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学情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2.B3.C
4.①总分总的结构。
②首先指出“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③接着从“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等
三点阐释“重德”内涵;
④最后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5.①“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有利于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②“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能够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人人效仿,实现和睦太平的美
好社会。
③“协和万邦”1“和而不同”的天下情怀: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成为我
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④“人心和善”的道德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的价值基础。
6.C7.D
8.①接受传承:师父临终将无字药方封入其琴槽,告知他弹断千根琴弦方能取药,老瞎子
接受了这个赋予生命以目标的“谎言”。
②坚守实践:五十年间,他翻山越岭、说书弹琴,尽心尽力地弹断每一根弦,将希望全然寄
托于这个虚幻的目标。
③幻灭绝望:弹断千根琴弦后,发现药方竞是一张无字白纸,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瞬间崩
塌,陷入迅速的衰老与绝望。
④领悟传递:在绝望中领悟到师父的深意一一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过程)才能弹好(活
好)。为使徒弟不致虚无,他将琴弦数增至一千二,将同样的“谎言”封入徒弟的琴槽,为
其生命树立一个必须“拉紧”的目标。
9.①苦难是存在的必然。以瞎子师徒的残疾和苍茫群山,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
体现“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②接受苦难是精神的超越。老瞎子发现无字药方后,从绝望到领悟,最终接纳苦难不可改变,
完成从抗争到坦然的精神转变。
③过程重于目的。无字药方作为虚设目的,其意义在于让五十年弹琴奔波的过程充满希望,
体现“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
④救赎在于信念传递。老瞎子将琴弦数增至一千二传给徒弟,是为其树立人生目标,传递对
抗苦难的信念,实现精神救赎的延续。
第1页共2页
10.BDG11.B12.C
13.(1)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
人所犯的过错。
14.①楚庄王的故事体现了《老子》“自知者明”的思想,强调人们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②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体现了《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思想,主张及时发现
和解决小问题以避免酿成大祸。
③郑君和虞君的故事则体现了《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思想,提醒人们要有前
瞻性,在无明显危机的时候,就要提前考虑并谋划,防止祸患发生。
15.C16.同:都能传递出年华老去怀才不遇的愁苦。
异:徐诗写酒虽能喝得脸红,但也难以掩盖衰老的面容,表达年华老去的无奈哀伤;李诗认
为人生得意就要尽情欢乐,面对美酒就要尽情享受,传递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旷达与洒脱。
17.名句略
18.C19.D
20.甲:可归纳为特定认知框架乙: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
21.问题:“嘴巴”转喻为话语或说话行为后,为何用“甜”来形容呢?
理由:前文已解释“嘴巴真甜”中“嘴巴”的转喻现象,第⑤段转而论述“甜”与心理感受
的隐喻关系,该问题能承接前文转喻的内容,引出后文对隐喻的分析,使上下文逻辑连贯。
22.示例:“生活好苦”中的“苦”体现隐喻现象。根据“以身喻心”的认知规律,“苦”本
是人的味觉经验(具体可感),生活的艰辛与不如意是抽象的心理感受,人们用外在的味觉
“苦”来隐喻内在抽象的生活困境与心理苦楚,符合用具体感官经验理解抽象心理经验的隐
喻逻辑。
23.按照2025新高考I卷评分标准
第2页共2页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两部分 满分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9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材料二: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爱好和平的思想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C.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 )
A.《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D.《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班级拟举办“中华智慧与世界未来”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两则材料,列举你认为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三种中华传统理念,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方圆几百上千里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
“把三弦子抓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
“抓在手里呢。”小瞎子回答。
①“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湿了。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
“抓在手里呢。”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些书,整个旺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②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信不信?”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③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
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④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群山苍茫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两个瞎子的渺小,奠定了文章沉重悲凉的基调,暗示其难以摆脱的宿命。
B.“草帽起伏攒动”“像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分别运用细节描写、比喻,表现了瞎子师徒奔波流浪的生存状态。
C.文章结尾再次描绘师徒行走于群山中的画面,意在强调命运的重复与无奈,抒发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慨与悲凉。
D.琴槽中的无字药方被师徒奉若神明并代代相传,体现了师父们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及其对弟子的慈悲情怀。
7.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中“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以冷酷的口吻告诫小瞎子,表明老瞎子对徒弟极为严厉且缺乏关爱。
B.句②中的“最知足的一刻”,表现了老瞎子因技艺高超而骄傲自得,全然忘却了平日奔波的疲乏与孤寂。
C.句③中“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凸显了老瞎子对说书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热爱。
D.句④中老瞎子将琴弦数增至一千二,揭示了“目的”虽为虚设,却是支撑人度过充实过程的关键所在。
8.老瞎子最终把“这药方封在琴槽里”,他对“药方”这一谎言的认识随着情节发展逐步深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史铁生说:“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请谈一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他的这种生命观。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说。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说。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横线上。
