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 六 单 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单元复习目标
主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1.救亡图存·旧邦新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军阀政治·吐故纳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复习目标:
1.了解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从辛亥革命后政治、思想、经济、社会风俗的新变化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从纲领、群众基础、政党组织等方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方面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的时空下探讨其意义。
三、单元结构梳理
革命纲领
新变化
局限性
政治体制
社会经济
教育文化
风俗观念
北洋外交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群众基础
革命政党
根本矛盾
历史任务
二、重要史实概述
二、重要史实概述
北洋军阀统治的发展 革命党人的斗争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身亡 1913年7月,“二次革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 1915年12月25日,护国战争
1916年6月,“府院之争”;1917年7月,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1917年8月,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发动护法运动;1918年5月失败
1919年7月:直皖战争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
1920年8月:粤桂战争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正式政府”大总统,
1922年4月:直奉战争 1922年8月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一:辛亥革命
(一)社会背景(客观上)
1.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 力量发展(根本原因)
(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主观上)
1.组织准备(组织基础)——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1)1894年成立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思想准备(思想基础)——宣传革命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创立革命思想理论
3.革命派的军事准备活动(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三)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三、知识梳理
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统治危机凸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下诏实行新政。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直接目的:平定内乱、消除外患。
(4)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奖励实业、改革教育。
(5)影响:回避了最核心的政治改革问题,对“君主立宪”只字未提。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清末“预备立宪”运动(1905-1911年)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立宪骗局暴露。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前提
保障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如何理解三民主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同盟会
“十六字”
纲领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
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三、知识梳理
3.经过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震撼了清王朝统治,使其土崩瓦解。
(2)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使用民国纪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是否定了君主专制);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②目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巩固共和政体。
③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进步意义,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
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责任内阁制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三、知识梳理
(4)革命失败
①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4.评价
(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3)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社会生活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6)局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或君主专制)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思想解放。
④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⑥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失败的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的破坏。
②袁世凯有强大的实力并耍两面派手段
主观原因:
①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②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
④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充分
成功说
失败说
知识梳理二:北洋军阀统治
1.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
(1)袁世凯独裁统治
(2)军阀割据混战
政治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外交 1914年8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中日民四条约”。
思想 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派系 首领 支持者 影响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①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②引起“府院之争”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三、知识梳理
1.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
(2)军阀割据混战
①“二次革命”: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失败。
②护国战争:1915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袁世凯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③护法运动:为反对段祺瑞破坏约法的行为,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失败。
(3)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知识梳理
2.民国初年经济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条件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
①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②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3.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措施: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三、知识梳理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概况
①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②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
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意义广泛和深刻。
③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知识梳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进步性
①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⑤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
三、知识梳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 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 评价:
(1)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很难实现的。
三、知识梳理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和特点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1)主要内容: 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特点: 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2.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1)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2)指导思想: 由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发展为三民主义。
(3)特点: 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1)主要内容: 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
(2)指导思想: 前期是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3)特点: 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已深入到“思想”的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袁世凯复辟帝制
人民发动护国战争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北洋时期的中国政局
经济:短暂的春天
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军阀政治
吐故纳新
思想:新文化运动
小结: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资产阶级“救国梦”走不通
孕育着新的希望
黑暗依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四、阶段特征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体制,但很快陷入军阀割据中,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军阀混战是这一时期的特征。资产阶级为维护共和做了一系列斗争。
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时空坐标
六、单元知识体系
单元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