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教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教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阶段调研 2025.10.09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
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
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煮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随着茶汤一起吃下去。
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
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
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中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
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煎煮、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
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青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需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呛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
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慢慢显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
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
(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当时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体现了“药食同源”的观念。
B. 唐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主张先将茶叶加工成末状,这一做法与后来的“点茶法”是相同的。
C. 北宋初年的“龙团凤饼”开始只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贡茶,后经士大夫的参与,很快推广到各阶层。
D. 明代的炒青工艺,利用高温有效地激发茶叶的芳香物质,使散茶冲泡的口感要优于之前的蒸青散茶。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饮茶方式“煎茶→点茶→泡茶”的演变历程,勾勒出中国茶饮发展脉络。
B. 作者通过列举与茶有关的礼仪及不同阶层的茶馆,对点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说明。
C. 文章介绍中国茶叶的六大品类以及相关茶香系统,意在论证炒青工艺的出现给茶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D. 作者在解释点茶法“高级”的原因时,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
3. 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宋代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之一。点茶(如①____________图所示)作为宋代的主流饮茶方式,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尤其在____________群体中普及,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点茶法在制茶方法上和前代主流制作方法一样,也是采用____________,只是工艺更为复杂专业。点茶法的出现,使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甚至出现了茶百戏、水丹青等更为高级的茶艺。
4. 作者阐述点茶法衰落的原因时,行文思路清晰严谨。请简要说明。
5. 今天,行销世界的不少茶叶品牌,使用碎茶茶包的形式,让冲泡变得更为容易,让茶饮更为普及,但也有许多国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茶文化的退步。你怎样看待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山
李锐
远处,山峰连着山峰,它们向上托举着,升,升,升,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也不知受了多大的委屈,还是挣扎不过,只是默然地矗立着。崇山峻岭之中蜿蜒出一条清澈的小河,温柔着,劝说着,也许只有河流的温润才能理解大山的沉默。
太阳很好,草很好,牛们也很好。随着缓缓移动的脚步,和吃草时摆动的脖子,牛铃叮叮咚咚地响着,悠悠的,传得很远。
牛群越放越大,可是放牛人越过越孤单: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嫁女儿的时候他有些不舍,不舍可到底也嫁了。女儿一嫁,他的日子就好像是凝冻了一般: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只是独自一人每天呆呆地看着这些个山。
①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
