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热学: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专练(参考答案)【知识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1、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铸“釜”时的场景,匠人将铁水倒入“范”(模具)中固结成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水固结成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B.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需要放热D.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密度不变【答案】C【解析】铁水固结成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固,该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减小,需要释放热量,AB错误,C正确;铁从液态变为固态,状态发生变化,体积改变,密度改变,D错误。2、“冶石为器,千炉齐设”,晋代曹毗《咏冶赋》的著名诗句,真实描绘了我国古代冶铸生产的情景。失蜡法是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流程分为三步,分别是用易熔化的石蜡和细泥浆制成蜡模并硬化成铸形,之后将铸形烘烧陶化,再往内部浇注铜水制成器物。关于青铜器铸造过程中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A.失蜡法中制成铸形用的石蜡是晶体B.形成铸形过程中石蜡先熔化后凝固C.铜原料熔化成铜液时含有的热量变多D.铜液冷却时,液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高温蒸气【答案】B【解析】石蜡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故A错误;形成铸形过程中石蜡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固态,先熔化后凝固,故B正确;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C错误;铜液冷却的时候需要用到水,水吸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故D错误。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 100℃时,水才能沸腾B.温度达到了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C.冰吸收了热量不一定熔化D.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答案】C【解析】根据沸腾的特点可知,温度达到100℃后继续吸热水才能沸腾,A错误;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可知,要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才能熔化,B错误;晶体温度达到熔点后要继续吸热才能熔化,没有继续吸热就不会熔化,C正确;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D错误;4、2022年4月中旬,“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顺利返回地面。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要通过一段黑障区,这段时间飞船被烧成一个大火球(如图所示),而船内的三名航天员和设备却安然无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制造飞船时应选用熔点较低的材料B.飞船通过黑障区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飞船通过黑际区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D.飞船下降过程中,飞船的重力不做功【答案】B5、通过热传递,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非晶体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C.t=0时刻物体内能为零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答案】D【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该过程温度升高,且此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描述的是晶体熔化的过程,也是该物质持续不断吸热的过程,该过程中内能不断增加。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故D正确。6、(2022·广州)有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 ℃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 ℃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A.16 ℃ B.30 ℃ C.47 ℃ D.70 ℃【答案】C【解析】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 ℃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 ℃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大于34 ℃小于60 ℃,故C符合题意。7、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B.标准大气压下,纯金掉入钢水(液态钢)中不会熔化C.固态氢的熔点比固态水银的熔点低D.标准大气压下,-260℃的氢为固态,且属于晶体【答案】B【解析】钨的熔点较高,灯丝发光时的温度大约在2000℃左右,达不到钨的熔点,钨不会熔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金的熔点是1064℃,钢的熔点是1300℃,高于金的熔点,金掉入钢水中,温度达到了金的熔点,又能从钢水中吸热,金能熔化,B错误,符合题意;固态氢的熔点为-259℃,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9℃,所以固态氢熔点较低,C正确,不符合题意;-260℃低于氢熔点-259℃,所以氢为固态,氢有固定的熔点,所以为晶体,D正确,不符合题意。8、将铜和锡等物质混合一同加热至全部熔化,制成合金,这是我国古代青铜冶炼的一种方法。根据下表,可这样制取的合金是( )A.锌﹣银 B.铁﹣铜 C.锌﹣铜 D.铁﹣锌【答案】B【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锌的沸点为907℃,银的熔点为962℃;因为银的熔点高于锌的沸点,所以银熔化时锌已经汽化,所以不可制取锌﹣银合金;由表格数据可知,铁的沸点为1535℃,铜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1083℃和2567℃;因此当铁熔化时,铜已经熔化,但还没有汽化,两种金属可以同时为液态,所以可以制取铁﹣铜合金;由表格数据可知,锌的沸点为907℃,铜的熔点为1083℃;因为铜的熔点高于锌的沸点,所以铜熔化时锌已经汽化,所以不可制取锌﹣铜合金;由表格数据可知,锌的沸点为907℃,铁的熔点为1535℃;因为铁的熔点高于锌的沸点,所以铁熔化时锌已经汽化,所以不可制取铁﹣锌合金。故选B。9、如图为关于“55 ℃”水杯的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________的特点。【答案】晶体 熔化吸热【解析】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说明这种颗粒吸收了热水的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这种颗粒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水的热量,使热水的温度降低。10、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变大。该物质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此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答案】凝固 放热【解析】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时放热。11、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料胶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答案】熔化 非晶体 凝固【解析】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塑料是常见的非晶体。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的过程。12、琥珀是抚顺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琥珀是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松香,松香没有确定的熔点,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松香掩埋在地下千万年石化形成琥珀。如图所示,是一颗极为珍贵的昆虫琥珀,我们看到的昆虫,是由光发生 现象而产生的虚像。【答案】凝固 非晶体 折射【解析】琥珀是由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后形成的,这是凝固过程。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因为松香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松香是非晶体。晶莹剔透的琥珀形成一个凸透镜,昆虫反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昆虫属于折射现象。13、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A)。当两罐内__________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B),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___,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华还发现,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罐。