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运动的世界》基础知识点填空题一、机械运动与运动的相对性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____的运动形式;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实例:①____(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②____(如树叶从枝头飘落);③____(如地球绕太阳转动)。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需选择一个____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发生了改变,则物体是____的;若位置未改变,则物体是____的,这种判断方法体现了 “比较” 的物理思想。参照物的选择具有____(填 “任意性” 或 “唯一性”),但不能选择____作为参照物(否则无法判断自身运动状态);沪科版教材中默认以____为参照物描述地面物体的运动,如说 “自行车在前进”,默认参照物是____。同一物体选择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____(填 “相同” 或 “不同”),这就是运动的____性;例如:坐在行驶公交车里的乘客,以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路边的树木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是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是____的。沪科版教材中 “运动相对性” 的典型应用:①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____的,相对于太阳是____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②传送带上的货物,相对于传送带是____的,相对于地面是____的;③甲乙两车并排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若甲车司机看到乙车 “不动”,则甲、乙两车的____和____完全相同。诗句中的运动描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青山相对出” 是以____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 是以____为参照物;“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中,“青山两岸走” 是以____为参照物,体现了运动的相对性。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步骤:①明确____(被研究的物体);②选择合适的____;③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是否改变;④得出运动或静止的结论,结论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无关。沪科版实验活动:“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推动课本沿桌面滑动:①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____的;②以课本上的文字为参照物,课本是____的;③以旁边静止的同学为参照物,课本是____的,该实验可直观理解参照物对运动判断的影响。特殊场景的参照物选择:①研究地面上行人的运动,常选____为参照物;②研究宇宙中行星的运动,常选____为参照物;③研究电梯内乘客的运动,可选____或____为参照物(根据研究需求确定)。易错点辨析:①“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 是错误的,(填 “运动” 或 “静止”)的物体都能作为参照物;②“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 是错误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填 “相对” 或 “绝对”)的,取决于所选参照物;③“空气是绝对静止的” 是错误的,空气的流动(风)说明空气是____的。二、长度的测量长度是描述物体____或____的物理量,其国际单位是____(符号为 m);沪科版教材中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为:1km=____m,1m=____dm=____cm=____mm,1mm=____μm,1μm=____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____,沪科版实验室中常用____刻度尺(分度值为 1mm)进行精确测量;使用刻度尺前,需观察其____(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零刻度线磨损,可选择其他清晰刻度线作为 “临时零刻度线”。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沪科版实验要求):①放置:刻度尺要____放置,刻度线需____被测物体表面(避免倾斜或刻度线脱离物体,导致读数误差);②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____(或临时零刻度线)对齐;③读数: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____,需估读到____的下一位(如分度值为 1mm 的刻度尺,估读到 0.1mm);④记录:测量结果需包含____和____,如 “3.25cm” 中,“3.2cm” 是准确值,“0.05cm” 是估读值。沪科版教材中常见的长度估测值:①中学生的身高约为____m(或____cm);②课桌的高度约为____cm(或____m);③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____cm,宽度约为____cm;④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____mm,厚度约为____mm;⑤教室的长度约为____m,宽度约为____m;⑥一张 A4 纸的厚度约为 80____(填单位),需用 “累积法” 测量。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沪科版重点介绍):①累积法(测微小长度):测量细铜丝直径时,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____圈(如 50 圈),测出总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 d=;测量一张纸厚度时,测 n 张纸总厚度 h,则单张纸厚度 h =;②夹逼法(测不规则物体直径):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时,用两个直角三角板将物体 “夹在中间”,紧贴刻度尺,读出刻度尺示数,该方法利用 “转化法” 将不规则长度转化为规则长度;③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测量地图上河流长度时,用无弹性的细线与河流曲线重合,标记细线两端,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细线长度,即为河流的近似长度。沪科版实验误差分析: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若视线倾斜(俯视或仰视),会导致读数____(填 “偏大” 或 “偏小”,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②若细铜丝缠绕不紧密(有间隙),会导致总长度 L 偏大,计算出的直径 d____(填 “偏大” 或 “偏小”);③若刻度尺未紧贴被测物体,会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如测量课本宽度时,刻度尺远离课本,读数会____(填 “偏大” 或 “偏小”)。长度测量的实际应用:①建筑工人用____(如卷尺)测量墙体高度、房间跨度;②裁缝用____测量布料长度;③工程师用____(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测量精密零件的尺寸,确保零件精度符合要求。