昨天晚上,队长来找他,说他老了,说放牛的活儿苦重,说村里只有牛信【注】挣的工分最多,说队里打算换一个牛信,问他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想端我的饭碗子哩!”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只是说:“我还能行哩。”送走队长,他提着马灯进了牛圈,看着反刍的牛们,两行老泪流下来,他问:“你们愿意吗?你们说我老吗?”牛们不说话,只把湿漉漉的眼睛恋恋地看着他。
放牛人靠着一棵歪脖子的橡树坐下来,掏出烟荷包用烟袋锅挖了一阵,自制烟末随着喷出来的青烟,发出一股臭味,可放牛人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透过眼前的青烟若有所思地看着山脚下那个熟悉的小山庄,他和牛们就是从那儿走出来的,村西头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一个人的家,只要他不回家,房顶上的那个烟筒就冷冷清清地永远不会冒出烟来。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揉揉眼,他把视线移向别处,可不觉中又恋恋地转了回来。
②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箩,箩上缚着一条尺把长的红布条,鲜亮亮地透着刚得了儿子的喜气。黑小家年前死了老人,过年时用白纸写的对子还在乌黑的门框上贴着,字辨不出,纸还是白生生的。保成媳妇正朝院墙上搭被子,娃娃们又尿炕了。下地的人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走过村口的神树。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看过无数遍的,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自从女儿出了嫁,他就觉得这一切都和自己远远地隔了一层,倒是和牛们越来越亲近了。那头牤牛,就是儿子死的那一年出生的,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这牤牛的眼神像自己的儿子。
河曲曲折折地绕着,不知道要流淌到什么地方。牛群在山坡上散散漫漫地走着,长长的尾巴在周身上下不时地甩打,轰赶着围上来的虻蝇。长舌头在肥嫩的青草丛里卷来卷去,③吃到酣畅处白白的口涎就顺着嘴角长长地垂下来,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或许是猛然间回忆起什么遥远的往事,它们就会中断了香甜的咀嚼从青草中抬起头来,黑而大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群山。
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今天这自信中却夹进了一些惶恐:我真的就老得不中用了吗?工分多那是我雪里雨里挣下的,这也叫人眼红吗?嫌多,我宁愿减工分。可队长说话时的口气分明是冷冷的,是不容商量的。他只会笑笑,只能服从的,他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服从。不由得,他又想起撒手而去的老婆,半路而去的儿子,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来。
山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木然着,永远不会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也永远不会和明天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老了。放牛人细细地思量着:甩石头用的小锨已经磨得只剩下半个,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到河底镇再去打一把新的来;下雨天上山穿的毛腿,已经防不住水了,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再出羊毛,再纺线,重新织一副;水壶是自己预备的;再剩下的就是牛们了,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这么想着,那惜别的凄凉又涌了上来,好像是自己要咽气了,好像自己在给儿女们一件一件地安排后事。不懂事的牛们安闲地吃着草,它们不知道,队长昨晚上来过,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带它们上山的人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到那时就会是另外一个人,站在山坡上看山脚下的村子,看这些石顶石墙的房子,看这些扛锄下地的人们。
他心里昏昏沉沉的,④太阳很暖和,慢慢地,坐在橡树下的放牛人睡着了,一缕口水从嘴角上耷拉下来。恍惚之中,他看见自己回到了村西头那间冷清的石房里,石房里忽然热闹起来,牛们不离左右地簇拥着,口口声声叫他队长,他坐在炕头上颐指气使地分派着:牤牛你去泉上担水,黑眼窝给我烧汤做饭,长耳朵和独角去拉土垫圈。它们都是只会服从,只会笑,没有谁不听话的。他很满意,朗声问道:
“我老吗?”
“不老。不老。”
牛们都说,都笑。
可他还是老了。白胡子长了老长老长,想死,可又没有病,就走到半山这棵歪脖子橡树底下,拴上一根牵牛用的麻绳,往脖子上一套,两脚悬空,死了。牛们都围上来哭,牤牛哭得最凶,他睁开眼劝牛们:
“不用哭,我想死。这石顶石墙的房子我一个人住够了。山根底下这个村子我天天看,看透了。”
牤牛说:“我跟你一块走!”
牛们都围上来:“我们也跟你一块走!”半山里大家哭作一团,哭得肝肠寸断。他被哭得心软了:“我不死了,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哭着,说着,放牛人醒过来,伸手一摸,脸上湿湿的。黑眼窝下的那只牛犊子正凑在脸前头,伸着舌头舔他的脸。他不动,任那牛犊去舔。
太阳很暖和。
【注】牛信:放牛的人。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通过描写矗立的大山和蜿蜒的河流,暗示着放牛人无人理解的孤独与痛苦,只能与牛群为伴。
B. 放牛人靠着橡树,望向山脚,看着村西头自己的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恋恋不舍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C.队长劝说放牛人放弃繁重的放牛工作,队里打算再换一个牛信,这使本来就饱经苦难的放牛人内心充满苦痛和忧伤。
