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光现象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光现象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单选题
1.周六,小龙同学又开始了他的家庭实验:他在桌面上放一个空碗,碗内底部放一枚硬币,让弟弟看过去,没有看见硬币如图甲;弟弟保持不动,小龙慢慢往碗中倒水,弟弟突然看见碗中出现了一枚“硬币”如图乙。对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看见硬币,说明硬币是光源
B.没有看见硬币,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C.看见的“硬币”,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看见硬币,表明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
2.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D.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3.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虚像是人的幻觉,一定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B.无论实像还是虚像一定是实际光线或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C.夏天树荫下地面上的圆形亮斑是树叶的实像
D.“小孔成像”成的是虚像,像一定是缩小的
4.金秋十月,酒泉金塔县森林公园内,金黄色的树叶与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如同美丽的油画一般。如图所示,这是小明去游玩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关于其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人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湖水越深,树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越大
D.湖底看起来变浅了这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5.《资治通鉴》中记载“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观察到的像更清晰
B.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C.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越远,蜡烛的像就越小
D.使玻璃板靠近蜡烛1cm,则像将靠近蜡烛2cm
6.下列四个实验是八年级物理教科书中探究光现象的四幅插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是从像发出的
B.在乙图实验中,当入射光线顺时针转动时,反射光线逆时针转动
C.丙图实验在光的漫反射现象中,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丁图实验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7.下面关于反射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并不在同一平面内
D.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没有重合的可能
8.如图所示,教室黑板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反光”现象,其原因是(  )

A.黑板变得粗糙,发生镜面反射
B.黑板变得粗糙,发生漫反射
C.黑板变得光滑,发生镜面反射
D.黑板变得光滑,发生漫反射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1)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 ,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10.如图所示,一只白鹭在离水面2m高度正平行于水面飞行,水深6m;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倒影距离水面 m,白鹭的倒影是由于 而形成的。
11.如图所示是2022年4月在荷兰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拍摄的中国竹园的展馆景象,“中国竹园”凭借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工艺于一体的独特风格而备受瞩目。竹房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形成的,水中的“竹房”是 (选填“实”或“虚”)像。
12.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OE/OF/OG),界面的 (上/下/左/右)侧是空气;若当∠EOB减小时,此时折射角将 (变小/变大/不变)。
13.如图所示,李老师在玻璃缸内配制了白糖水。一段时间后小昕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射入白糖水,观察到光在白糖水中的传播路径如图甲所示。随后老师用玻璃棒将白糖水搅拌均匀,再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射入白糖水,观察到光在白糖水中的传播路径如图乙所示。比较甲、乙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光在 的白糖水中沿直线传播。
三、实验题
14.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不用镜子而使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它可以跟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3)移走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15.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超超在竖立的玻璃板前一段距离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与蜡烛A等长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若在图中水平向右移动玻璃板,A蜡烛的像 (填“会”或“不会”)跟着向右移动;
(2)在寻找蜡烛A的像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或“B”)这一侧观察。超超无论在桌面上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使之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蜡烛B一侧翻转90°,则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烛焰(忽略烛焰的大小)与烛焰的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变小”、“不变”、“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且烛焰的像的运动轨迹为 (填“直线”或“圆弧”);
(4)雯雯同学在做实验时,为了判断蜡烛A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取走,放上一块光屏,眼睛应该在 (填“蜡烛A”或“光屏”)一侧进行观察。
四、计算题
16.迅雷不及掩耳出自《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若正常人的反应时间(人接收到信号到采取措施完成的时间)为0.2s,若雷声和闪电同时产生,那么“迅雷不及掩耳”的雷声发生处距离人所在位置不会超过多远呢?已知光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
17.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发展,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革命,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如图所示是迈克尔逊用转动八面镜法测光速的实验示意图,图中P可旋转的八面镜,S为发光点,T是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距反射系统的距离为AB=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现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当每秒转动次数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迈克尔逊测出光速c,请写出测量光速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B A D B A C
1.B
【详解】A.看见硬币,说明硬币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硬币本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倒水前眼睛刚好能看不见硬币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碗挡住了光线,故B正确;