【答案】(1)有水出现 -6 ℃ 见解析 (2)乙【解析】(1)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当两罐内有水出现,成为冰水混合物,由图B中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温度计的示数是-6 ℃,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6 ℃;对比甲乙两图,冰盐混合物的熔点低于冰的熔点,所以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2)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0 ℃,水蒸气遇到甲罐壁会液化成小水珠;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6 ℃,温度比较低,低于冰的凝固点,水蒸气遇到乙罐壁会凝华成白霜。14、图甲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物质的状态,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图乙中AB段,该物质处于 态 (2)若实验过程中燃烧了8g酒精,8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J (酒精热值为)【答案】 (1)晶体 ; 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固 ;2.4×105【解析】(1)根据图乙的图象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图乙中AB段,该物质吸热,温度不断升高,且熔化没有开始,故该物质处于固态 (2)由Q放=mq得8g酒精完全燃烧可放出的热量Q放=m酒精q酒精=8×10-3kg×3.0×107J/kg=2.4×105J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建筑“不用空调的楼房”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调查中,小丽了解到,夏天在室内安装空调可以调节室温,但安装空调既消耗电能,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她受到我国一些建筑物先进建筑理念的启示,和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节能的好方法。例如研发一种新材料,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没有固定的熔点,把它掺在水泥中作成地板或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如因所示是一种湿帘降温系统,图中的水帘纸是用一种高分子材料制作,具有高吸水、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在波纹状的纤维表面有层薄薄的水膜,当室外干热空气被风机抽吸穿过布满冷却水的湿帘纸时,水膜上的水由液态转化成气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这样经过处理后的凉爽湿润的空气就进入室内了,此时的室内温度能下降5~10℃以上。该系统降温迅速,效率达到90%~97%,能不断提供新鲜干净的空气,增加空气含氧量,同等情况下造价是中夹空调的。(1)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的新材料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材料凝固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2)湿帘降温系统的水帘纸呈波纹状,可以增大水膜的 从而加快了水纸上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答案】(1) 非晶体 放热(2) 表面积 蒸发【解析】(1)该材料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材料是非晶体。该材料凝固时,液态变为固态,会放热。(2)湿帘降温系统的水帘纸呈波纹状,可以增大水膜的表面积,这样水的蒸发加快,该系统降温迅速,效率达到90%~97%。16、阅读材料,完成问题.《古法制盐》盐铁制度是古代重要的国家经济政策,如图所示,在《天工开物·作咸》中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盐的熔点是801℃,沸点是1474℃。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延续至今尚有使用。(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这白雾的形成是先 后 (填物态变化);(2)使用海盐锅煎之法,在盐卤沸腾之时,撤去燃薪,盐卤将 (选填“能”或“不能”)保持沸腾;(3)盐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答案】(1) 汽化 液化(2)不能(3)晶体【解析】(1)煎盐时,盐中的水吸热会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升腾时,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2)水沸腾的条件,一是到达沸点,二是持续吸热,在盐卤沸腾时,撤去燃薪,盐卤不能继续吸热,不能保持沸腾。(3)由文中知,盐的熔点为801℃,即盐在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是晶体。【知识点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1、如图所示,从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一项是( )A.在AB段,物质处于固态B.这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C.该物质熔化过程历时6分钟D.该物质的熔点是48℃【答案】C【解析】图象中的AB段表示该晶体处于固态,吸热升温,还没有熔化,A正确;由图象知,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再不变后又升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B正确;该物质从2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历时4分钟,C错误;随时间的增长温度不变的一段为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该种物质的熔点,熔点为48℃,D正确。2、用两套完全相同(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水浴法”分别对试管中装有少量质量相等的固体M和N进行加热,M和N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B.M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minC.N可能是晶体D.N物质在第25min时的内能小于第30min时的内能【答案】D【解析】从乙图可以看出,M在10~25分钟时,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说明M达到熔点,正在熔化,因此M是晶体,该固定的温度是它的熔点为80℃,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M在10~25分钟时,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熔化了,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固体N的温度不再升高是因为其温度与沸水的温度相同,不再可以从沸水中吸收热量,所以固体N有可能是非晶体,也可能是晶体,但其熔点一定不低于100℃。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N物质在25~30min时,因为其温度与沸水的温度相同,不再可以从沸水中吸收热量,这个过程中N仍为固体,故其内能保持不变。故D错误,D符合题意。3、小红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5分钟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装冰的试管放在装水的烧杯中加热,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D.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以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会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沸腾【答案】C【解析】由图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完,熔化过程经历了10min,A错误;由图知,冰在熔化过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加,B错误;该实验中将试管放在装水的烧杯中,是使用了水浴法,好处是可以使试管内的冰受热均匀,C正确;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是因为试管内外都为水,当外面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但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水减少的原因是蒸发,D错误。4、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B.该物质在C点时的内能大于在F点时的内能C.该物质可能是非晶体D.DE段是吸热过程【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BC段时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温度达到了物质的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该晶体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C错误;该物质在C点处于吸热熔化结束的位置,物质全部变成液态;F点放热凝固结束的位置,物质全部变成固态;由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质量、状态有关 ,C、F两点温度相同,质量不变,液体状态时的内能大于固态时的内能,则在C点时的内能大于在F点时的内能,故B正确;由图象可知,DE段温度下降,属于放热过程,故D错误。5、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该物质( )A.