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变化、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主要讲述了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西晋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这些内容与课标中的民族交融形成对应。
2.了解东晋南朝的政权沿革,解释了士族和六朝的概念;讲述了南方区域开发,以及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问题;讲述南朝北边疆域逐步退缩,为隋统一进行铺垫。
3.了解十六国概况,重点讲述民族关系问题,说明这一阶段北方各民族尚未充分交融;北朝重点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是改革中有关民族交融的内容以及其历史影响。


三国(220-280)
国家:魏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间:220-265
国家:蜀
建立者:刘备
都城:成都
时间:221-263
国家:吴
建立者:孙权
都城:建业
时间:222-280
军阀割据
分裂混战
三足鼎立
局部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西晋(266-316)
西晋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291-306年 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07-317年 永嘉之乱)。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与前秦的短暂统一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南方
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383年,前秦苻坚错误估计南北形势,不顾众人反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苻坚准备攻打东晋时,曾受到前燕贵族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的怂恿。当时苻融洞悉他们的意图,警告说:“鲜卑、羌、羯布诸畿甸”,而倾师南下,一旦战败,国家前途不可预测。淝水战后,苻融的预言成为现实。384年,前秦贵族慕容垂首先建立后燕,羌族首领姚苌自称秦王,次年杀苻坚。此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
北方各族尚未充分交融,前秦在肥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
士族
专权
三国西晋士族兴起
曹魏九品中正制
标准:家世、
道德、才能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控制区域
逐渐缩小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政权与门阀政治


西晋
东晋
(317-420)
307年,司马睿被八王之乱中的东海王封为安东将军,都
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永嘉之乱中北方大
族与流民南下,“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余家”,史称“衣冠南渡”或“永嘉南渡”。后来东晋政权的主要大臣,大致都在此前后渡江。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拉拢南北士族,在江南站稳脚跟。
317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次年称帝,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门阀士族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东晋时门阀政治确立并达到鼎盛,南北朝时衰落,隋唐时崩溃。
门阀士族 = 门阀(东晋) = 士族 = 势族 = 世家大族 门阀政治 = 士族专权(东晋)
南方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
材料 “士族”的特征是“士”与“族”的结合。“士”即士人、文化人。古人又云“学以居位曰士”,“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通过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皇帝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晋书·王导传》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威望不高
对士族的依靠
材料 司马睿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如果不是借助于门阀的扶持,根本没有在江左立足的余地。司马睿固然需要南渡世族的支持,南渡世族也需要司马睿政权的保障。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拓展-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1)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
(2)士族专权(门阀政治)的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观察对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二、东晋与南朝
2、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
东晋




南朝(420-589)
南方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二:(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宋书》
二、东晋与南朝
2、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经济力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②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江南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材料四:东晋南朝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以农业是否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还特别注意流民安置和小农的破产再流亡问题。——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④ 政府政策支持: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发展经济。
⑤ 南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的开发 影响:
①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②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南方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各族频繁接触,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1、十六国与前秦的短暂统一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与前秦的短暂统一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南方
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383年,前秦苻坚错误估计南北形势,不顾众人反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苻坚准备攻打东晋时,曾受到前燕贵族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的怂恿。当时苻融洞悉他们的意图,警告说:“鲜卑、羌、羯布诸畿甸”,而倾师南下,一旦战败,国家前途不可预测。淝水战后,苻融的预言成为现实。384年,前秦贵族慕容垂首先建立后燕,羌族首领姚苌自称秦王,次年杀苻坚。此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
北方各族尚未充分交融,前秦在肥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民族矛盾加剧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的统一与孝文帝改革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南方
北魏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强大起来,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的统一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汉化改革)
材料一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① 迁都洛阳,改籍贯。
材料二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材料三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② 穿汉服,说汉语。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魏书》
③ 改汉姓。
材料五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 鼓励与汉族通婚。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的统一与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一:(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②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①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③消极: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为北朝。后北周灭掉北齐。不久,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朝(439-581)

十六国
东晋
西晋
南朝
北 魏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420-589年




北朝
439-581年
三国
东汉
220

280年
255

316年
317-420年
25

220年
304-439年
581

618年
220-265
221-263
222-280

蜀汉

阶段特征:政权并立且交替频繁;民族融合
1.北魏时期,有人作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这可用来说明北魏( )A.实行移风易俗的可能性 B.推行赋役改革的紧迫性C.发展农耕经济的重要性 D.改变政治中心的必要性
【答案】D
【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平城恶劣的自然条件,可用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不是风土人情,排除A项;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不是赋役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提到农业,排除C项。故选D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答案】A
【详解】根据“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可得出少数民族也认同汉族的祖先,反映出的是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体现的是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主义,而不是政治方面的,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C项正确;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4.居丧是死者亲属等相关人员在服丧过程中的哀悼表现,儒家制度经典根据血缘远近规定了相应的居丧等级标准。东汉时严格遵守居丧制度,魏晋时居丧违礼现象却时有出现。该变化反映出A.人民大众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C.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思想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严格遵守儒学思想及相应制度,而魏晋时期儒学及相应制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状况如战乱、佛道等思想传播,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民喜好决定世风转移,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出强烈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