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 理 试 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 理 试 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 理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2.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
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3.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4.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5.“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6.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7.下列关于声音的叙述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作响,这是由于电线振动产生的;
B 听声音就能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说话的音调不同;
C 敲击悬挂起来的长短不同的钢管,都能发出声音,但长管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D 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雷声经过地面、山岳、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8.“B超”是医院常用来检查人体内部组织的B型超声诊断仪,根据你学到的有关声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它的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一定不小于:( )
A 1000次; B 5000次; C 20000次; D 10000次。
9.用电风扇对悬挂在客厅上的温度计猛吹,关于温度计的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变 B.降低,直至稳定 C.升高,直至稳定 D.无法确定
10.北方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内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11.当用一支体温计测量某病人体温后,示数为38℃,若某护士仅用酒精将其消毒后就去测量某个正常人体温(37℃)时,体温计上示数应为( )
A.37℃ B.38℃ C.39℃ D.不能判断
12.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 )
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 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
C、甲乙都向东运动 D、甲乙都向西运动
13.对于烧开水时看到的“白气”,正确的说法是( )
A.这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这是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C.这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是水蒸气凝固成的小水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4.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__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
15.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时 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 ;吃冰棒凉快是因为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 后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
1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定的。
17.某学生测得物理书内150页的厚度是5.4mm,则每张纸的厚度应是__________mm
18.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 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减弱噪声。
19.通过观察图4所示的三幅晾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液体的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20.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5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则:⑴ 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__________,形成水蒸气;⑵ 水蒸气在塑料膜上________,形成小水滴;
21.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卡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作图2分共18分)
22.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6甲.
(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6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6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
图6
23.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海波的熔化图象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 .
24.小丽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丽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9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2分)
(2)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8所示。则图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小丽观察到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时要____(选填“吸”或“放”)热.
⑷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时间过长,请你分析这可能的原因是 造成的。(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 。
⑸小丽在图7实验中错误的是:
① 。②
四、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共9分)
25.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打点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 、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节水措施:
存在的问题: ;节水措施: ;
26.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4-4中: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温度/℃ 100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1)根据表中数据,你发现的规律是:
(2)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
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
结合本次探究,你认为方法 的冷却效果较好。
原因是:
五、计算题(2小题,共14分)
27.一列长200m的火车,行驶的速度是36km/h,求它匀速通过长6700m的南京长江大桥下层的铁路桥时需用的时间是多少秒?
28.在一根长为1020m的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的间隔2.796s。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速取340m/s)
物 理 试 题 答 题 卡
一、选择题(本题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4. 15.
.
16. 。 17.
18
19.(1) (2)
20. . 21.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作图2分共18分)
22(1) (2)
(3) 。
23. ① ;
② 。
24.(1)作在图上(2分)
(2) 。
(3) 。
(4)
(5)① ;
② 。
四、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共9分)
25.(1) (2)
(3)
26(1)
(2) ;
五、计算题(2小题,共14分)
27:
28:
0
2
(1)小丽实验中的错误是:
4
6
8
10
时间/min
90
95
100
温度/℃
图9
八年级 班 姓名 考号
0
2
(1)小丽实验中的错误是:
4
6
8
10
时间/min
90
95
100
温度/℃
图9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