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共55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写透一件事
写自己真知道的事
①一个学生不写学生的生活,而在报纸上找些婚姻法宣传资料去写,一定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写东西非有生活不可。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这样,写作范围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写得深刻,范围小点没有什么关系。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确能够写出许多不同的人物,好多不同的事情,可是咱们现在的目的是先写好一件事,还不能希望马上成为伟大的作家。不怕写的少,就怕写不好。写出十几句话的一首好歌,风行全国,到处起大的鼓舞作用,功劳也不小呵。
抱定一个题目写
②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有这个困难:很高兴地看中了一件事,打算用它写成一篇小说或戏剧。可是一动笔,才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最常遇见的一个是我们只看见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见它的根儿,所以写了几句就搁下笔,怪扫兴的。我们不应当这么容易动摇,而应当深入地去挖那件事的根儿,养成我们对事事物物要创根问底的习惯。我们的任务就是遇见事必去创根问底。假如我们老满足于事情的表面,看见一件热闹的事,不求甚解,动笔就写,写不出就扫兴,一来二去我们就丢了信心,不想再拿笔了。反之,我们若是抱定根问底的态度,我们就会慢慢地体会出来,不管事情多么热闹或多么简单,不过都是表面的现象。赶到咱们挖到事的根儿上,热闹的事也许原来很简单,简单的事儿也许并不那么简单。事情的根儿就是问题所在。
③找到问题,咱们心里可就透亮多了。呵,原来这件热闹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问题很简单哪:原来那件简单的事倒并不应当轻视,问题不小呵。这样,咱们就不再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住,也就容易判断出哪个值得写和哪个值不得写,不再冒冒失失地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笔就写,也就减少了因写不出而扫兴灰心的毛病。
④还有,看到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么一来呀,咱们的文章可就有头有尾,是个整的了。我们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写出相当好的作品来。不抱住一个问题挖到底,而随便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必至一无所成。
怎样才能不至于千篇一律
⑤一个问题怎么来的和怎么解决的,必与别的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同。同一样的问题又因为人物的性格不同,时间不同,而有特点。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⑥工人同志们一写到解放后的生活提高,往往就描写家里吃饺子。不错,吃饺子的确是好观察:可是,千篇一律都说包饺子就不新鲜了。难道不许吃炸酱面么?再说,真要是看出问题,不提包饺子也不要紧。要写选一件事必须钻到事情里边去,可千万别不管是写什么问题老先预备下一个套子——老拿包饺子开始!钻到问题里面去就必定有话可说,用不着套套子。
⑦也许有的同志要问:我们能那么细心,钻到问题里面去吗?我说:能!一定!您多半是有点害怕,以为没有现成的套子,就怕写出的东西不像样子。您不必胆小,那些套子不是给您预备的,只要您肯用心,肯下工夫,您会创作!
1. 关于“写自己真知道的事”的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学生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再多技巧,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B. 没有生活积淀,不管技巧多高,也不能写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C. 只要写得深刻,描写生活范围小一点的事情也一样是可以的。
D. 只要写得好,写的东西内容虽然少也一样可以有积极的影响。
2. 关于“抱定一个题目写”部分的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初学将一件事写成小说或者戏剧,才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是因为没有看见事情的根本。
B. 初学写作遇到事情就去刨根问底,会发现热闹或者简单的事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
C. 不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住,才能找到问题所在,也就容易判断出哪个值得写和值不得写。
D. 咱们写文章依照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能写得出相当好的作品来。
3. 写作者创作“怎样才能不至于千篇一律”?请结合第⑤一⑦段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眼底乾坤皆胜景
①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阳台上的绿萝叶尖,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却只顾盯着手机屏幕;巷尾的老槐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树影斑驳间藏着跳跃的光斑,低头刷短视频的少年却从未抬眼望过枝头的蝉蜕。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太多人如握着明珠却只盯着尘埃的愚人,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错过了无数动人的瞬间。
②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教导人们用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角观察山水,可现代人置身名山大川时,往往忙着摆拍发圈,却不知放下手机静赏云雾变幻的妙趣。短视频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了五秒一换的视觉刺激,失去了欣赏一幅油画、聆听一首古典音乐的耐心;碎片化阅读让我们满足于鸡汤金句,再难沉浸于《红楼梦》里大观园的草木春秋。这就像有人扔掉精美的茶具,只用一次性纸杯喝速溶咖啡,还声称“效率至上”,却不知在这种粗糙的生活方式里,我们正在失去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感知。当第欧根尼珍视的那束阳光被电子屏幕的冷光取代,当我们对窗前的云霞、街角的野花视若无睹,我们的心灵正逐渐沦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再难滋生诗意的绿洲。