三、时间的测量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____的物理量,其国际单位是____(符号为 s);沪科版教材中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换算关系为:1h=____min,1min=____s,1h=____s;例如:一节物理课的时长为 45min,合____h,合____s;一场电影时长 120min,合____h,合____s。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用____(如日晷、沙漏),现代用____(如手表、电子钟),沪科版实验室中常用____(精度可达 0.01s)测量时间;停表的构造包括:中间小表盘(____盘,单位 min)、周围大表盘(____盘,单位 s)、复位键(归零)、开始 / 停止键(控制计时)。停表的正确使用步骤(沪科版实验操作):①使用前:按____键使停表归零,观察小表盘分度值(如 0.5min 或 0.25min)和大表盘分度值(如 0.1s 或 0.01s);②测量时:待被测事件开始,按____键计时;待事件结束,按____键停止计时;③读数:先读小表盘示数(注意是否超过半分钟,若小表盘指针在 “1” 和 “2” 之间且超过半格,大表盘读 30~60s,未超过半格读 0~30s),再读大表盘示数,总时间 = 小表盘示数 + 大表盘示数;例如:小表盘指针在 1min~1.5min 之间,大表盘指针在 25s 处,总时间为____s。沪科版教材中常见的时间估测值:①人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____s;②人正常步行 10m 的时间约为____s;③演奏一首国歌的时间约为____s;④中学生跑 100m 的时间约为____s(男生约 13~15s,女生约 15~17s)。时间测量的误差分析:①用停表测量时,若 “提前计时” 或 “滞后停止”,会导致测量值____(填 “偏大” 或 “偏小”,提前计时偏大,滞后停止偏大);②若停表未归零就开始测量,会导致测量值 = 实际时间 + 初始示数,结果____(填 “偏大” 或 “偏小”);③若停表指针卡壳,会导致测量值____(填 “不变” 或 “不准确”),需及时更换工具。时间测量的实际应用:①体育比赛中,用____测量运动员的比赛时间(如百米赛跑用电子停表);②火车站用____显示列车发车和到站时间;③科学实验中,用____(如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四、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沪科版实验探究):①相同____下,比较物体通过的____,路程越长,运动越____(如百米赛跑中,相同时间内跑在前面的运动员更快);②相同____下,比较物体所用的____,时间越短,运动越____(如跑相同路程,用时少的运动员更快)。物理学中,用____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物体在____时间内通过的____;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____的物理量,如 “汽车速度为 20m/s”,表示汽车每秒通过的路程为 20m。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符号为 m/s),读作 “米每秒”;沪科版教材中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____(符号为 km/h),二者换算关系为:1m/s=____km/h,1km/h=____m/s(保留两位小数);例如:人步行速度约为 1.2m/s,合____km/h;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约为 108km/h,合____m/s。速度的定义式为____(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根据定义式可推导:①求路程:s=;②求时间:t=;沪科版强调:使用公式时,s、v、t 的单位必须统一(如 v 用 m/s,t 用 s,s 用 m;或 v 用 km/h,t 用 h,s 用 km),否则需先换算单位。沪科版教材中常见的速度值(需记忆):①人步行的速度约为____m/s(或____km/h);②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____m/s(或____km/h);③汽车在城市道路的速度约为____km/h(或____m/s);④高铁的速度约为____km/h(或____m/s);⑤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____m/s(或____k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速度的分类(沪科版定义):①____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如汽车仪表盘显示的实时速度、运动员冲线瞬间的速度;②____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如 “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5m/s”,不能反映某一时刻的快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bar{v}表示平均速度,s_{ }表示总路程,t_{ }表示总时间);沪科版重点强调:平均速度不是 “速度的平均值”,而是 “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例如:某同学先以 3m/s 的速度跑 60m,再以 2m/s 的速度跑 60m,全程平均速度为____m/s。沪科版核心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①实验原理:;②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测路程)、____(测时间)、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阻挡小车,便于计时);③实验目的: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比较不同路段的运动快慢。实验步骤(沪科版详细操作):①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s_1(全程路程);②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停表测量小车从顶端滑到金属片的时间t_1,计算全程平均速度=____;③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点,测量顶端到中点的距离s_2(s_2=s_1/2),测量小车滑到中点的时间t_2,计算上半段平均速度2=____;④计算下半段路程s_3=s_1-s_2和下半段时间t_3=t_1-t_2,计算下半段平均速度=____;3,得出小车沿斜面做____(填 “匀速” 或 “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实验注意事项(沪科版强调):①斜面坡度应____(填 “较小” 或 “较大”),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准确测量时间(坡度太大,小车速度快,时间短,误差大);②小车每次从斜面____(填 “同一” 或 “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确保小车每次通过相同路段的初速度相同;③测量时间时,需在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按下停表,在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停表,避免 “超前” 或 “滞后” 计时;④若斜面底端不水平,会导致小车运动轨迹偏离直线,需调整斜面,确保小车做直线运动。五、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沪科版定义:①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____方向做____不变的运动,其特点是:运动方向____、速度大小____、路程与时间成____比(s=vt);②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____(填 “变化” 或 “不变”)的运动,其特点是:速度随时间变化,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沪科版列举):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商场中匀速上升的自动扶梯;③空中匀速直线飞行的无人机(忽略空气阻力);④冰面上匀速滑动的冰块(忽略摩擦力);注意:“匀速圆周运动”(如摩天轮转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运动____发生了改变。