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7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7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二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 11 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的 9 个生字。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步感知,朗朗入口
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景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跟随唐代两位大诗人,他们是 ——(出示:王之涣、李白)跟着他们去祖国大好河山旅行,看看他们游玩了哪里,又欣赏到了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生活体验,拉近与诗人的距离,感知诗人的旅途生活与我们相似,营造熟悉且愉悦的学习氛围,消除隔膜感。)
齐读课题:《古诗二首》。今天学的两首诗分别是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走进古诗,识记生字。
出示鹳雀楼图片,学习生字 “层”。
我们来看看这座楼,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 “鹳雀楼”。
出示 “鹳雀” 古文字,猜猜这座楼名的来历。
提示:鹳雀是一种水鸟,它们喜欢栖息在高处。因为这座楼经常有鹳雀栖息,所以就叫 “鹳雀楼”。我们来看看鹳雀楼有几层。
相机出示 “层”,提示:上面的 “尸” 表示 “房子”,房子像云朵一样一层层地叠起来,就成了楼。你家住在第几层?(出示千层饼、千层糕、千层衣、千层石、层林叠翠、层林尽染图片。)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眼前的景象让他思绪飞扬,就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登鹳雀楼》,一起读诗题。
出示 “瀑布” 图片,学习生字 “瀑、布”。
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又看到了什么呢?瞧,这就是瀑布,“瀑” 是三点水,瀑布就是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猜猜是谁这么大本领,能将瀑布 “挂” 起来?李白看到了壮观的瀑布,就写下了这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对比再读诗题。
一开始,《登鹳雀楼》这首诗题目叫《登楼》,同学们,你们说原来的题目好,还是现在的题目好?为什么?(加了 “鹳雀” 之后不仅让我们知道登的是哪座楼,更让我们知道楼在水边,比较高。) “登” 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没用 “爬” 楼、“上” 楼呢?从 “登” 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题目,你又知道了什么?(和《登鹳雀楼》一样,庐山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看瀑布的地点。)“望” 是什么意思?(看、瞧。)那诗人为什么不用 “看、瞧” 呢?(“望” 写出了诗人是站在远处看瀑布,看得很全面、很认真。)
诗人用词是多么准确啊!再读一读两首诗的题目。
两首诗都注上拼音,同学们会读吗?
回忆一下,古诗怎么才能读好?(节奏、押韵)
自己先练着读读。(生练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注意听,看谁有本领能听出他哪儿读得好?(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读出诗的押韵。)
朗朗上口读。
我们一起读 — 去掉拼音读 — 打节拍读 — 拍手方式读 — 点头方式读 — 晃动身体读。(通过六遍朗读,做到人人会读。)
(设计意图:通过字源字理的打通,让学生尝试理解词语,变枯燥的机械识记为主动建构,提高对汉字的学习乐趣,增进对汉字文化的理解。通过进一步与生活打通拓展,将一个个具体汉字放在了生活情境语境之中,于是汉字有了生命,也有了温度。通过对古诗题目中的关键字的琢磨,让学生对古诗有了较明晰的感知,为诗句中字词的学习奠定了诗味基础。)
板块二 想象画面,字字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不仅是给我们读的,也是给我们欣赏的,像欣赏一幅画那样。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看看诗人欣赏到了些什么。
欣赏《登鹳雀楼》的画面。
读一读《登鹳雀楼》。
圈一圈。拿出笔,圈出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赏一赏。诗人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景象?
板块三 学会欣赏,丝丝入情
再读读《登鹳雀楼》,有没有发现,画面是动态的?(夕阳紧挨着远山一点点下沉,渐渐消失。)
相机教学生字 “依、尽”,让学生结合图画,说说 “依山” 是什么意思,提示:“尽” 就是消失的意思,太阳快落山了,快要看不见了;“白日” 为什么画成红色的?(这里的 “白日” 指明亮的太阳,不是白颜色的。)黄河水翻腾而来,滚滚东流。(配音效)(“流”,黄河水自西向东,永不停歇,充满活力。)
说一说。根据老师的板画,说给同桌听。(同桌练说,指名读。)
红通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多美呀!黄河奔腾不息,向东流入了大海,多有气势啊!我们边想象画面,边美美地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齐读)
总结学法:读一读,画一画,赏一赏,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然走进古诗,努力达成 “感觉不到在学习” 的状态。读书就要动笔,圈读文字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圈读内容是最基础的语文本领。古诗的理解通过学生画画的方式表达变得容易,因为学生有了表达的支架,就更加能够呈现整体。诗人的表达当然不是随意的描述,所以让学生通过赏一赏的方式,来欣赏诗人对景物的欣赏,即赏诗人所赏。写景诗一般都会有动静结合,从看似静态的景象之中读出动感,是教学 “走深一步” 的创意,于是景物便有了情愫,古诗便有了情感。)
欣赏《望庐山瀑布》画面。
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望庐山瀑布》,赶紧和同桌小伙伴合作试一试吧!(读一读,圈一圈。)交流:
圈一圈。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相机理解 “香炉、生紫烟、前川” 的意思,学习生字 “照、炉、烟、挂、川”。)“川”:贯通于大山之间的水流,名山大川、大山广川、名山胜川。
赏一赏。诗人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景象?品仙境:烟云缭绕、烟消云散、云飞烟灭。品壮观:飞流直下、倾斜而下、倾盆而下。动态的美:“生”,产生,源源不断,弥漫升腾着。(朗读指导)“飞流直下” 写出瀑布的壮观。静态的美:“挂”,自然界的力量,神奇的力量。(朗读指导)
说一说。欣赏瀑布视频,听老师读古诗。结合刚才的视频,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黑板上的画面连起来说一说,体会 “生、挂” 用词的精妙和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如诗如画,如梦如仙。这样的仙境配以这样的瀑布,这样的瀑布才配有这样的诗句 —— 一生齐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前一首古诗的学法来学第二首,不是简单的 “学以致用”,而是进一步的 “用以致学”。通过画面的创作,表达了对古诗的理解,传递了对景观的赞叹,品赞诗人的妙语。通过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的诗的境界。)
观察比较,学写生字。
“尽” 和 “层” 都有尸字头;“照” 字笔画较多,下面的四点要均匀;“川” 是独体字。看老师写。观察好主笔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师生评价书写。
(设计意图:扣住重点生字的书写,掌握书写规律。培养良好书写习惯,引导书写评价,以评促学。)
板块三 学会欣赏,丝丝入情
学了这两首诗,想知道诗人是怎么欣赏景物的吗?