③美需要一颗愿意驻足的心,更需要我们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王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捕捉到边塞的苍凉之美,李清照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品出雨后的生命韵律,这种对美的敏锐感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未眠,发现“花在夜间是不眠的,它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绽放”,这份对细微之美的极致敏感,正是源于内心的宁静。当我们放慢脚步,用郭熙的“三远法”审视日常,便能发现平凡中的美好:高远视角让我们看见天空的辽阔,深远视角让我们留意生活的细节,平远视角让我们感受时光的流淌。厨房飘起的热气里藏着生活的温度,老照片里泛黄的笑容承载着时光的深情,这些被忽视的美好,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④生活是一本等待被精读的典籍,字里行间藏着启示心灵的密码,而发现美的过程正是破译密码、赋予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当我们如第欧根尼般在阳光下舒展身心,像川端康成般为海棠盛放屏息凝神,便是在喧嚣中辟出精神栖息地——让功利计较在温柔目光中溶解,浮躁尘埃于专注凝视下沉淀,每一次对美的捕捉都成为心灵的深呼吸,使我们在钢筋丛林里听见灵魂舒展的声音。菜市场蒸腾的烟火气是生活的诗行,修鞋匠落锤的纹路刻着专注的勋章,石缝小草的新绿是生命的情书,这些被认领的美好不仅为日子镀上温柔光晕,更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平凡中看见力量,于细微处发现生机,便不再被琐碎消磨热情,而能从日出日落中汲取前行勇气。古人在“晨兴理荒秽”的劳作中触摸自然之美,于“把酒话桑麻”的交谈里感知人情之温,这份对美的追寻传统如纽带连接千年文明,当我们重拾这份敏感,便是在快与慢间找到精神锚点——让脚步不再追赶效率指针,让心灵在自然光影与人间烟火中滋养,最终在平凡日子里编织生命诗篇。眼中常映生活之美,生命便成永不褪色的盛宴,每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热爱,因那是生活赠予的礼物,是灵魂在尘世诗意栖居的理由。
4. 第①段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象?请简要概括。
5. 读第②段,概括现代“粗糙”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危害。
6. 读第③段,说说怎样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7. 我们为什么要发现美?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我心中纳闷,这个老爷爷怎么闯到我们童子军的营房里来了?他告诉我,他姓李,六十四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
“我要求参军时,他们对我说,‘你年岁大了。红军生活很艰苦。’我怎么说?我说,‘不错,我这身子已六十四岁,可是我走路像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我会开枪。别人能干的我都能干。你们要的是人,我也能当兵。’因此他们说你就来吧,我同红军一起行军过了山西,同红军一起渡了黄河,现在就到了甘肃。”他对我说。
我微笑着问他,喜欢这里吗?
“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我当然喜欢。”那老头儿在胸前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掏出来一个脏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你瞧,”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他很得意地指着他写得歪歪斜斜的字,好像是带着污泥的鸡爪子在干净的地席上留下的脚印,他还期期艾艾地念着刚写上去的几句话。接着,好像戏剧的高潮一样,他拿出一支铅笔头,龙飞凤舞地给我写了他的名字。
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
9. 从选文内容看,老红军战士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四、(3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黄鹤楼》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含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B. “不复返”“空悠悠”,描绘出黄鹤一去不返,白云飘浮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历历”“萋萋”叠词的运用,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描绘出汉阳树木清晰、鹦鹉洲芳草繁茂的画面。
D. 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上的烟波,直接抒发了诗人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情。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①,他日曷②能克③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④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⑤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⑥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⑦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世务:世上的事务。②曷:怎么。③克:承担,胜任。④恃:依靠,此指具有。⑤他:指别的方面的知识。⑥妄言:乱说,造谣。⑦愀然:沮丧的样子。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通世务 通:懂得 B. 敏而且恃多能 敏:聪明
C. 父遂呼其子问之 呼:叫 D. 若知之 若:好像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A.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B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C.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D.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1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子指出富人之子不通世务,恐难持家引发其父不满。
B. 富人之子认为米从布囊取来,暴露其脱离实际的愚昧。
C. 父亲听闻儿子荒谬回答后,当即严厉批评其愚蠢无知。
D. 艾子最后感慨儿子愚钝源于父亲不教,暗讽家教缺失。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六、(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个人的生活,该怎么才算有趣?
