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泰山中学2025级高一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一座四人合葬大墓,4人均随葬玉钺,但玉钺数量、材质、大小有明显差异;其他大中型墓葬也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与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该时期( )A.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孕育着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因素C.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D.已经初步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2.在河北省阳原县官厅村小长梁遗址出土的4000余件石制品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其原料以各色燧石为主,主要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加工工艺较为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够规整,器型以砍砸器为主。据此推断,该遗址先民可能( )A.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以采集渔猎为生产方式C.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 D.处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3. 1995年河北省考古人员在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姜家梁遗址墓葬中发掘的玉猪龙,其通体为乳白色,呈“ C.”形,玉质和造型与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高度相似。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 B.原始宗教信仰体系形成C.基本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D.区域文化间有一定联系4.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从采集的样本中浮选出了1663粒炭化植物种子,从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研究者推断这些粟粒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作物。东胡林遗址的这一发现( )A.实证该地已经形成定居的生活方式 B.说明粟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作物C.表明农耕生产是获取食物主要方式 D.对研究我国农业起源有重要的意义5.汉代学者在论述某历史现象时写道:“(战国时)儒者断于义,墨者俭而难遵,法家严而少恩,道家使人精神专一……皆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这一现象是( )A.礼崩乐坏 B.诸侯纷争 C.变法运动 D.百家争鸣6.诸侯在宫室内悬挂乐器称为“曲县”,“繁缨”是诸侯的马饰。春秋时,卫国大夫仲叔于奚因救卫卿孙桓子有功,“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这表明A.礼乐崩坏局面出现 B.等级僭越现象普遍C.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D.诸侯争相招揽人才7.下图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造成从甲处到乙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顺其自然的治国之道 B.儒家学者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儒学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科举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8.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确立了“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的用人原则,执政者制定评定标准,依据功劳和能力行使赏罚之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血缘关系彻底崩溃 B.墨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C.贵族政治逐步走向瓦解 D.地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9.秦朝,尚书与尚衣、尚食、尚浴等同属皇帝身边的小臣,负责收发文书和保管图籍。光武帝刘秀则有尚书6人,下面有侍郎36人起草文书,又有令史18人抄誊文书,尚书台成为复杂机构,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局面。这一变化( )A.加强了皇权专制 B.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开创了中朝外朝制度10.战国时期发展本国文字成为诸侯异政、思想纷纭的主要表现。秦朝规范了语言和书写方式,建立了一个国家认可的文化体系,把所有从事帝国事务及渴望为帝国服务的人都联结起来。这有利于( )A.结束列国纷争分裂局面 B.推动中华共同体的形成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结束学术与政治的分离11.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出土了猪骨、酒的残留物、人工栽培稻的碳化颗粒。与其生活时代相同、距离相近的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掘出目前已知的东亚最早水井和完整汲水器。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多元一体格局初步显现 B.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C.新石器时代生活较稳定 D.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形成12.中国史前时期的彩陶纹饰以抽象几何纹为主,线条灵动柔和,体现平等自然的原始审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则以具象化的饕餮纹、夔龙纹为核心,纹饰狞厉威严,配合礼器的形制与体量,形成强烈的震慑力。这一艺术风格的转变反映出( )A.手工业技术进步改变审美观念 B.早期国家权力建构对意识形态的影响C.原始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型 D.艺术创作从实用主义转向了象征主义13.据史料记载,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军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这表明( )A.周天子与诸侯地位平等 B.分封制遭到破坏C.西周统治秩序受到挑战 D.宗法制趋于崩溃14.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多位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A.华夷同源共祖 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 D.贵族矛盾缓和15.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1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一观点与下列哪一主张最契合( )A.孔子编订《春秋》,主张“克己复礼”B.商鞅在秦国推行“废井田、开阡陌”C.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D.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17.《东坡志林(卷五)·游士失职之祸》:“春秋之季,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魏无忌、齐田文、楚黄歇、秦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七万家于薛,齐之稷下,谈者亦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养客无数。”与材料所述现象相关性不符合的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王室衰微 D.分裂混战18.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集权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9.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20.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1.《史记》“八书”之《平准书》讲商品交换,开食货志先河;《史记》中记有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B.朝廷重视农业发展C.儒家义利观根本改变 D.豪强势力横霸乡里22.历史学家卜宪群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23.先秦时期,史籍中记载地区时,多以原诸侯国之名指代,如长江沿岸地区多被称作“楚”“越”。而在王莽执政期间, “楚”“越”之地的百姓则改称为“荆、扬二州之民”。这反映出( )A.等级分封制逐渐瓦解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豪强地主势力的兴起 D.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24.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受中央官员“御史中丞”直接管辖,主要监察郡守、强宗豪右和诸侯王。这表明汉武帝( )A.旨在整顿官僚队伍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汉朝疆域范围 D.意图提升行政效率2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的记载,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B.门阀士族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第Ⅱ 卷(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材料三上初即位,富于春秋,(田)蚡以肺腑为相……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平准书》(文帝时)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时)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一统。——《汉书·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在秦朝的具体表现。(7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作出的应对措施。(10分)27.(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楚文化探究材料一A.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公里。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自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已提取各类文物共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下列为部分出土文物及简介。 墓中出土的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口径超过88厘米,通高111.5厘米,鼎耳间距111.7厘米。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 墓中出土的铜篮(读fü,盛放稻粟的食器)及铜篮口沿上的铭文:楚王舍(读yan)前作铸金篮以供岁尝。墓中一些出土文物至少有10件青铜器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舍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B.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完(或元),楚国君主。战国后期随着秦国对江汉地区的咄咄进逼,楚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一带)。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楚人一再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但楚人多师法中原制度文明尤其是华夏礼制。在青铜礼器制度上,楚人始终保守周制。楚国官制从草创之时即力图自成体系,但许多官职如师、傅、司马、左史、司徒等诸官,均源于中原周制。《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时的太子师傅为了教好太子,请教贤大夫申叔时。申叔时对他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春秋》《诗》《礼》《乐》等典籍均产生于河洛地区。楚辞虽“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但许多楚辞作品仍然是采用了《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写成。“抚有蛮夷”“以属华夏”已成为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摘编自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1)有专家认为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有可能是楚考烈王,依据材料一列举支持此观点的相关证据。(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点,说明其影响。(1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