D. 放牛人像往日一样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可是今天的自信夹进了一些惶恐,这种惶恐正是放牛人卑微服从性格的体现。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这件事对放牛人影响很大,也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因为放牛已然成为放牛人单调且孤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B. 句子②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这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述一致。
C. 句子③巧用比喻,将牛嘴角的口涎比喻成闪闪发光的弧线,形象生动地写出牛在草地上吃草时的悠闲惬意。
D. 句子④属于环境描写,太阳的“暖和”与“心里昏沉沉”相对,反衬出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8. 文章结尾的梦境中,牛化成人围在放牛人身边,《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二者的写法虽都荒诞离奇,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看山》中对人性的赞美隐藏于悲剧的人生底色之下,同时小说没有激烈的外在矛盾冲突,而是在平衡稳定的小说秩序中流露出作者的悲悯和反思。”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①曰:“自古已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非)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脱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以为知言。
(节选自《旧唐书·刘子玄传》)
材料二: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
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如愚估操金,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刘氏之指,不过欲于记诵之间,知所决择以成文理耳。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魏收之矫诬,沈约之阴恶,读其书者先不信其人,其患未至于甚也。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
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注】 ①子玄,即刘知己,唐代史学家。
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亦犹思兼 A匠石B巧若公C输D而家E无楩楠F斧斤G终不果H成其宫室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亦犹有良田百顷”与《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句式相同。
B.而,文中“有才而无学”与《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用法不同。
C.是,文中指事实,与材料二“职是故也”中的“是”,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D.固,文中指固然、本来,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知几认为世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三长”兼具的人才,自古史才稀少,是因为只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B.刘知几认为史家若被骄主贼臣所控制,则无异于为虎添翼,使善良正义埋没,反而帮助他们横行无敌。
C.齐桓、晋文,是指孔子在《春秋》中记载的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而“义”则是孔子用春秋笔法对历史进行评判的准则。
D.章学诚认为史家如果不具备史德,不但自己会因此招致批评,而且其作品即使文采可观,也会被后人轻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5分)
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3分)
14.刘知几和章学诚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章学诚对刘知几的“三长”说持什么态度?(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秋夜感怀
刘辰翁【注】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
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1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_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__________”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缅甸强震中最可怕的是什么?
不是地动山摇的瞬间,也不是房屋倒塌的轰鸣, ,
而是灾难之后漫长的阴影——次生灾害的致命连锁反应。2025年3月28日的7.9级地震,不仅让缅甸多地天崩地裂,更在震后引发山体滑坡、堰塞湖决堤和疫情威胁,使救援( )。许多偏远村庄被滑坡掩埋,道路中断导致救援队伍( ),幸存者被困废墟之下,生死未卜。