C.慢慢往碗内倒水时,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沿直线看去,看到的是硬币的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真空,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不同于①的是介质不再均匀;③现象中的光线又沿直线传播,是因为经搅拌后,介质又变得均匀,故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虚像是由射入人眼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是人眼的幻觉,但仍然有光线进入人眼,故A错误;
B.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清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或,故B正确;
C.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留下的圆形光斑,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成的实像,光斑的大小不同,是因为树的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实像,根据物体与小孔的远近,可能会放大、等大或缩小,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树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树到水面的距离,与湖水深浅无关,故C错误;
D.湖底看起来变浅了,是由于水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水底是比实际位置偏高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像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故A错误;
B.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大小相等,像的大小不会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故C错误;
D.将玻璃板靠近蜡烛1cm,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减小1cm,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玻璃板的距离也减小1cm,像将在原来的位置移动2cm,故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故A错误;
B.实验中法线位置不动,使入射光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转动,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故B正确;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应最大,应在下方,红光偏折程度最小,应在上方,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A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A正确,C错误;
B.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B错误;
D.当光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合一,反射光线、入射光线重合,故D错误。
故选A。
8.C
【详解】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某一处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黑板使用时间长了表面会变得比较光滑,当外面强光照射到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有些同学看不到上面的文字,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1) 光的直线传播 倒立 变小
(2)不变
【详解】(1)[1]针孔照相机成像实际上是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蜡烛发出的光线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通过针孔在塑料薄膜上成倒的立实像。
[3]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烛焰离小孔变远,物距变大,则像变小。
(2)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所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仍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不发生变化。
10. 静止 2 反射
【详解】[1]由于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与白鹭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在水中的倒影是是静止的。
[2][3]已知白鹭离水面2m,白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由平面镜成像可知,白鹭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倒影到水面的距离,即倒影距离水面也是2m。
11. 反射 虚
【详解】[1]竹房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水中的“竹房”并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而是虚像。
12. OG 右 变大
【详解】[1]由图可知,∠BOE=60°,所以
∠COE=90°﹣60°=30°
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2]由图示知,折射角为45°,入射角为30°,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AB的左侧是玻璃,右侧是空气。
[3]当∠EOB减小时,则入射角会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则此时折射角将变大。
13.均匀
【详解】一开始糖水上下是不均匀的,所以用一束激光射入白糖水中,光线是一条曲线。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小明保持激光笔入射方向不变,将白糖水搅拌均匀,便能观察到激光在均匀白糖水中沿直线传播。
14.(1)确定像的位置
(2)相等
(3)虚
(4)A1
【详解】(1)使用透明薄玻璃板,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通过移动蜡烛B与A的像重合,来找到像的位置。
(2)未点燃的蜡烛B能与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利用等效替代法验证了像和物大小的关系。
(3)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移走蜡烛B,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1 ,因为像的位置会随着镜面倾斜而改变,仍保持对称关系。
15.(1)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会
(2) A 见解析
(3) 先变大后变小 圆弧
(4)光屏
【详解】(1)[1]玻璃板是透明的,直接透过玻璃板便能观察到成像情况,当未点燃的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时,B蜡烛的位置即是A的像的位置,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在图中水平向右移动玻璃板,因对称面的位置不变,A蜡烛的位置不变,A蜡烛的像不会跟着向右移动。
(2)[1]在玻璃板后移动B蜡烛时,人眼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因为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眼在A侧,才能接收A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的反射光线。
[2]根据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的原理,如果玻璃板不垂直于桌面,像会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就不能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3)[1][2]将玻璃板绕底边向蜡烛B一侧翻转90°,则在此过程中,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烛焰与其像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且烛焰的像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4)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能在光屏这一侧用眼睛直接观察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若要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在将蜡烛B取走放上光屏后,应在光屏一侧观察,若光屏上能呈现像,则为实像,若光屏上不能呈现像,则为虚像。所以眼睛应该在光屏一侧进行观察。
16.68m
【详解】由于光速很大,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雷声速度,传播时间,由得,雷声发生处距离人所在位置不会超过距离为
17.
【详解】解:由第一次看见发光点可知,光传播的距离所用的时间等于八面镜转过转所用的时间,即
可得光速为
答:光速表达式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