见”展开论述,但在分析“企者不立”与“登 高博见”含义和现象方面虽有一定思考,深度稍欠,思辨不深入,论证 较为充分,论据具有一定说服力,不过在逻辑严密性和创新性上有所不 足。 语言表达通顺,行文流畅,能准确传达观点,但文采稍逊。结构完 整,条理较为清晰,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三类文 (42~47) 基本理解材料内容,立意符合材料主旨,但可能存在对老子和荀子 的观点态度理解不太准确,立意有些游离或论述不够集中,思辨性欠缺 等问题。论证中论据较简单,缺乏说服力和深度,逻辑连贯性欠佳。 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存在一些语句不通顺或用词不当的情况。结 构大致完整,但部分段落安排可能不合理,导致层次不够分明。四类文 (36~41) 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立意不够准确,能围绕材料相关话题展开但 关联不够明确且与题干材料不够贴合,或只在开头结尾提及材料主体内 容脱离材料内容等。论证过程薄弱,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联不紧密,无 法有效支撑观点。 语言表达存在较多问题,如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等,影响文章 的可读性。结构不够完整,段落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五类文 (0~35) 完全偏离材料主旨,文章内容与题干材料所传达的信息毫无关联。 缺乏基本的论证逻辑和清晰的结构,语言表达混乱,无法准确传达意思。 存在大量错别字、语病等基础问题,严重影响文章质量。三、其他(一)错别字扣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二)字数扣分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6.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7.完全空白的,评0分。(三)套作与抄袭判定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生搬硬套,与作文题干要求并无实质关联;考生的作文中某些材料与主题结合得并不好,但可能具有一定关联,对此要仔细审核,不要轻易定性为套作。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要有依据。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联考试题本试卷共8页, 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一、阅读(75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逃狱专家①传统上将庄子和老子并举,称为“老庄”。然而庄子和老子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并称“老庄”,容易让我们理所当然以为“老”在“庄”前,视“庄”为“老”的延伸、开展,因而忽略了他们之间明显的巨大差异。庄子所描述、所展现的,是一种不折不扣“连续性的世界观”,以这种非主流的世界观来看待、评断他所处的战国乱世。相对地,老子仍然是站在周文化“不连续的世界观”中,关心、留意如何处理人间关系,如何运用一种逆反的逻辑,在此世人间找到更好的安排。②虽然都谈“道”,都以“道”来统称整全的、神秘的原理原则,虽然都强调自然,主张人依循自然而生,但庄子的态度,是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找到徜游自然、依道而行的方式,老子关心的却是将自然的道理运用在人世上,来处理人间关系,因而可以在人世上获得更安稳、更有权力、更有把握的人世生活。③庄子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人世的绝对性、独特性,他采取了清楚的“连续性的世界观”,习惯于将现实人间事务放置到一个广大的、“连续性的”架构中,像是从外太空看地球,还原地球为宇宙天体间的一颗水蓝星球,与其他无数众星并置,因而得到一种开阔的新感受、新智慧。④庄子来自一个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而殷商遗民又靠近仍然相信山鬼、水鬼、人神杂处的南方楚文化地区,所以他用“连续性的世界观”对周文化提出了根本的质疑。⑤你们认为这些人世间的问题那么重要、那么困扰、那么痛苦,然而我所看到的世界,比你们看到、你们理解的大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我怎么可能认同你们的感受,关进你们那个狭窄的牢笼里来感受、来思考呢?一群蚂蚁为了自己的蚁窝而慌张忙碌,难道我应该认同蚂蚁因而同样地慌张忙碌吗?我不是蚂蚁,我看到的、我理解的,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要如何把自己缩进蚂蚁的眼光、蚂蚁的计较中呢?⑥正因为源自那样的“连续性的世界观”,庄子的质疑、批判,也就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关键在于让人能超越“非连续性的世界观”产生的限制,看到人世之外更广大的天地。那不是讲道理能做到的,而是需要以现象的刺激去启动人的身体感受。所以庄子的文章,描述现象多,直接说理少,往往都是在洋洋洒洒铺陈了广袤、华丽的现象之后,才解释道理。第 1 页 共 8 页⑦老子不是这样。老子的书中完全没有现象,只有抽象道理。老子不曾显现出对于人世以外的自然世界任何的好奇,自然都被他化约为人事模仿、学习的对象,他有兴趣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能够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道理。⑧庄子要用人间语言来说人间以外、平常不在一般人眼光与感受之内的现象,他清楚表现出这里头的矛盾困扰。他不断追求、不断开发这套带有高度人世拘限的语言的可能性,去碰触那碰触不到的现象,去表达那无法在人世里表达的冲击、震撼。庄子的语言,是开阔、开拓的。⑨老子的语言却是归纳、收缩的。干净、紧致、简约,通篇都是道理,没有描述,也就一定不会有现象。与“道”、与“自然”有关的现象,都先被浓缩、萃取成为道理了⑩庄子要说语言描述不出来的广大“自然”,老子要说语言无法准确掌握的“道”与“自然”的道理。庄子希望让人看清楚自己原本所处的不过只是个蚂蚁窝,从而能够生出心胸与志趣,开放地体认蚂蚁窝以外的世界。老子却是整理了蚂蚁窝以外广大世界的道理,放回来教你如何处理蚂蚁窝,在这个蚂蚁窝里变得更强、更好。 这两个人,在人格、体会、精神与用意上,如此不同!传统上却一定要把“庄”和“老”放在一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不重视、不讲究分析、鉴别的思考习惯,另一方面也充分反衬出庄子的高度异质性。光是阅读庄子,如实地接触、认识庄子,对长期浸淫在单一层次人世关怀的周文化中人来说,极其陌生,要把庄子和老子摆在一起,有老子的人间讯息作为引导、参考,他们才比较能够接近、接受庄子。 