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的7.9级强震已造成至少3455人遇难、4840人受伤,另有214人下落不明,成为缅甸近十年来伤亡最惨重的地震灾难。此次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瞬间坍塌,许多民众被埋废墟之下,加之余震不断和次生灾害频发,使得伤亡数字持续攀升,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国际社会迅速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中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派出运-20运输机运送118名专业救援队员和数百吨物资弛援灾区,并调动遥感卫星提供灾情监测;东盟各国紧急调派搜救队伍,携带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设备赶赴震中;联合国协调国际救援力量,向灾区空运医疗物资和净水设备。与此同时,缅甸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救援,在瓦砾堆中徒手挖掘寻找幸存者,医护人员在临时帐蓬医院昼夜不停地救治伤员。这场跨国界、多力量的联合救援行动,不仅展现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互助,更在分秒必争中为灾区民众点燃了生的希望。
18.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两个分句,并修改最后一段的两个错别字。(6分)
19. 请赏析文中第一段的划线句。(4分)
20.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不超过30字。(3分)
21. 请在括号处补充合适的成语(2分)
22. 有人就此次地震写了一副对联,请补全下联。上联:地裂山崩,八方星夜争分秒(3分)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②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③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阶段调研 2025.10.09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C 2. D
3. ①. 右侧(或对应点茶场景的图注) ②. 文人(士大夫) ③. 蒸青工艺
4. ①先点明点茶法消亡的直接诱因——明中期国力变化,朱元璋颁布“废团兴散”诏令,降低贡茶标准,带动散茶饮用兴起;
②再补充说明点茶法并非因诏令即刻消亡,明代早期仍有文人以研习末茶为雅事;
③最后强调核心原因——茶叶制作工艺发展,明代高温炒青工艺激发茶叶芳香物质,使散茶口感优于蒸青末茶,推动冲泡方式转向简易的泡茶,最终导致点茶法衰落。
5. 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不能简单定义为“退步”,而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合理发展。从文本可知,中国茶饮方式始终遵循“由繁入简、由精变博”的脉络,碎茶茶包让冲泡更便捷、茶饮更普及,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明代散茶取代点茶的“简易化”趋势一致;同时,它拓展了茶饮的适用场景,让茶文化触达更多人群,这是对茶文化传播范围的延伸。而部分国人的不屑,本质是对“复杂仪式即文化本质”的误解,茶文化的核心是对茶味、茶香的感知与精神寄托,碎茶茶包虽简化形式,却未脱离这一核心,故应理性看待其作为茶文化现代传播载体的价值。
【解析】
【导语】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串联中国茶饮从唐至明的演变:先溯源茶的早期用途,再聚焦陆羽《茶经》与煎茶法,详述宋代点茶的工艺巅峰与文化渗透,最后解析明代点茶衰落与泡茶兴起的缘由。行文兼顾史料与细节,将茶饮演变与社会背景、技术发展结合,语言通俗却不失专业,清晰勾勒出中国茶饮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很快推广到各阶层”错,误解文意。由原文“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可知,“龙团凤饼”作为高级团饼茶,始终是皇帝和士大夫饮用,并未推广到百姓阶层,百姓饮用的是普通散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错,作者解释点茶法“高级”,不仅比较唐宋制茶工艺(唐代蒸青易出苦涩,宋代工艺提升),还提及皇室重视、士大夫参与对茶文化普及的推动,重点并非仅在制茶工艺对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选项概括片面。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内容、读图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和两幅图可知,右图是壶朝茶盏里倒热水,左图是小瓶朝壶里在倒粉末状的茶,故此处填写“右侧/乙”。
第②空,原文提到“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陆游诗句体现文人“分茶”雅趣,文人、士大夫阶层是“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的主体,故此处填写“文人/士大夫”
第③空,文中说明代“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由此可知此处是说点茶法在制茶方法上和前代主流制作方法一样,也采用“蒸青”方法,故填写“蒸青工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先点明直接诱因:由“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可知,明中期,朱元璋颁布“废团兴散”令,降低贡茶标准,带动散茶饮用兴起;
②接着补充“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这一论据,证明在明代早期仍有文人以研习末茶为雅事,这就排除了一纸诏令即消亡的简单归因;
