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轻轻打开课本,美丽的自然之景向我们走来。《春》里,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的花香,那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的鸟儿,无不展现出春之魅力;《济南的冬天》里,那似乎给蓝天(嚷 镶)上了银边的山尖,那终年(贮 伫)蓄绿色的水藻,无不彰显着济南冬天之温晴;《雨的四季》里,有柔和又滋润的春雨,热烈而粗犷的夏雨,使人怀想而动情的秋雨,还有那清冷柔和、咄咄逼人的冬雨……
通过学习经典课文,我们充分领悟了自然风光之美。读万卷书,仍需行万里路。少年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正等着我们呢!
1.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kē kuànɡ B.kē guǎng C.guǒ guǎng D.guǒ kuàng
2.括号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镶 贮 B.嚷 贮 C.嚷 伫 D.镶 伫
3.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酝酿 B.繁花嫩叶 C.呼朋引伴 D.咄咄逼人
二、选择题
4.小文积累的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观看巴黎奥运会的直播,使我们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
B.我市开展的“与经典同行”诵读活动,累计吸引约10万多人参加诵读。
C.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是敬辞;“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C.“迁”在古汉语中既有“晋升或调动官职”的意思,又有“贬谪,放逐”的意思。“左迁”应该是降级贬谪的意思。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骤:急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点
C.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D.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离开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B.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C.与儿女讲论文义 君与家君期日中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二则
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进行比较,赞赏了谢道韫的文采。
B.乙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形象特点。
C.两组选文均展现儿童的优秀品质。甲文中兄子反应迅速,兄女比喻精妙;乙文中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友人“对子骂父”的行为,突出了元方懂礼识义、聪慧机智的性格特征。
D.两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便可看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乙文最后一句仅“引”字就写出友人的惭愧示好。
四、翻译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五、名句名篇默写
10.古诗名句默写。
(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直接表达出天涯游子的漂泊之苦。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的理趣的诗句是: , 。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这首诗的体裁是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和 两个意象,描绘出了南国的暮春景象,营造了 的氛围。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3.请你理清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 。
14.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是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15.结合文末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6.课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人物:
喜欢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湛秋
①南国的雪,我们分离得太久了。
②那微带甜味的湿润,那使人快活的冷气,那彩色梦幻的飞旋,伴着我少年的轻狂,再也无法追寻。
③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的小屋,铁一样寒冷的硬被子,都无法阻挡对雪的渴望,只要睁眼看见屋外白花花的光亮,那就像涌进来一股暖流,勾起难以抑制的温暖的心情。
④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
⑤它纷纷扬扬,比春天一树树的梨花还要美。这时,北风变得柔和了,吹着它,上下翻飞,轻轻地降落,使人能看清那六角的菱形,看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⑥不知它是想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
⑦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
⑧忽然,我像一下子变成熟了,往往放弃堆雪人、打雪仗的乐趣,却愿意宁静地默默地走去,翻过废弃的铁路线,来到郊外,默视着广袤的天空和田野。所有的污秽和荒凉全遮掩了,只有雪,白花花的、纯净的雪。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偶尔由于风的吹动,越冬的树和草斑斑点点闪着一点新绿。
⑨这时,眼睛和心变得多么亮,多么舒展。美丽的维纳斯仿佛就在你的身边,对着你微笑。所有的幻想都会脱颖而出,飞向雪的地平线,开出白色的花朵。
⑩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我们分离得太久了,也许我还能追寻那没有污染的洁白,幼稚却纯真的梦幻,和那寒冷中的温暖?
(有删改)
17.本文主要表现了南国的雪的什么特点?