如同《楚辞》一样,《庄子》最有价值之处,是和周文化的人间关怀大异其趣的部分,是那些进出人世以外其他领域的诡奇想象与描述。庄子要告诉中原传统的那些人,除了他们所熟悉的周文化之外,还有广大不同的其他认知与感受。 庄子当然反对孔子,嘲笑孔子。面对乱世,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克己复礼”,每个人自我节制,重新认识周初所建立的封建礼仪,发自内心——而非敷衍应付——遵守这套既有的行为规范,那就能让天下恢复安稳太平的效果。庄子从来就不在这个“周文秩序”中,他视原始的“周文秩序”为枷锁、为牢笼,乱世动摇了旧封建架构,那么人应该赶紧借机找到空隙、从摇摇欲坠的监狱里逃出去,怎么反而要绑束住自己对海阔天空的向往,回头自愿修补枷锁、牢笼呢 庄子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不教人如何处理人世,而是示范用什么方式将人世放到对的位子上,看出其相对的渺小与无妄。庄子要我们打开眼睛,真正看到、衷心相信:人世并不值得我们投注那么大的心力,更不必说耗用全部时间去关切、去应付。(摘编自杨照《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庄”并非“老”的延伸、开展B.虽然都强调自然,但庄子强调要徜游于自然,老子关心将自然道理运用在人世上。C.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的原因是其文化传统的特异性与殷商遗民的特殊身份。D.庄子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他希望人们打开眼睛看出人世相对的渺小与无妄,去追求自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庄子讲述人世之外更广大的天地时多描述现象而少抽象说理,能使人们感同身受。B.老子的语言干净、紧致、简约,都是浓缩、萃取的道理,但其思想未必比庄子深奥。C.《楚辞》《庄子》超越人世领域的想象与描述越诡奇,对世人思想的启发性就越高。D.孔子与庄子对“周文秩序”态度迥然不同,一个要“克己复礼”,另一个想打破牢笼。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 2 页 共 8 页A.文章开篇对传统上并举“老庄”进行否定,指出二者有很大差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欲望。B.文章先比较老子和庄子的差异,再将庄子与孔子进行比较,并借后者阐释了“逃狱专家”的具体含义。C.文章以具体可感的蚂蚁和蚂蚁窝为喻,使抽象的哲学论述变得更加浅显易懂,意在突出庄子语言的独特之处。D.文章既挖掘了传统上并举“老庄”文化层面的原因,也肯定了并举“老庄”对认识庄子的积极作用,思维辩证。4.这篇议论文情感性比较强,请结合第⑤段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这种效果。(4分)5.教材中的《五石之弧》体现了文章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褐纸鸢牛维佳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会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闻着嘴没吭声。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第 3 页 共 8 页方老着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岛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 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援而起。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牌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第 4 页 共 8 页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多彩,熬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拨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B.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C.褐纸鸢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是传说,他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D.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是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B.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C.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8.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意蕴 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9.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6分)(三)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图,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大下治。第 5 页 共 8 页(《墨子·兼爱》)材料二: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墨子·若爱》)材料三: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 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 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甲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已。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说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口也,杀常之身者也。”子墨子曰:“子之言恶利也 若无所利而不言,是荡口也。”