熔点是50℃B.一定是非晶体C.t=35min,处于液态D.在15~25min内,温度不变,不吸热不放热【答案】C【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A、B错误;从图象可以看出,在15~25min内,温度不变为熔化阶段,需要不断吸热,35min时物质的温度为90℃,已完全熔化,此时物质是液态,C正确,D错误。6、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乙物质熔化时间是3分钟,需要吸收热量C.在B点停止对乙物质加热,乙物质也会继续熔化D.乙物质在AB段处于固态,BC段处于液态【答案】B【解析】甲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是非晶体,乙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是晶体,故A错误;乙物质从第2min开始熔化,第5min结束,故熔化时间是3分钟,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加热,晶体不断吸热,故B正确;由于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在B点停止对乙物质加热,乙物质不会继续熔化,故C错误;乙物质在AB段处于固态,B点刚开始熔化,C点熔化结束,故BC段处于固液共存态,故D错误。7、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加D.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答案】C【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A不符合题意;从图象可以看出,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结束,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20min-10min=10min,B不符合题意;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该物质的熔点,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凝固结冰,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8、将某固态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从c点到d点温度不变,是因为没有继续加热B.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D.该物质是非晶体【答案】B【解析】物质从c点到d点是沸腾阶段,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A错误;该物质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11min结束,熔点为50℃,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也可以处于固态,也可以是固液共存态,B正确;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为晶体,晶体的熔点为50℃,C错误;该物质有熔点,属于晶体,D错误。9、如图,根据测量画出某物质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在AB段 热量(选填:吸收、放出或不传递),它的物质状态应为 ;观察还发现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答案】放出 液态 50【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为晶体的凝固图象,该物质在AB段温度下降放出热量。该物质在B点开始凝固,所以该物质在AB段为液态。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是凝固过程,固定不变的温度是凝固点,是50℃。10、在图中所示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来工作的,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在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小明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液体热胀冷缩 25 A【解析】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越高,液体膨胀得越多。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示数是 25℃。环境温度是2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冰水混合物放在这一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其中的冰会熔化,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开始上升;所以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开始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体积收缩,温度计示数变小,直到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温度计内液体体积不变;当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升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也随着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所以温度计内液体体积先减小,接着保持不变,随后体积膨胀,最终保持不变,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1、如图所示是对甲和乙加热时的温度T与时间t图象,则甲、乙 (选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同种物质。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丙是非晶体,如果丙物质是沥青、萘两种物质之中的一种,你认为丙是 。【答案】是 熔点 沥青【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甲、乙具有相同的熔点,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甲、乙为同种物质。沥青属于非晶体,萘属于晶体,由此可以判断丙为沥青。1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30min处于 (填物质状态);当温度降至 ℃时,液态的该物质放热可以发生凝固变化。 【答案】晶体 液态 80【解析】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由图象可见,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到第,在该物质的温度达到早已熔化完毕,该物质在处于液态。图象中,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该温度是80℃,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当温度降至80℃,液态的该物质放热可以发生凝固变化。13、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两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进行加热,待温度升至左右开始,每隔大约记录一次温度,每种物质记录了,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1)在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应先确定 (选填“铁圈A”“铁夹B”或“铁棒C”)的位置;(2)如图乙所示,物质a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3)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物质a熔化时间的是 (填字母);A.增加试管中物质a的质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4)对物质b的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A.一定是晶体 B.一定是非晶体 C.可能是晶体【答案】(1)铁圈A (2)3 (3)C (4)C【解析】(1)在安装实验仪器时,应该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应先确定铁圈A的位置。(2)如图乙所示,物质a在第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物质a是晶体,在第为晶体熔化过程,持续时间。(3)增加试管中物质a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物质a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的升温变慢,则物质a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熔化时吸收热量的快慢,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C符合题意;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相同时间内,物质a吸收的热量减少,能延长熔化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晶体在熔化前吸热温度升高,故图乙物质b温度不断升高可能是晶体熔化前,也有可能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故选C。14、在完成“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操作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分析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物质熔化用了________ min。【答案】晶体 5【解析】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5 ℃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从第5 min到第10 min之间,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则该物质熔化过程用了5 min。