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二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二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陕西省西安二十三中八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下面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B. 敲击水管在另一端一定能够听到次声音
C. 只要物体运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平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来的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D.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声纹锁是通过音调辨别不同的声音
B. 乙:拍打薄膜发出声音,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丙:用筷子敲击装有高度不同水的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 丁:吹奏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空气抽取一些后,铃声变小
B. 吹细管时边吹边将它剪短,音调变高
C. 发声的音叉叉股接触水面,水面有水花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使鼓发声
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 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 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学校前有一条马路,路上通行的车辆会发出噪声,为了减少这些噪声对上课学生的干扰,在下列措施中,有效、合理和可行的是( )
A. 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 B. 在教室里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 在马路两边植树或建隔声板 D. 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B. 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
C. 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
D. 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8.根据如图所给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的声音
B. 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 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D. 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9.下列温度最接近的是( )
A.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洋口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10.以下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1.诗人李白在玉阶怨中写道:“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时节由于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故有露珠出现。露珠的形成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熔化现象 D. 凝固现象
12.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 蒸发和沸腾都属汽化现象
B. 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C. 蒸发和沸腾都在液体表面发生
D. 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
13.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14.三支温度计甲、乙、丙,甲温度计置于空气中;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有含水的棉花团;丙温度计置于有密闭盖子的水杯内,经观察三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则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三支温度计都是准确的 B. 乙温度计肯定不准确
C. 甲、丙温度计肯定不准确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5.如图所示,小明将干冰置于试管中,试管中冒出大量“白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外壁有白霜形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外壁的白霜就是试管外空气凝华形成的
B. “白气”的形成是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C. 试管中干冰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D. “白气”是试管中的干冰汽化形成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9分。
16.如图所示的体温计分度值是______;若直接用它去测量实际体温为的同学的体温,最终示数是______。
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小荣用甲、乙两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则______温度计是测水的温度的选填“甲”或“乙”;冰的温度为______。
17.诗词中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的参照物是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是因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鱼惊”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和 传播。
18.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______到______频率高于______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内振动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人类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______。
19.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住睡,丙同学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是:甲在______减弱,乙在______处减弱,丙在声源处减弱.
20.指出下列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名称及放热或吸热情况。
地上的水干了:______、______;
阴雨天,水缸穿裙即在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______、______;
人体出汗则能降温:______、______;
21.如图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左右的示意图。请你指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2.以下是我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实验。
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_有关。
不断将钟罩内空气抽出时,听到的声音在不断减小,这个实验说明______。
如图甲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当增加试管中的水量时,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______选填“高”或“低”;我们还可敲击试管使其发声,随着试管中的水量增加时,敲击时声音的音调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如图乙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水蒸气发生______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随着实验的进行,金属盘的温度______升高降低不变。
如右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如右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______能不能成功。实验乙______能不能成功。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______。这里运用的实验方法叫______法。
23.为探究同一物理问题,吴浩同学击鼓前,在鼓面上撤了许多小纸片;李敏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王涛同学则用手使劲敲桌子。
王涛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虽听到很大的响声,但几乎看不到什么现象。要能看到明显的现象,改进方法是______;
针对“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三位同学经过讨论,给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声音的响度可能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猜想二:声音的响度可能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为验证猜想二,三人合作进行如下实验:
王涛注意听声音,李敏站在较远处用力敲鼓,吴浩同学站在近处轻声唱歌,王涛能听到歌声和鼓声,他们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无关。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
理由是:______
24.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支撑烧杯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应先固定______选填“铁圈”或“铁杆”。
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水沸腾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水此时的温度为______;继续加热,此时温度计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本次实验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当水温接近时,每隔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请你在上面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时间
温度
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继续加热,此时温度计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所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量,温度______。
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则图______是小明先观察到的现象。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25.已知声音在时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在百米赛跑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记录的时间是,则运动员的实际成绩为多少?
26.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那么海洋的深度是多少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且同种介质温度不同传播速度也不同,故A错误;
B、敲击水管,声音会通过水管固体、水液体、空气气体传播,但如果水管较短,三种介质传播声音的时间差小于,人耳不能区分,就不能听到次声音,故B错误;
C、物体运动,若没有振动产生声音,或者声音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或者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等,都不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平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来的,故D正确。
故选:。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且同种介质温度不同传播速度也不同;
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人耳听觉范围内;
平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知识。
2.【答案】
【解析】解:、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墙壁是固体,固体可以传声。故C正确;
D、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
声音有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根据以上内容,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要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特点。
3.【答案】
【解析】解: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故A错误;
B.在纸杯底部开一圆孔,用塑料薄膜蒙住杯口,拍打薄膜发出声音,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可以传递能量给其他物体,而不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用筷子敲击装有高度不同水的玻璃瓶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不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吹奏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孔时,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
音调由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例如:人们面对面谈话;也能够传递能量,例如: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牢记影响声音三特性的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掌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5.【答案】
【解析】解: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C、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
D、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答案】
【解析】A、老师讲话声音大些,不会对噪声有一点影响,故A错;
B、学生佩戴耳罩所有的声音都不能进入耳朵,这样老师讲课声也听不到,故B错;
C、在教室外植树或建设隔声板,这样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是有效途径,故C正确;
D、按装噪声监测设备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而不防止噪声,故D错;
故选:。
噪声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因此要控制从三个方面如手,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解决此题要解决此类题目要根据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7.【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回声、音调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声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作为介质。
【解答】
A.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而且回声过长时,干扰人们的听觉,所以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故A正确;
B.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影响到的是声音的音调,振动的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故B正确;
C.声波具有能量,超声波频率高,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次声波也是声波,同样具有能量,可以有很大破坏力,如地震时的次声波,故C错误;
D.考试时,考生听到广播指令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D正确。
故选C。
8.【答案】
【解析】解:、据图可知,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是,故A错误;
B、据图可知,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是,所以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一部分频率的声音,故B错误;
C、据图可知: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此时的声音不在人耳朵的听觉范围内,不人耳朵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故C错误;
D、据图能看出,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故D正确。
故选:。
不同声音的频率不同,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接收声音的频率也不同,需要根据图片所给信息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频率的掌握情况,同时需要学会对图片信息的分析总结能力。
9.【答案】
【解析】解:、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洋口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在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正常体温在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左右,接近故D符合题意。
故选:。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0.【答案】
【解析】解:使用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正确;
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正确。
故选:。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浸入被测液体中要稍后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此题考查温度的测量和读数方法,温度测量是初中实验经常考查的一个内容,注意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且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这样会使读数不准确。
11.【答案】
【解析】解:露珠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2.【答案】
【解析】解:、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所以不合题意;
B、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则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才会发生,所以不合题意;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热,所以符合题意;
D、沸腾和蒸发都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所以不合题意;
故选:。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的了解。
13.【答案】
【解析】解:液体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但也只是使水沸腾的更剧烈了,而水的温度则保持不变。
故选:。
液体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要注意当液体沸腾以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
14.【答案】
【解析】甲放在空气中时,它所显示的是空气的温度;丙温度计置于有密闭盖子的水杯内,它显示的是杯中水的温度,因为是密闭的,因此它的温度等于外边空气的温度;
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有含水的棉花团,棉花团中的水要蒸发,蒸发要吸热,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应该比外界空气的温度低。由此可以判断,乙温度计肯定不准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放在空气中的温度计甲,测量的是空气的温度;丙温度计置于有密闭盖子的水杯内,不能蒸发;
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有含水的棉花团,由于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乙温度计的示数应该是比较低的。
此题是蒸发制冷在生活中引起的一个物理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并思考生活。
15.【答案】
【解析】解:干冰在试管中升华,从周围物质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试管壁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试管壁,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还有一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水珠聚焦在一起,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水蒸气的液化是放热过程,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该题考查了几种物态变化过程,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每个过程前后物体所处的状态及其吸放热。
16.【答案】;; 乙;
【解析】解:由图可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体温计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直接用来测量体温为的同学的体温,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所以测量的结果是。
冰的温度肯定是在摄氏度以下,图中甲的温度计读数是在以下的,而乙的示数是正向增加的,故甲温度计测冰,乙测水,冰的温度计读数为。
故答案为:;;乙;。
由图可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体温计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根据体温计只升不降的原则判断未甩时能够测量。
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判断在以上还是以下,最后读数。
此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计的读数和使用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17.【答案】船
振动