不A可B唇亡C而齿寒D虞E虢F相救G非相H德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低于,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意思不同。
B.“过”,经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说”,同“悦”,与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的“说”意思不同。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与“郑以破”两句中的“以”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材料二中,作者用“道”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4.材料一中的三则历史故事均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请分别加以概括。
三、古诗鉴赏(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义通里寓居即事
徐夤
家住寒梅翠岭东,长安时节咏途穷。
牡丹窠小春余雨,杨柳丝疏夏足风。
愁鬓已还年纪白,衰容宁藉酒杯红。
长卿甚有凌云作,谁与清吟绕帝宫。
[注]“长卿”指司马相如,他曾向汉武帝奏上《大人赋》,武帝赞其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本居住在寒梅翠岭的东面,如今自己却身在长安感叹穷途末路。
B.颔联描绘春夏自然美景,隐含诗人对时节变化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尾联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流露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与之共赏清吟的渴望。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展现了诗人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
16.“金樽”也是“酒杯”,古人常借之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借“酒杯”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四、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 , ”,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
(2)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
(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 ,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 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嘴巴真甜”或者“小嘴真甜”这种表达,意思是对方说话让听者心里愉悦、舒服。
②“嘴巴真甜”何以能表达这种意思?
③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相关概念A指代概念B的语言现象(修辞学中称借代)。其认知基础是A与B处于固定关联模式,这个关联模式 甲 ,如“新面孔”代新人,面孔和人的相关性就是“部分——整体”框架的产物;又如“他喝了三瓶”中“三瓶”能转喻(借代)三瓶酒,是由于两者同处于“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嘴巴真甜”的“嘴巴”,说的可不是嘴巴这个身体部位,而是转喻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或是说话这个行为。不管是说的话,还是说话行为,它们都依赖“嘴巴”这个“容器”才得以产出,两种概念同处“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④ ?
⑤这和“隐喻”有关,在隐喻表达里,人们会用理解概念C的方式来理解概念D,C往往基于人身体、生活的经验,而且相较于D,它更为具体可感,更便于从人的记忆中提取,正好可以隐喻更为抽象或无法直接通过身体感知的D(如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心理感受相对于感官感觉是抽象的,而人们往往会用外在的身体经验来认识内在的心理经验,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参看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从这个规律来看,人们在体会内心的舒适时,就会把这种过程理解为在感受甜味,因此就会用“甜”来隐喻心里愉悦舒服的感受。与此类似的用例还有“生活好苦”“他心里酸溜溜的”。
⑥一个普通的日常用语“嘴巴真甜”竟包含了“转喻”和“隐喻”,真可谓“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吕叔湘语)。人们常常运用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思考。像人们常说的“针眼、电脑病毒、老黄牛”,这些是隐喻;“笔杆子、导演、指挥”,这些是转喻。老百姓说得自然,说得习惯,一般不会认为这些是刻意的修辞。可见,转喻和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乙 。
18.根据文本对“转喻”的阐释,下列成语中不包含转喻现象的一项是( )
A.低眉顺眼 B.化干戈为玉帛 C.情比金坚 D.两袖清风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括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相关概念A指代概念B的语言现象(修辞学中称借代)。
B.又如“他喝了三瓶”中“三瓶”能转喻(借代)三瓶酒,是由于两者同处于“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C.这和“隐喻”有关,在隐喻表达里,人们会用理解概念 C的方式来理解概念D (如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
D.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参看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是一种隐喻。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22.转喻和隐喻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请从文中另选一例,参考文中的观点,阐述其中的隐喻或转喻现象。
六、写作表达(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晏子春秋》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两部分满分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9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
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
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
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
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
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
“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
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
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
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
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
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
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
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
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
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
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
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
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