18.品析散文要注重朗读。请仿照示例,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
句子 朗读设计
这时,眼睛和心变得多么亮,多么舒展。 示例:朗读时,可以在“心”后稍加停顿,把重音落在“多么”“亮”“舒展”等词上,强调目之所及都是雪白,视野变得透亮开阔,内心变得宁静,突出作者对南国的雪的独特感受。
也许我还能追寻那没有污染的洁白,幼稚却纯真的梦幻,和那寒冷中的温暖?(第⑩段) 朗读时,可以在“追寻”后稍加停顿,把重音落在 等词上,强调 ,突出 。
19.阅读散文要注重鉴赏。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⑧段画横线句子的妙处。
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
20.“这时,眼睛和心变得多么亮,多么舒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1.文中“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单独成段,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八、名著阅读
22.花灯组邀请你参加以《朝花夕拾》为主题的猜灯谜活动。
(1)根据第一盏花灯的谜面,将人物写在谜底处。
(2)仿照第一盏花灯的示例,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位人物编制一则新灯谜,将谜面和谜底写到第二盏花灯上。
A.寿镜吾  B.衍太太  C.藤野先生
九、作文
23.作文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面对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爱而感到幸福;面对失败挫折而感到无助;或是一个人独处而感到孤独……只要你细细品尝生活,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各种味道。老师期待你讲述故事,倾吐你的心声,展现你的才华。
请以“感受 (幸福、孤独、成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有明确的中心,写清记叙六要素,条理清楚,句子通顺,结构完整;③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十、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明日①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②何故③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明日:第二天。②尔:你。③何故:为什么。
24.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查阅词典法:①眼泪;②鼻涕 (1) (填序号)
不闻人从日边来 查阅词典法:①听见,听到;②闻名,著称;③见识,见闻;④嗅,嗅到 (2) (填序号)
元帝失色 成语推断法:面不改色 (3)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语境推断法 (4)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重问之 B.友人惭,下车引之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27.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深层含义?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西晋灭亡,晋王室过江,司马睿(晋元帝)于公元317年在江东建康(今南京)建都,史称东晋。
十一、现代文阅读
某小组在阅读日活动中开展了关于AI阅读的专题讨论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相关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微信读书上线的“AI问书”功能,可以让用户在遇到不懂的名词和问题时,通过搜索或者长按书籍正文,即可借助AI技术从书籍中获得解释和回答。这就像把浩瀚的电子书库变成了可检索信息的知识库,让AI从中提炼知识点并生成高质量的回答,从而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
②微信读书开发的另一项新功能,是利用AI列出书籍大纲。该功能可通过AI技术对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形成结构化大纲,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全书主旨和框架,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结束后,用户可借助AI大纲,回顾特定章节和知识点,无须再次逐页翻找原文。
③“AI+数字阅读”还能够将电子书转换成音频、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与早期的文字转语音功能相比,如今由AI实现的语音读书功能更为强大,在重读、速度、音色和音量等方面更接近真人的声音,甚至可以富有情感地朗读,准确模拟人说话时的停顿与笑声等。目前,微信读书的AI听书功能集成了语音合成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将文字转换为自然流畅的语音。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①AI阅读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智能化阅读方式。它不再局限于逐字逐句阅读文本的传统方法,而是通过智能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模型等多种AI手段,对书籍、文章、文档等各类文本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理解与处理。
②现代人最明显的特征在于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处理家庭事务上,留给阅读的时间很少,且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这种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阅读习惯很难保持下去。而利用AI进行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快速、更高效地获取书籍中的核心信息和知识点,从而提升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摘编自《AI时代,用AI拆书打造高效阅读新体验》)
材料三:
①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威灵汉所说:“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认知和语言交互的复杂生理、心理过程,需要高度的身心投入,包含了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过程。”AI固然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将文本进行抽象、总结,从几十万字浓缩为几十字,但AI并不能完全替代阅读,它没有感官,无法感知阅读过程本身带来的审美体验和乐趣,如科普作品带我们领略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文学作品让我们共情人物的悲欢离合等。AI也无法像我们自己阅读一样,帮助我们体验人生起伏,参悟生活真谛。
②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主要目的或许已不再是获取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AI技术为我们提供个性化推荐、内容摘要等便利,进行深度阅读,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考深度,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利用AI技术提高阅读效率的基础上,尝试跨学科阅读,阅读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书籍,培养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构建从“跨·阅”到“超·阅”的全过程阅读生态,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并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融合与融通,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超学科素养和跨学科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新质生产力人才,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③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摘编自“东华大学图书馆”公众号,有删改)