③最后强调“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明代流行高温炒青技术,茶叶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炒青后的散茶,用热水简单冲泡,就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据此“点茶向泡茶的转变”,最终导致点茶法衰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这不是茶文化“退步”,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理由:从唐代煎茶法到宋代点茶法再到明代散茶,展示了中国茶饮方式“由繁入简、由精变博”发展趋势。碎茶茶包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茶饮更便捷、普及。这种变化与明代散茶取代点茶的“简易化”趋势一致。
碎茶茶包拓展了茶饮的适用场景,使茶文化触及更广泛的人群,有助于茶文化在全球推广和普及。茶文化的核心不仅在于喝茶的仪式,更在于对茶味、茶香的感知及精神寄托。碎茶茶包虽简化了形式,但并未脱离茶文化的核心,因此不能认为是“退步”,“部分国人的不屑”源于对复杂仪式即文化本质的误解,应理性看待其传播文化的价值。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B 7. D
8. ①《看山》中的梦境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呈现与转变。牛化成人的梦境描写是放牛人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侧面反映放牛人无法摆脱苦难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推动人物内心由凄凉转向释怀。
②《促织》中的异化隐喻文章主旨。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魂化促织这种荒诞处理旨在批判黑暗社会对人压迫的现实。
9. ①小说赞扬了放牛人虽饱受苦难仍葆有善良坚韧的美好品质。他即将离开牛群却依然操心着放牛的事情;在经历种种苦难后,虽内心凄惨,但最终仍选择坚强面对。
②淡化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对放牛人心理与大山环境的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直接的矛盾冲突。
③内心冲突的自生自灭使小说秩序趋于平衡稳定,(放牛人由“自信”到“惶恐”再到思量走后安排)放牛的内心冲突在自我接受中消解;(从痛苦寻死到“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内心的矛盾在牛群抚慰下释怀。(实际上这片古老大地也正是在矛盾的自生自灭中维系着心理的平衡和秩序平衡)
④透过这种平衡,作者寄寓了对世代扎根土地农民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悲悯,也反思了大山中人们自我催眠,逆来顺受的文化心理。
【解析】
【导语】《看山》通过放牛人孤独而悲苦的生活描绘,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命运的沉重。作者李锐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然环境,将大山的沉默与河流的温柔对比,象征着放牛人内心的矛盾与孤寂。通过放牛人与牛群的互动,展现出他在失去家庭依靠后的坚守与渴望。他对生活的隐忍与不舍突出人性的柔韧和依恋,在日常平淡中渗透出对人生的深切反思与悲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错误,“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中“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指的是放牛人看到村子和家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对“凝冻”生活状态的痛苦和对现状、过往挚爱与生活的怀念。由此可知“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不是因为“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错,句子①中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对放牛人的巨大冲击,依据“心里这么想,嘴里却没这么说,只是笑笑,……两行老泪流下来”可知但并未暗示他对队长的怨恨,反而更多地表现了放牛人对自己未来的惶恐,无奈而悲伤。
B .“意境和情感表述一致”错,《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喜悦之情,《归园田居》更多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而依据“可他觉得总没有把它们看透”可知文中句子②则多了一种隔阂感,放牛人感到对应家庭和社会的疏离。
C .“口涎”与“弧线”不构成比喻,写口涎“在明媚的阳光中拉出一道闪闪发光的弧线”只是客观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在《看山》中,放牛人因孤独而与牛群相依为命,梦境中牛化成人,描写的是放牛人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体现了他对牛群的深厚感情及内心依赖,同时潜藏着对现实生活孤独的刺痛之感,因此是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呈现与转变。梦中牛说放牛人“不老”,反映了他希望自己仍有能力、仍被需要的愿望,侧面反映放牛人无法摆脱苦难现实的无奈;最终他醒来时牛犊子在舔他,这种人兽间的温暖亲密,进一步强调了他情感的寄托和孤独本质,同时也推动人物内心由凄凉转向释怀。
