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时空定位,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宗教、哲学、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
2、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三国至魏晋隋唐文化转型的背景,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三国至魏晋隋唐文化多元的原因及转型的特点,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
导航
一、思想裂变,呈现多元特征
二、文艺繁荣,达到新的高峰
三、科技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四、中外交流,进入辉煌时期
时空定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思想裂变,呈现多元特征: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自主学习】请阅读教材分别归纳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
1、儒学的发展
(1)西汉武帝,儒学独尊。
(2)魏晋南北朝时“贵儒”
(3)隋唐,提出复兴儒学“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政策。
(4)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以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
(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在民间广泛传播,“尊道”
(3)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历史纵横)
(4)隋唐,“三教并行”,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盛行,渐趋本土化。
(3)隋唐时鼎盛。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三教并行政策,“贵儒”、“尊道”、“崇佛”,呈现多元特征,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但
又刺激儒学复兴。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西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材料1:正因为两汉经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整体秩序规范,缺乏关于个体人格方面的理论,……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变化,其苍白贫困的本质便立即暴露出来了。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2: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3: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魏晋至隋唐,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而佛教和道教正好可以满足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心灵需求。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小结:儒学、道教与佛教融合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1.过程
①儒学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②佛教的传入: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东汉初年,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③道家发展:东汉末期,道家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④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出现崇尚老庄的玄学。
⑤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同时也出现了反佛现象(范缜反佛)。
⑥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影响
①政治方面:为统治者提供多重治理国家和范本,一定时期内利于维系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②思想方面:强化儒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交融的局面。
③经济方面:强化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探究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
材料1: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 《魏书·释老志》
材料2: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情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材料3:南北朝的佛寺和僧尼人数表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
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赋税征收和财政收入
佛教观念与中国儒家伦理产生激烈冲突
广修寺院,耗费大量钱财
根本原因:威胁封建统治
1.反佛:范缜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朝范缜《神灭论》
2.灭佛:北魏、北周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三武灭佛”)
3.唐朝:韩愈 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通统治地位。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重整秩序
【拓展: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田园诗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骈文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民歌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唐朝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孟浩然《春晓》 王维《终南别业》
“诗仙”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圣” 杜甫 “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二、文艺繁荣,达到新的高峰
(一)文学--文以寄兴,诗以言志 (读下表,感悟文学的繁荣)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魏晋南北朝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人物画-“以形写神”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文明世界的艺术宝库。 乐舞深受民族交融及西域、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隋唐 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造出新风格。唐朝楷书尤为盛行,字体规范,实用性强。“颜筋柳骨”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画圣”--吴道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在艺术方面的成就。
(二)艺术--大放光彩
【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2)选官制的发展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是全国的社会安定。
(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民族政策,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三、科技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领域 时期 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
建筑 隋朝 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 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唐朝 孙思邈 著有《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唐高宗 编修了《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唐朝高峰
日僧空海
四、中外交流,进入辉煌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文化交流:
①传播:
A.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B.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C.日僧空海到长安求法。
②本土化: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③佛教艺术:佛教石窟艺术发展,融汇东西。
(2)其他文化交流:
①国际大都会:唐都长安聚集大量各国使节、商人、侨民。
②国际大港口:唐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③教育国际化: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入唐,外国人可在唐考科举。
④造纸术传播:8 世纪,经大食国传播到北非和欧洲。
⑤中医药传播: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并观察地图: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唐朝对外重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1)呈现双向型:唐朝既向外输出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鉴真东渡传授佛法和玄奘西游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
(2)交往的范围扩大:从地区上来看,不仅与新罗、日本、天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交往,而且与欧洲、非洲国家和地区有联系。
(3)形式内容多样:不仅有外来使节往来,民间留学,而且有技术交流、宗教往来。
(4)水陆并重的交通: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朝鲜半岛,向西可抵达阿拉伯地区至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波斯湾。
【思考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
(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饰多是模仿唐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的影响,
(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仿唐,如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而成。
(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制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中国茶种传入日本。
(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班,颁行班田收授发和租庸调制。(大化改,促使日本社会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思想裂变
文艺繁荣
科技进步
中外交流
儒学式微
佛道兴起
三教并立,三教合一,以儒为尊。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舞蹈:风格多样,深受异质文化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国际大都会--其他文化交流
(呈现多元特征)
(达到新的高峰)
(走在世界前列)
(进入辉煌时期)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地理
隋唐时期:建筑、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
服务于
社会需要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1.东晋僧人慧远说:“如令一夫(沙门)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慧远的理论旨在( )
A.吸收儒家思想 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助力佛教传播 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和“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的忠君思想和民本思想,这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慧远的理论吸收了儒家思想,但其吸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佛教的传播,A项是方式,并非目的,排除A项;实现佛教本土化的标志是禅宗的出现,排除B项;慧远吸收儒家思想,迎合了三教并行的趋势,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推动佛教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2.南齐顾欢在《夷夏论》中讲到佛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由此可见他( )
A.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 B.主张佛教应与礼教结合
C.已经形成三教合一思想 D.认为佛教导致社会动荡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可知,南齐顾欢认为,佛教对下抛弃了自己家里的妻子儿女,对上抛弃荒废了对祖宗宗庙的祭祀典礼,孝敬父母宗祖的传统美德,要遵循佛法加以屈就,违背了自己身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身份,说明顾欢秉持儒家伦理反对佛教,A项正确;佛教应与礼教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南朝时期,三教合一尚未形成,排除C项;佛教导致社会动荡,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
A.雕版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答案】C
【详解】五代时期,后唐朝廷令国子监校正《九经》,刻板印卖,使得天下书籍有所增多,反映出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时期已经普及,排除A项;政府采用活字印刷技术与“刻板印卖”不符,排除B项;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A.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球源于中亚波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如中国受到了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欢迎,体现了唐朝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从而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兼容性,而且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体现了唐朝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马球运动在唐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体现崇武尚文,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在唐朝时期更为频繁并不是刚开始传播东西文明,排除C项;封建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