【解析】解:“不疑行船动,该诗句是以行船为参照物,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是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的。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鱼惊”是因为鱼听到了声音,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到鱼耳朵的。
故答案为:船;振动;水。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18.【答案】 能 能传递能量
【解析】解: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高于的为超声波;
昆虫的翅膀在内振动了次,,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声音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能;能传递能量。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
19.【答案】传播过程中;人耳
【解析】解: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乙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住睡,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丙同学到歌厅,要求将音量放小一点,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人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来解答此题.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目.
20.【答案】汽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解析】解:地上的水干了,水变为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水缸外面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而形成的,液化放热。
水的蒸发属于汽化现象,蒸发时吸热,会带走人身上的热量,使人体温床降低,蒸发吸热。
故答案为: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作汽化,汽化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蒸发吸热。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正确的判断物态变化,然后结合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21.【答案】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温计不能测水的温度 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或水中
【解析】解:因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所以不能测水的温度;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时,液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读数时,应与温度计内水银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故答案为: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温计不能测水的温度;
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或水中。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22.【答案】慢 低 快 高 频率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高 低 液化 升高 被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空气 能 不能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转换
【解析】解: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由此得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用嘴贴着试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试管口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当水量增加时,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敲击试管使其发声,随着试管中的水量增加时,体积变大,不容易振动,敲击时声音的音调变低;
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在高温下发生了汽化现象变成了水蒸气;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盘底部。
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在月球上作图甲实验,泡沫小球能被弹起;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
故答案为:慢;低 快;高;频率;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高;低;液化;升高;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 能;不能;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转换。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23.【答案】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 不正确 没有控制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同
【解析】解: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但不容易直接观察,我们可以在桌子上洒一些小纸片或小纸团,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他们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无关。他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控制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同。
故答案为: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
不正确;没有控制声源振动的幅度相同。
本小题采用的原理是一种物理变化非常不明显,但是确实发生了微小变化,这种把微小量放大有利于观察的方法在物理学里称为“微小量放大法”。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第三小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转换法,培养学生用这种放大思想去解决有关微小变化的物理现象。
24.【答案】铁圈 液化 变大 水的质量较多 不变 吸收 不变
【解析】解: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
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所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水在未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变大;
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偏大。
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图中所示水在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图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故答案为:铁圈;液化;;不变;水的质量较多;如上图;;不变; 吸热;不变;。
因为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从下向上固定实验器材的位置;
烧杯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要会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时,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根据图象,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长的原因;
首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本题考查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会看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还要明确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5.【答案】解:由得,声音传播所需时间:
所以运动员跑了才开始计时,
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时间:

答:运动员的实际成绩为。
【解析】本题是声速的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根据可求出时间;
所测时间肯定少了,所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是:测得的百米跑成绩加声音传播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是本题的关键。
26.【答案】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该处海水的深度:

答:海洋的深度是。
【解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