②在《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为促织,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这种写法让人物融入幻想世界,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与魔幻色彩,传达某种超现实主义风格中反映的生命渴望与灵魂挣扎,旨在批判黑暗社会对人压迫的现实,呈现出更深层的人与自然与命运之间的较量。
二者虽都通过奇异的手法引申主题,但实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内心情感寄托,后者凸显一种幻想与自由的渴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审美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解读能力。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文章以一种平静的叙述方式勾勒出放牛人悲惨而又温情的人生图景,从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同情。
①依据“妈死了,老婆死了,后来,儿子半路上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和自己厮守着。可是,再后来,女儿也出嫁了。……所剩下的只是放牛”可知小说中放牛人饱受苦难,如妻儿相继离世,女儿出嫁后的孤独,这些都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底色。尽管如此,依据“再剩下的就是牛们了,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可知放牛人对生活仍保持一种淡然和坚韧,他即将离开牛群却依然操心着放牛的事情,这就是人性中的光辉。
②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冲突来推动情节,即淡化情节,只是写队长告诉放牛人可能会换人,然后侧重写放牛人的感受,如“猛地,有个东西白亮亮地刺进心里来”,还有对村子的环境描写,如“村子里,管成家的门口挂了一只面箩……鸡和狗的叫声像是隔了一层什么远远地传上来”“河曲曲折折地绕着……”等来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直接的矛盾冲突。
③内心冲突的自生自灭使小说秩序趋于平衡稳定,如当队长劝放牛人这个情节,“放牛人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在山坡上,在身边的这一群当中,他已经享受惯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他是它们的中心,它们是他的依靠,可是今天这自信中却夹进了一些惶恐”“放牛人细细地思量着:甩石头用的小锨已经磨得只剩下半个,若是换人,得叫队里到河底镇再去打一把新的来……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禀性,不在一块过日子谁也摸不清,心疼不心疼得看各人的良心……”可知放牛人由“自信”到“惶恐”再到思量走后安排,并没有直接表现出强烈的对抗,而是采用一种淡淡的笔调,显示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内心冲突在自我接受中消解;从痛苦寻死到“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内心的矛盾在牛群抚慰下释怀。
④透过这种平衡,放牛人的命运体现了小人物的无奈与无力,他的善良与孤独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他的经历,传达出对底层人物的不幸命运的同情与对生活现状的深刻反思,作者寄寓了对世代扎根土地的农民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悲悯,也反思了大山中人们自我催眠,逆来顺受的文化心理。这种悲悯与反思是在叙事的平静中流露出来的,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DG
11.B(“好是正直”中的“是”是名词,事实的意思;“职是故也”中的“是”是代词“这”。)
12.A(“世无其人”和下文的“罕见其人”都是强调这样的人很少,但不是没有。选项中的表述过于绝对,只是拘泥于字面化的理解。后半句的因果推论也于文无据。)
13.
(1)古人记载历史,往往偏取成功者,降低隐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排斥为节义而死的人,而掩饰君主的过错,说这也是一家之言。(“成家”、“退,进”、“死节”、“饰”“主阙”各1分)
(2)我所担心的是撰史者所具备的道德心术,说的是有君子之心而修养(不彻底)未到纯粹的境界。(“所患”、“所养未底于粹”、“者……也” 各1分)
14.【参考答案】刘知几:比喻论证;章学诚: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皆可得分。(公2分,每人观点各1分)
认为刘知几的“三长”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完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史家要重视“史德”的观点。(3分,答“不全面”或者“提出史家要重视‘史德’的观点”均可得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刘知几:“自古以来,文人多而良史少,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良史需有三个特长,世上很少有这样兼具三长的人,所以良史就很少了。三长,指的是文学才华、史学修养和眼光见识。那些有学问却没有才华的人,就好比家里有上百顷良田,满筐的金子,却让愚蠢的人来经营,最终也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如果只有才华却没有学问,也就像有巧思技艺的匠石和鲁班,而家里却没有木材和工具,最终也不能建造房屋。史学家必须力求正直,实事求是,不隐恶扬善,秉笔直书,使骄傲自大的君主与叛臣贼子知道有所恐惧忌讳。不这样的话,则无异于为虎添翼,对追求善良正义没有丝毫补益,反而帮助他们横行无敌矣。如果(你)不具备撰写史书的才能,就不要贪恋霸占史官之职。自远古以来,能够具备这三种才能的人,是很少见的。” 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有见识的话。