(《墨子·耕柱》)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凡天下祸篡A怨恨B其C所以起者D以不相爱E生也F是以G仁者H非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恶施不孝”中的“恶”读wū,相当于“何”“怎么”;“人必从而恶之”中的“恶”读wù,意为“憎恶”。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其中的“弟子”是“弟弟、子女”的意思,和《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意思不一样。C.在“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中,“乱”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混乱,扰乱”,与“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的“非”用法相同。D.“此何难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的句式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然后从反面论证,最终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B.材料二中,当仁者不认同墨子的观点时,墨子通过举例来论述自己的理想蓝图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C.材料三中,墨子把巫马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与之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展现出了自己的辩护技巧和思想方法。D.墨子在先秦诸子中,表达风格自成一家,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密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第 6 页 共 8 页(1)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2)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 14.结合墨子的观点,分析材料三中巫马子思想的不同之处(5分)(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②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观锦江而生情。②槎(chá):木筏。③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如海势”写江水的气势,凸显江水的宽度、深度,极富动态之美。B.颔联说自己已经年老,写诗变得敷衍,面对春天的花鸟,已没有过去的深愁。C.颈联写“水槛垂钓”“浮槎替舟”,寄托诗人在流落之时对宁静生活的喜爱。D.尾联以一“焉”字巧作转折,宕开一笔,表达诗人对陶、谢二人的思慕之情。1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创作态度,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2)《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5).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 , ”。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本题共4小题,15分)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火出天际”,其中文名“深度求索”也万人空巷。那么,甲 我们不妨正本清源,求索一番。。“求”的甲骨文,像是手拿着一件毛朝外的皮衣。金文的手形更加明显。篆文和隶书的字形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求”字。因形求义,“求”的古字形像是先民手拿着珍贵的皮毛衣在祭祀,他们向神明请求必护或赐福,因此“求”有诉求、祈求、寻求的意思。“索”的甲骨文像两只手在挫麻第 7 页 共 8 页绳,使其钮结成一股,上端为了防止松散而系上绳结。后来字形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索”字,我们从里面的“系”还是能判断出它与丝线、绳子有关。绳索很长,我们沿着绳索,乙 ,也就是“头儿”,因此“索”有索求、探寻的意思。甲骨文 金文 甲骨文 金文求和索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综合起来看,“求索”的“求”强调了有愿望、有追求,“索”强调了从根源上去寻找答案,实现目标。而且,“索”本身是绳子,绳子很长,不易拉直,就像求索的道路漫长且坎坷;( )。可见,“深度求索”中的“求索”二字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又体现了人工智能领域对技术本质与人类认知边界突破的追求。怀着好奇,我们向“深度求索”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大模型,你求索的是什么 它的回答是:深度求索的终极目标,是打造既懂人类逻辑又有机器优势的新型智能体,拓展人类认知和行动的边界。我想,这目标并非望尘莫及,或许在不远的将来,DeepSeek或其他人工智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态,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18.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请修改为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请围绕绳子的特点,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进行续写,要求内容准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21.请运用文中因形求义的方法,根据“深”的字义图示及字形(如图),向你的朋友明华介绍“深”字的含义。要求表达准确,简洁流畅,不超过100个字。(5分)“深”的字义图示 “深”的甲骨文、小篆、隶书字形三、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为了看得更高更远,常常踮起脚尖,但老子却说“企者不立”,也就是踮起脚来看的人不能长久地站立;荀子也说“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意思是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联考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