学诗人登楼赏景。
同桌一起想象着说说,这天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是怎样来欣赏眼前景象的?(同桌练说,向西望去 — 随着眼前黄河水流 — 向东望去。)
(练说)这天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向西望去____,他又回首向东望去____。这就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想要看得再远一些,诗人想到怎么做?(再往上登一层楼)这就叫 ——(指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 字,右边像一个唉声叹气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有个像山谷那样大的空缺,总感不足。诗人不满于什么呢?(生畅谈)
就这样,诗人从所见到所想,不仅按照一定的顺序欣赏他所看到的景物,还写出他心里的想法,这也是欣赏的好方法。后来,人们还会用这句诗来鼓励别人更加努力,
引读:当人们登山登累了的时候,我们这样鼓励他 ——(生读)
当学习取得成绩想放松一下的时候,我们这样自勉 ——(生读)
当爸爸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时候,我们这样给他鼓励 ——(生读)
学诗人欣赏瀑布。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大诗人李白又是怎样欣赏瀑布的呢?
我们和《登鹳雀楼》比较一下,他们欣赏的方法一样吗?和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诗人先看到整体的山峰(从这一侧),再仔细看其中最美的瀑布(往那一侧),离瀑布可不近哦,诗中哪个词表示作者一直是远远地看?“遥看” 对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望)远远地看瀑布,为什么还能看得这么清楚呢?
(瀑布太长了,太壮观了。)为了表现出瀑布的长、瀑布的壮观,于是诗人脑海中 ——(生交流)
不错,诗人加上自己的想象,把瀑布想象成了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
相机理解 “:银河”(讲有关 “银河” 的传说)“九天”(九重天),多么生动的想象啊!
指导朗读:读出瀑布之长、瀑布之大、瀑布之壮丽。总结:这两首诗都是先写诗人看到的景物,再写想到的,这样写让我们的印象更深刻。同学们也要学会这样欣赏事物。
(设计意图:学古诗不仅要关注古诗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是怎么写的。两首古诗安排在同一篇课文,当然有其共同点,这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归类阅读的语文习惯。两首古诗的学习同样也是采用先学后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方法,发现诗人的欣赏方法。教学中,用 “欣赏” 一词,意在高于一般性 “观察” 的情境。因为只有心中有,眼中才会有,所以让学生学会对周遭生活的欣赏,既增进了学生的观察力,更是助就学生养成生活情趣语文育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板块四 困惑研究,点点入心
研究关键词句。
诗人写诗就像我们平时的日记一样自然,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但是又随便不得,有些字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读读就会感觉诗味儿不足。读读下面的诗句,用心感受 —— 选择其中一组,比较着读读:
第 1 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靠山尽,黄河向海流。
第 2 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像是银河落九天。
研究神来之笔。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写过登山诗、登楼诗、望水诗,名篇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找出来读读。但像诗人王之涣和李白有这么出奇想象的经典诗句的极少。
选择一个内容,小组讨论:
诗人王之涣明明已经看得很远了,为何还想更上一层楼?
诗人李白明明知道瀑布的水是从山上流下,为何把它说成从九天之上的银河落下?
(设计意图:学生的探究力是与生俱来的,年段越低,越发具有莫大的研究兴趣。教学中,让学生对熟悉的意思相近的字的运用进行比较取舍,既是本课课后练习的要求体现,也是对古诗 “炼字” 的初步尝试,让学生通过反复咀嚼,感知古诗的用字之准。通过让学生对诗人想象的讨论,感受到诗人神奇的想象,进而才有 “神来之笔”。通过小组研讨,学生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而明白:神奇的想象源自于内心对大自然的赞叹与对人生的追求。)
背诵古诗,迁移运用。
两个内容可以任选一个,练习准备。
当回小导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带领游客来到鹳雀楼或者庐山瀑布,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看到的景物呢?结合老师的板画,选一处,用以下句式和小组的小伙伴练习说一说。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____,大家请看:(结合黑板画介绍你看到的画面),这么美的景色,难怪大诗人用这首诗来赞美它:,。,。”
(2)当回小老师:当____的时候,我会用这样的诗句鼓励他继续努力,生读:,____。(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背诵。在重视积累的同时,要做到学用结合,活记乐背,让古诗学习为每个人的当下服务,提升每个人的诗意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