2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AI已有强大的语音读书功能,目前在不少方面已经接近真人的声音,可以实现有情感的朗读,一些AI产品还能够将文字转换为自然流畅的语音。
B.利用AI进行阅读,能快速、高效地获取书中的核心信息和知识点,可以有效应对现代人因生活节奏快,工作、家庭事务多,导致阅读时间少且碎片化的问题。
C.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利用AI进行深度阅读,也可以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通,获取知识或许不再是阅读的主要目的。
D.利用AI技术能培养人们的超学科素养和跨学科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人们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
29.小组成员想为下图配上解说词,请你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利用AI进行阅读,可以……”为开头,完成解说词的拟写。
30.有同学认为既然有了AI阅读,那么像《西游记》这样篇幅长、内容多、体系复杂的大部头小说,就不必进行整本书阅读了。结合以上材料和你阅读这部名著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4 5
答案 C D
1.B 2.A 3.D
4.C
5.D
6.B 7.C 8.B
9.(1)不如(把飞雪)比作柳絮乘风飞舞。(2)友人很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10.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正是江南好风景 思君不见下渝州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11. 绝句 子规 悲惋(凄凉哀伤) 12.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无情之月化为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13. 祖孙俩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 一家人最后选择走小路 14.这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美好、幸福情景。 15.①“我”和妻子象征着中年人,背上的母亲和儿子象征着对父辈和儿辈的责任;②人到中年,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承担着对家庭的使命;③责任重大,做事一定要万分慎重;④家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心愿。 16.示例:我最喜欢的人物:母亲。理由:(1)慈爱包容:母亲虽年迈,却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温柔。当孙子提出“走小路有意思”时,她没有固执己见,而是为了孙子的快乐,放弃自己习惯的平顺大路。这种“隔代亲”的慈爱,让家庭氛围充满了烟火气的温暖。(2)信任依赖:母亲对“我”的信任贯穿始终,本不愿散步,却听从“我”的劝告,遇到走不过去的地方叮嘱“我”背她,如此依赖,让母子关系更加深厚。(3)坚韧乐观。母亲经历了“熬过严冬”的生命考验,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她愿意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分歧中主动妥协,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珍惜与乐观。
17.松软美丽 18. “洁白”“梦幻”“温暖” 作者对雪的未受污染的特质、纯真梦幻和温暖的追寻 作者对雪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1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色(雪)“拥抱”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覆盖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的情景,突出了雪的纯净和它对大自然的美化作用。 20.所有的污秽和荒凉全遮掩了,只有雪,白花花的,纯净的雪。 21.单独成段,强调了作者对南国的雪的赞美之情,起到了反复强调、深化主题的作用,同时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加明快,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22.(1)阿长/长妈妈
(2)示例一谜面:学识广又深,态度严且正,书屋讲知识,严爱两分明。谜底:寿镜吾
示例二谜面:人前春风笑,背后心思绕,表里不如一,诱人入歧道。谜底:衍太太
示例三谜面:他乡遇恩师,眼镜八字须,讲义细细改,平等无偏私。谜底:藤野先生
23.示例:
感受幸福
“哗啦啦”,风吹过,一片菖蒲欢舞,骨韧而身柔,风伴着香气,吹开一片水雾迷蒙的记忆。“那不是芦苇,是菖蒲。”你笑着看我,慈爱温和。儿时的我因为母亲繁忙的工作,长期与你生活在乡村里。在你温暖的臂弯里,在轻声的呢喃中,我感受到了幸福。
在初见暑气的夏夜,临水的院子里,人声、虫鸣混合着菖蒲的香气,在你的蒲扇下悠悠拂来,煞是清新。夏日晚上蚊虫多,你总是麻利地从抽屉里拿出枯黄的菖蒲,划一根火柴,点燃驱蚊。你总是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夏夜的晚上,伴着氤氲在空气中菖蒲的气息,安然入梦。梦中总是会出现那个熟悉的场景,端午的日子,你抱着我与我一同将菖蒲插在门上。我握一端,你握一端,每插进一根,你就开心地笑。一次,梦中的我一直沐浴在蒲扇的清风下,在无数个儿时的夏夜,清凉着我的梦境。
迷蒙里,隐隐约约中,你的一颦一笑,句句叮咛,都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知道那是幸福的回忆。
年复一年,风吹菖蒲,可临水的院子里少了一个我。每每在诗词里读到水、田园、每每笔尖流出夏夜,那一滴滴文字滴进血脉,都会带我重新回到那溢满菖蒲香气的家乡。
月光灿灿,星光淡淡,我回家探望你,仍在那个临水的小院中,我们躺在院中的竹席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你还是像以前一样,摇着蒲葵扇,听我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几只调皮的蚊子嗡嗡地飞过,你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起身,然后吃力地一手按着膝盖,一手扶着竹席边的椅子,颤颤巍巍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然后眯缝着眼睛,在抽屉中摸索着,几片枯黄的菖蒲出现在掌中,划一根火柴,熟悉的气息就飘渺而来。你又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
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还是熟悉的味道,我感受到温暖与幸福的气息。
24. ① ① 面部表情 不同,不一样 25.D 26.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27.指对故土的怀恋,对前朝的眷恋。
28.D 29.示例:利用AI进行阅读,可以在遇到不懂的名词和问题时,借助AI技术从书籍中快速获得解释和回答,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辅助我们理解书籍内容;可以借助AI列出的书籍大纲,在短时间内掌握全书主旨和框架,阅读结束后方便回顾特定章节和知识点,帮助我们总结要点;还可以将电子书转换成音频、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实现个性化阅读,以获得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更快速、高效地提取书中的核心信息和知识点,提升学习效果。 30.这种看法不正确。虽然AI阅读能提高效率,快速获取核心信息,但《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名著,整本书阅读能让我们亲身感受其文学魅力,共情人物命运,体会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参悟生活真谛。AI阅读无法替代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所以像《西游记》这样的名著仍需进行整本书阅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