15、小杨和同学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组装图甲的器材应按照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2)如图乙所示,烧杯中的水 (填“还未”或“正在”)沸腾。(3)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两名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完成实验,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d同学所用水的质量 (选填“较大”或“较小”)。(4)小杨同学将图中温度计换成碘锤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如图丁所示(碘的熔点为113.7℃,碘的沸点为184.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填“受热均匀”或“控制温度”)。【答案】(1)自下而上(2)正在(3) 不变 较小(4) 升华 控制温度【解析】(1)组装图甲的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因为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然后依次放置石棉网、烧杯等。(2)如图乙所示,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从图中可以看到,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而水沸腾前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3)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这是水沸腾的特点,即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两名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完成实验,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d同学所用水的质量较小。因为相同酒精灯加热,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质量越大,加热到沸腾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d同学所用水的初温较低且温度上升较快,所以d同学所用水的质量较小。(4)小杨同学将图中温度计换成碘锤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因为碘的熔点为113.7℃,沸点为184.4℃,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碘会先熔化再汽化,而采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熔化,只能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即升华。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温度,使碘受热温度不超过100℃,从而保证碘只发生升华现象。16、小致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特点”的实验。(1)实验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试管中的冰 。根据图乙记录的图象可知,冰属于 (填“晶体”“非晶体”);(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降低”“不变”);(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未列出)的目的是______;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4)冰完全融化后,他取出试管继续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 (填“①”“②”)情况,表示水正在沸腾;(5)他又按如图丁所示情景,将装有适量水的试管置于烧杯中,用酒精灯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理由是 。【答案】(1) 受热均匀 晶体(2)不变(3)A(4)①(5) 不会 试管中水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热学: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专练【知识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1、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铸“釜”时的场景,匠人将铁水倒入“范”(模具)中固结成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水固结成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B.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需要放热D.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密度不变2、“冶石为器,千炉齐设”,晋代曹毗《咏冶赋》的著名诗句,真实描绘了我国古代冶铸生产的情景。失蜡法是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流程分为三步,分别是用易熔化的石蜡和细泥浆制成蜡模并硬化成铸形,之后将铸形烘烧陶化,再往内部浇注铜水制成器物。关于青铜器铸造过程中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A.失蜡法中制成铸形用的石蜡是晶体B.形成铸形过程中石蜡先熔化后凝固C.铜原料熔化成铜液时含有的热量变多D.铜液冷却时,液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高温蒸气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 100℃时,水才能沸腾B.温度达到了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C.冰吸收了热量不一定熔化D.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4、2022年4月中旬,“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顺利返回地面。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要通过一段黑障区,这段时间飞船被烧成一个大火球(如图所示),而船内的三名航天员和设备却安然无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制造飞船时应选用熔点较低的材料B.飞船通过黑障区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飞船通过黑际区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D.飞船下降过程中,飞船的重力不做功5、通过热传递,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非晶体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C.t=0时刻物体内能为零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6、(2022·广州)有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 ℃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 ℃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A.16 ℃ B.30 ℃ C.47 ℃ D.70 ℃7、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B.标准大气压下,纯金掉入钢水(液态钢)中不会熔化C.固态氢的熔点比固态水银的熔点低D.标准大气压下,-260℃的氢为固态,且属于晶体8、将铜和锡等物质混合一同加热至全部熔化,制成合金,这是我国古代青铜冶炼的一种方法。根据下表,可这样制取的合金是( )A.锌﹣银 B.铁﹣铜 C.锌﹣铜 D.铁﹣锌9、如图为关于“55 ℃”水杯的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________的特点。10、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变大。该物质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此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11、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料胶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12、琥珀是抚顺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琥珀是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松香,松香没有确定的熔点,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松香掩埋在地下千万年石化形成琥珀。如图所示,是一颗极为珍贵的昆虫琥珀,我们看到的昆虫,是由光发生 现象而产生的虚像。13、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A)。当两罐内__________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B),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___,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华还发现,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罐。14、图甲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物质的状态,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图乙中AB段,该物质处于 态 (2)若实验过程中燃烧了8g酒精,8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J (酒精热值为)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建筑“不用空调的楼房”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调查中,小丽了解到,夏天在室内安装空调可以调节室温,但安装空调既消耗电能,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她受到我国一些建筑物先进建筑理念的启示,和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节能的好方法。