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复习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复习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单元复习目标
1.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 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 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4.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单元结构梳理
二、重要史实概述
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
背景条件 政治上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经济上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国际上 帝国主义(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过程结果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学生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②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这也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
③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上海,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④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重要史实概述
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
特点 革命性 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群众性 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自发性 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自发参加,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爱国性 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彻底性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
性质 爱国革命运动 针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具有伟大的反帝爱国性质
社会革命运动 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
思想启蒙运动 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
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共诞生准备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力量、指导思想、群众基础方面促进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任务决定)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主要思想,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前途上看,工人阶级不仅要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二、重要史实概述
知识梳理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2.中心: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3.表现
南陈北李
(1)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2)1920 年 3 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3)1920 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从日本留学回国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早期的斗争实践(1921~1923年)
一大 条件 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概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①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给灾难深生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影响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新的力量源泉—工人群众
二大 条件 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
主要内容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早期的斗争实践(1921~1923年)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 背景 1922-1923年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仅依靠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
时间地点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
主要内容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意义 所确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四:国民革命(1924-1927年)
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背景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议。
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孙中山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共产国际的帮助
实现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高潮 北伐战争 条件 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军事基础: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整编国民革命军
政权基础: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过程 ①1926年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②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结果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四:国民革命(1924-1927年)
失败 标志 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局部失败。②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帝国主义干涉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陈独秀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共产国际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特点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群众基础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四个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革命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意义 反帝反封建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促进新民主主义进程 国民革命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有利于南方红色革命展开
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五: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权建设
(1)1927 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权。
3.北伐统一:
(1)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 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2)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因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3)东北易帜:1928 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五: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3.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1)原因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③政府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阻碍因素: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政治上 “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继续北伐,面对“济南惨案”绕道开进;
张学良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全国;
经济上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阻碍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工业的发展迅速(原因:①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促进;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发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④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币制改革”对于稳定和刺激。影响: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军事上 建立庞大军队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
外交上 英美等列强在华仍拥有大量政治、经济等特权;
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一些利权。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较为重要的外交事件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革命新道路 内涵 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理论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土地革命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力量对比 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主观条件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形成过程 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初步认识到武装革命重要性,但尚未认识到就地建立根据地
八七会议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认识到武装工农、建立军队的重要性,但尚未认识到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受挫,毛泽东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由城市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井岗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工农武装割据
系统总结 毛泽东从井岗山根据地的建设中进行总结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建立红色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和尝试
影响 重心转移 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革命力量 使革命根据地广泛的建立起来,红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革命道路 使中共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促进了民主革命进程和胜利;
思想理论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革命新局面 万里长征 原因 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 1934年10月,长征经过了11个省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经军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内容: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意义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经过长征锻炼和保存下来的革命骨干,成为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知识梳理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 从中国国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从中共二大到中共三大 从独立斗争到主张与国民党联合斗争
从中共三大到国民革命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从国民革命到南昌起义 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
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斗争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从长征到遵义会议 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四、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政治 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通过“宁汉合流”确立专制统治,另一方面通过继续北伐和“东北易帜”,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中国共产党则逐渐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不得不进行长征
经济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再加上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展开,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官僚资本则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膨胀,聚敛起巨额财富
文化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20年代末,“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时代趋势 一是国民党逐渐从革命转向专制独裁,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二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五、时空坐标
六、单元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