材料二:
文学才华、史学修养和眼光见识这三者,能具备其中一种已属不易,而要兼备三者就尤为困难。千古以来文人众多而良史少见,主要就是这个缘故。唐代的刘知几子玄认为他的这个观点已经把其中的道理说得很透彻了。当然,史书最看重的是道义,而所陈述的是史事,而所赖以传世的是文辞。孟子说:“所载之事不过齐桓公、晋文公之类,而其文风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其中褒贬善恶的大义,则是孔子自己说的从中借用来而已。”没有史识便无法评判是非曲直,没有史才便无法写出优美的文辞,没有史学便无法熟悉丰富的史事。这三者本来各自都有与之相近似的东西,其中自然也有貌似而实非者。把记诵当作史学,把文采当作史才,把专断当作史识,这不是良史所具备的才学识。即使刘知几所认为的“才学识”还没有把道理说清楚。
刘知几所说的有学无识,就像愚蠢的商贾操持金银,却不懂得生意的灵活变化,据此可以推断刘氏的说法中的学识,不过就是在所记诵积累的史实中,知道要有所决断选择来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罢了。所以说:古人记载历史,往往偏取成功者,降低隐士的地位,而抬高奸雄的地位,排斥为节义而死的人,而掩饰君主的过错,说这是一家之言,这仍然是文人的见识,不是史家的见识。能具备史家见识的人,必定知道史德。什么是史德?史徳就是著书者的道德心术。编撰秽史的人实际上是以此自污其身,利用史书来诽谤的人实际上是以此自取其辱,平素的品行为人所耻,他们的文章又哪里值得人们重视呢!魏收受诏著北魏史,时人认为他的《魏书》是报怨酬恩,记史不实,被讥为“秽史”;沈约自负高才,却为人阴险,著有《宋书》,触怒武帝,受谴忧郁而死。当时读他们的史书的人事先就对他们的人品就不信任,那么这类书造成的危害尚不至很严重。我所担心的是撰史者所具备的道德心术,说的是有君子之心而修养不彻底,未到纯粹的境界。
有君子之心而修养未到纯粹的境界,这是大德大贤以下的人所不能避免的。在此我特别担心的史家的道德心术,不是孔子的《春秋》这样的经典,是不足以担当的。
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B项“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故选B。
16.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而本词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3)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抓住图画中的山、水、鸟等显著意象,再联想包含了这些意象的两个紧连的古诗文句子,最后正确写出即可,比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诗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不是断壁残垣的惨状,也不是灾民无助的哭喊
“弛”改为“驰” “蓬”改为“篷”
①开篇以疑问切入,打破平铺直叙,激发读者对灾难本质的追问。
②开头简洁有力,引出下文对缅甸强震的分析。
20.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强震致重大伤亡,国际联合救援展开。
雪上加霜 寸步难行
心连手挽,四海风雷护死生
情深义重,万里云涛渡劫波
(答案不唯一)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②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③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次作文三则材料均聚焦“语言的力量”,但展现的维度各有侧重,在外延上又有所不同。
第一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聚焦个体交往层面。语言在此是情感传递的载体,既能以善意温暖人心、化解隔阂,也能以恶意造成心理伤害,凸显语言的情感影响力。这背后关联着言说者的素养与同理心,在当下网络化社交场景中,更具现实意义——一句理性劝解或许能平息争端,一句网络恶评却可能摧毁他人心态,体现出语言在日常交往中的双向作用。
第二则“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指向关键事件层面。语言在此成为解决问题、扭转局势的工具,蕴含着理性智慧与策略性表达。烛之武凭借精准的利弊分析、共情的沟通逻辑,劝退秦师化解国难,证明语言可替代武力达成目标;反之,若言辞失当、沟通缺位,可能激化矛盾、酿成危机,凸显语言在外交、谈判、危机公关等关键场景中的决策性作用。
第三则“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上升至国家民族层面。语言是文化的“活载体”,汉语中的诗词典故承载着民族审美,方言里的独特表达留存着地域文化记忆;同时,语言也是凝聚共识的纽带,普通话的推广打破地域隔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体系传递中国理念,而丧失母语与话语权的民族,往往难以维系文化认同与民族向心力。
三则材料呈递进逻辑:从个体情感互动,到事件问题解决,再到国家民族发展,完整覆盖了语言力量的不同层级。写作时,议论文需立足“语言的力量”核心,纵向挖掘三个层面的价值;记叙文可选取任一维度,用具体事例展现语言的影响(如良言救赎他人、智慧言辞化解危机等)。无论何种文体,均需兼顾辩证性(如语言的正负作用),并在结尾结合青年身份,提出善用语言的实践方向(如以良言修身处世、以智慧言辞解决问题、以语言传承文化等),实现立意的深度与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1. 以良言暖人间,用智语破困局,凭雅言聚国魂
2. 语言有温度,可润心;语言含智慧,能破局
3.语言是有力量的
4. 语言非轻器,既可暖心田,亦能定乾坤
5. 守语言温度避伤人之语,运语言智慧解世间难题
6. 借语言传递文化魅力,凭话语凝聚民族力量
7. 善言暖心,智语破局,以语言之力绘时代图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