例如研发一种新材料,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没有固定的熔点,把它掺在水泥中作成地板或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如因所示是一种湿帘降温系统,图中的水帘纸是用一种高分子材料制作,具有高吸水、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在波纹状的纤维表面有层薄薄的水膜,当室外干热空气被风机抽吸穿过布满冷却水的湿帘纸时,水膜上的水由液态转化成气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这样经过处理后的凉爽湿润的空气就进入室内了,此时的室内温度能下降5~10℃以上。该系统降温迅速,效率达到90%~97%,能不断提供新鲜干净的空气,增加空气含氧量,同等情况下造价是中夹空调的。(1)可以在20~30℃范围内凝固和熔化的新材料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材料凝固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2)湿帘降温系统的水帘纸呈波纹状,可以增大水膜的 从而加快了水纸上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16、阅读材料,完成问题.《古法制盐》盐铁制度是古代重要的国家经济政策,如图所示,在《天工开物·作咸》中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盐的熔点是801℃,沸点是1474℃。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延续至今尚有使用。(1)燃薪熬盐,煎盐场所,白雾升腾,这白雾的形成是先 后 (填物态变化);(2)使用海盐锅煎之法,在盐卤沸腾之时,撤去燃薪,盐卤将 (选填“能”或“不能”)保持沸腾;(3)盐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知识点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1、如图所示,从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一项是( )A.在AB段,物质处于固态B.这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C.该物质熔化过程历时6分钟D.该物质的熔点是48℃2、用两套完全相同(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水浴法”分别对试管中装有少量质量相等的固体M和N进行加热,M和N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B.M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minC.N可能是晶体D.N物质在第25min时的内能小于第30min时的内能3、小红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5分钟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装冰的试管放在装水的烧杯中加热,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D.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以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会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沸腾4、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B.该物质在C点时的内能大于在F点时的内能C.该物质可能是非晶体D.DE段是吸热过程5、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该物质( )A.熔点是50℃B.一定是非晶体C.t=35min,处于液态D.在15~25min内,温度不变,不吸热不放热6、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乙物质熔化时间是3分钟,需要吸收热量C.在B点停止对乙物质加热,乙物质也会继续熔化D.乙物质在AB段处于固态,BC段处于液态7、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加D.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8、将某固态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从c点到d点温度不变,是因为没有继续加热B.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D.该物质是非晶体9、如图,根据测量画出某物质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在AB段 热量(选填:吸收、放出或不传递),它的物质状态应为 ;观察还发现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10、在图中所示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来工作的,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在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小明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1、如图所示是对甲和乙加热时的温度T与时间t图象,则甲、乙 (选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同种物质。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丙是非晶体,如果丙物质是沥青、萘两种物质之中的一种,你认为丙是 。12、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30min处于 (填物质状态);当温度降至 ℃时,液态的该物质放热可以发生凝固变化。 13、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两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进行加热,待温度升至左右开始,每隔大约记录一次温度,每种物质记录了,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1)在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应先确定 (选填“铁圈A”“铁夹B”或“铁棒C”)的位置;(2)如图乙所示,物质a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3)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物质a熔化时间的是 (填字母);A.增加试管中物质a的质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4)对物质b的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A.一定是晶体 B.一定是非晶体 C.可能是晶体14、在完成“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操作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分析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物质熔化用了________ min。15、小杨和同学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组装图甲的器材应按照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2)如图乙所示,烧杯中的水 (填“还未”或“正在”)沸腾。(3)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两名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完成实验,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d同学所用水的质量 (选填“较大”或“较小”)。(4)小杨同学将图中温度计换成碘锤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如图丁所示(碘的熔点为113.7℃,碘的沸点为184.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填“受热均匀”或“控制温度”)。16、小致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特点”的实验。(1)实验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试管中的冰 。根据图乙记录的图象可知,冰属于 (填“晶体”“非晶体”);(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降低”“不变”);(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未列出)的目的是______;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4)冰完全融化后,他取出试管继续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 (填“①”“②”)情况,表示水正在沸腾;(5)他又按如图丁所示情景,将装有适量水的试管置于烧杯中,用酒精灯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理由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热学: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专练(原卷版).docx 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热学: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专练(解析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