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沪科版重点分析):①横坐标表示____(t),纵坐标表示____(s);②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____(填 “直线” 或 “曲线”),直线的斜率表示____(斜率越大,速度越大);③若图像中两条直线相交,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该____时刻通过的____相同(即两物体相遇)。沪科版s-t图像解读:①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 1.5m/s,表示物体以____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5s 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m;②图像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____(填 “静止” 或 “运动”),速度为____m/s(如物体停在某位置,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沪科版总结):①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可能加快(加速直线运动)、减慢(减速直线运动)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②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需用____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无法用某一时刻的速度代表全程快慢;③生活中大多数直线运动都是____直线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汽车起步等。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沪科版分析):①图像为一条____(填 “直线” 或 “曲线”),曲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____速度(瞬时速度);②加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斜率逐渐____(填 “增大” 或 “减小”),表示速度逐渐增大(如小车沿斜面下滑);③减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斜率逐渐____(填 “增大” 或 “减小”),表示速度逐渐减小(如汽车刹车)。沪科版实例分析:①“小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小球的速度逐渐____(填 “增大” 或 “减小”),做____直线运动,其s-t图像为曲线,斜率逐渐增大;②“运动员冲过终点后慢慢停下”:运动员的速度逐渐____(填 “增大” 或 “减小”),做____直线运动,其s-t图像为曲线,斜率逐渐减小。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沪科版应用):①一辆汽车以 72km/h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h 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km;②一列火车以 25m/s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 1500m 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用时 80s,则火车的长度为____m。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计算(沪科版应用):①某同学跑 200m 用时 25s,其平均速度为____m/s,合____km/h;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前 1h 行驶 60km,后 2h 行驶 100km,全程平均速度为____km/h。易错点辨析(沪科版强调):①“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是错误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____(填 “定值” 或 “变量”),与路程、时间无关;②“平均速度为 6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都是 6m” 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仅反映____的平均快慢,不代表某一时刻的速度;③“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为直线” 是错误的,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为____,斜率随时间变化。参考答案一、机械运动与运动的相对性位置;普遍;汽车行驶;树叶飘落;地球公转物体;参照物;位置;运动;静止任意性;被研究物体本身;地面;地面不同;相对;公交车(或座位);地面;运动;静止静止;运动;静止;运动;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孤帆(或船);青山(或岸);竹排(或人)研究对象;参照物;位置运动;静止;运动地面;太阳;电梯壁;地面运动;相对;运动二、长度的测量长短;距离;米(m);10 ;10;100;1000;10 ;10 刻度尺;毫米(mm);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放正;紧贴;零刻度线;垂直;分度值;数值;单位1.6(1.5~1.7 均可);160(150~170 均可);80(75~85 均可);0.8(0.75~0.85 均可);26(25~27 均可);18(17~19 均可);25(24~26 均可);2(1.8~2.2 均可);9(8~10 均可);6(5~7 均可);μm(微米)50(或其他整数);L/n;h/n;偏大;偏大;偏大卷尺;软尺;精密测量仪器三、时间的测量过程长短;秒(s);60;60;3600;0.75(45/60);2700(45×60);2(120/60);7200(120×60)计时工具;钟表;停表(秒表);分钟;秒;复位;开始 / 停止;开始 / 停止;85(1×60+25)0.2~0.5;8~12;45~50;13~17偏大;偏大;不准确电子停表;电子钟;打点计时器四、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时间;路程;快;路程;时间;快速度;单位;路程;运动快慢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3.6;0.28(1/3.6≈0.28);4.32(1.2×3.6);30(108÷3.6)v=s/t;vt;s/v;1.1~1.5;4~5.4(1.1×3.6≈4、1.5×3.6≈5.4);4~6;14.4~21.6(4×3.6=14.4、6×3.6=21.6);40~60;11.1~16.7(40÷3.6≈11.1、60÷3.6≈16.7);250~300;69.4~83.3(250÷3.6≈69.4、300÷3.6≈83.3);3×10 ;3×10 (3×10 m/s=3×10 km/s)瞬时;平均;\bar{v}=s_{ }/t_{ };2.4v=s/t;刻度尺;停表(秒表)s_1/t_1;s_2/t_2;s_3/t_3;变速;较小;同一五、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直线;速度;不变;不变;正;变化;方向时间;路程;直线;速度;时间;路程;静止;0平均;变速;曲线;瞬时;增大;减小增大;加速;减小;减速;216(72×3);500(25×80-1500)8(200/25);28.8(8×3.6);53.3(160/3≈53.3)定值;全程;曲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