②【A】于有些人而言,趣从动中来。日子要过得有趣,就得够热闹。人多了就热闹了气氛也就活络了。身在其中,便会觉得快活。这日子,自然也就有趣了。
③【B】用各种人、各种声音、各种感受将心填满。塞得满满当当,自然比空空荡荡的心来得不那么乏味。于是,这也成了一种趣。【C】沉溺于这种闹趣的人,终日辗转于各类局各种群之间,忙着寻趣。最后,得“趣”了吗?当各种喧嚣离去之后,整个人身心疲惫,这便是“趣”吗?【D】生活中的趣,本该是让人养心怡情的,将忙与趣画上等号,结果往往不那么尽如人意。
④另一种趣,是静趣。所谓趣,其实是一种感受。既然是感受,便多少带着点被动的意味。他物之中(1),先得存趣(2),这种趣,投映在自己心上(3),领略过后,也就感受到趣味之美(4)。要让外间的事物走进自己的心间,前提是空。若心间充斥各类事物,被填得满满当当,那外界的事物再美再有趣,也无心领略,自然走不进心间。先得把心腾空,心一空,人就不忙,也就静了下来。
⑤真正静下来,对多数人,反倒容易出趣味。一心不能二用,既然行走于忙忙碌碌喧喧闹闹之中,自然对其他风景视而不见。心被繁杂琐事占据,空不出来,容纳不下其他事物,这么一来,哪怕身处有趣之处,心也感受不到趣味。静下来的时候,心间一空,人反而 起来。 无趣的事物, 空间,容纳其他。如此一来,万物自观而各有其趣。种种趣味,如灵光乍现,在脑中翻滚而过。
⑥哪怕看似普通平凡之物,也能尽显其趣。趣从静中来。要得趣,先静心,日子自然处处可见趣味。
15. 加点的词语,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沉溺(nì) B. 辗转(niǎn) C. 喧嚣(xiāo) D. 疲惫(bèi)
16. 依次填入第⑤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专注 丢开 腾出 B. 充实 腾出 丢开
C. 专注 腾出 丢开 D. 充实 丢开 腾出
17. 第④段画横线句标注的四处标点,不规范的一处是 ( )
A. (1) B. (2) C. (3) D. (4)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人多了,就热闹了,气氛也就活络了。 B. 既然是感受,便多少带着点被动的意味。
C. 真正静下来,对于多数人,反倒容易出趣味。 D. 种种趣味,如灵光乍现,脑中翻滚而过。
19. 将“这样的趣,是闹趣”这句话插入原文中,恰当的一处是 ( )
A. 【A】 B. 【B】 C. 【C】 D. 【D】
七、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看!我的红薯好大!”“我的还是连体红薯呢!”十月的校园农场热闹非凡。
今年,武汉市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校园农场”活动。孩子们通过请教专家老师,上网查阅资料,组建种植兴趣小组来学习种植知识。他们自己选择农作物,规划种植区域,体验各种劳作项目。在探索中,他们不仅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还提升了观察力与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往往能让人收获成长。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示例1:细心研究要反映的问题,弄清问题(事情)的来历和解决办法。不使用现成的套子或模式。
示例2: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主题时能不受内容和作品形式的限制。
【答案】4. 现代人因沉迷手机、短视频等,对身边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视而不见,失去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5. ①习惯快节奏刺激,失去欣赏艺术的耐心;②满足于碎片化信息,难以沉浸深度体验;③心灵变得荒芜,失去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感知。(答出2点即可)
6. ①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如王维、李清照般捕捉细节;②保持内心宁静,如川端康成凝视海棠;③用“三远法”审视日常,发现平凡中的美好。
7. ①发现美能赋予生命深层意义,辟出精神栖息地;②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平凡中汲取力量;③连接千年文明传统,在快与慢中找到精神锚点。
【答案】8. 老红军战士讲述他参军的经过和喜欢军队生活的原因。
9. 示例:
革命热情高涨。老红军战士虽年事已高,但不顾劝说,仍认为自己能吃苦,能当兵。
热爱革命队伍。老红军战士认为革命队伍为被压迫者打仗,而且红军还教他认字。
10.【答案】D
【答案】11. D 12. A 13. C
14. 富人的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这(或米)从哪里来呢?(米)每次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答案】15. B 16. A 17. B 18. C 19. B
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