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王公贵族、文人僧侣、商贾绅士、平民百姓,皆以饮茶为趣,各种茶事活动应运而生。宋人的饮茶法,跟今人以开水冲泡茶叶的喝法不同,宋人的茶是饼茶,先将茶饼置于炭火上烘烤,以去除茶饼潮气,提升香气,再碾磨成末,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笼击拂”,这便是“点茶”。
点茶法是在唐代煎茶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技术上更加讲究,精神上更注重审美体验。唐代煎茶法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点茶法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末,饮用时并不加盐和其他调味物质,保持茶叶真味。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点茶法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煮,而是将茶叶末放入茶碗(盏),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笼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点得不好的茶汤,茶与水易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所以,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以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佳的状态还能“咬盏”,“咬盏”越持久,说明茶品和茶艺越好。宋人重视茶色,蔡襄《茶录》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贵白”。为了衬托茶汤之白,宋代崇尚施黑釉的茶盏为点茶的上品。关于点茶的方法,在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其主要步骤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燎盏、注水、点茶、品茶等。其中关键的步骤在于候汤和点茶时的注汤、击拂。
宋代点茶法是茶叶品饮技艺发展的高峰,也是从调饮到清饮发展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斗茶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推动了茶业的发展;分茶,早已有之,如《茶经》中的“酌分入碗”,至宋代则有了游艺幻化的色彩,灵动中充满艺术美感。斗茶和分茶这类游艺活动,增加了点茶的趣味性和艺术品位。盛极一时的点茶法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璀璨篇章,而且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如传到日本后,促进了日本茶道的诞生与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体系。
(摘编自王丽《宋代点茶的技与艺》)
材料二:
北宋文人写过很多茶诗,在他们写茶的诗词里,经常出现一些词,比如“英华”“乳花”,或者是“粟花”“琼乳”“雪花”“白花”“凝酥”,对点茶拉花做了相当细致精确的描述。这些诗词以非
常文学性、艺术性的方式记录下了当时喝茶的审美感受。
苏东坡是最典型的,他写的茶诗极多。著名的《汲江煎茶》是他晚年遭贬海南后所写,描写夜深人静之时,亲自到江边汲水,亲手煎茶,享受茶末翻滚的乐趣:“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东坡被贬海南,境遇凄惨,但他仍然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喝茶给他带来心灵慰藉。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候,把他对审美的追求都融入日常生活里。
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好饮茶,并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己家乡江西修水出产的贡品双井茶,他曾写过一首《双井茶送子瞻》,其中“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砣霏霏雪不如”两句,形容双井茶可比白云,碾成茶末比雪还白。诗中“云”与“雪”,描绘的是双井茶提供的白色视觉感受。点茶的“雪乳”形象,是隐喻也是明喻,因为双井茶的特色是生有白毫,磨末点茶可以凸显雪乳的效果。
欧阳修在一首名为《双井茶》的诗中说道:“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双井茶茶叶覆满了白毛,用十斤茶叶才能制出一两好茶,可见采摘制作与保存之精。双井茶能负有盛名,固然离不开其白芽精制的特性,但文人墨客的揄扬与炒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欧阳修、苏东坡到黄庭坚,人人力捧,赞誉双井的品级可以媲美北苑贡茶中的龙团茶。
文人学士吟咏双井茶啜饮之美,既赞扬了茶叶品种,也宣传了饮啜的方式,要点茶拉花,击拂出雪乳沫饽。南宋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前人饮茶的典故成了诗歌创作的灵感,前人的诗文美句可以引发想象。杨万里用六一泉煮茶,首先想到欧阳修;烹煮双井茶,就想到黄庭坚;落笔写下“蟹眼”“松风”,就不可避免会想到苏东坡;饮啜双井茶,想到同为上品的日铸茶与建溪龙团,还想回自己江西老家的滕王阁。从烹茶的过程联想到《滕王阁序》,落霞孤鹜,秩水长天,重新组构意象,一方面继承诗文传统,另一方面则延续了饮茶风尚的流传。
说起茶饮审美联想,很自然会想到茶的色、香、味三个不同范畴的美感,但是宋人对点茶的关注,似乎太过痴迷于拉花的过程,集中在“色”的领域。假如太过于关注视觉美感,把饮茶的审美享受集中在啜饮之前的点茶拉花,看起来赏心悦目,听起来如闻乐音,绘声绘色,的确是极声色之娱,但这样就可能会忽视饮茶的“香”和“味”,对茶饮审美的嗅觉及味觉范畴,不太措意。世上事物多半如此,类似茶的质地与内涵,本来具备富赡的发展可能,可以开发各种认知与审美范畴,但若有一方面走向极致,其他方面往往就受到忽视,甚至逐渐丧失其内涵的可塑性。宋朝人点茶、斗茶,从北宋中期发展到宋徽宗,就有强调视觉审美的倾向,也就对茶的味觉及嗅觉审美领域,逐渐有所忽视。
(摘编自邓小南《苏东坡与文人茶事》)
1.下列对材料一中宋代点茶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点茶法在唐代煎茶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追求茶汤的味觉和视觉体验,体现了宋代茶艺
的提高。
B.点茶法追求“乳聚面”不散和“咬盏”持久,不仅要求技艺精湛,更融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
意趣。
C.点茶法既执着于发掘茶叶真味,又讲究茶盏与茶的搭配,反映了宋人雅致的生活美学。
D.在点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斗茶、分茶等游艺活动,增添了点茶的趣味性和艺术品位,是以
艺载道的形式。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介绍点茶法的工艺和主要步骤,材料二则通过文人诗词补充其审美价值,二
者构成“技艺一文化”的互补关系。
B.材料一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唐代煎茶法讲起,到宋代点茶法,再到日本茶道;材料二则
采用总分结构,聚焦于文人茶诗。
C.材料一强调点茶法的技术标准(如“乳聚面”),材料二突出其艺术表现(如“雪花”),二者
在内容上可形成递进式论证。
D.材料一客观介绍点茶法流程,材料二则通过隐喻(如“雪乳”“松风”)赋予其哲学意涵,二
者构成“现象一本质”的辩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点茶法是宋代主流茶艺,流程严谨,涵盖炙茶、碾罗、候汤、燎盏、调膏、击拂等步骤。先将 ① ,激发茶叶香气,再碾磨后过细罗得茶粉;待水沸、茶盏烫热后,取粉加少量沸水调膏,再分次注水并以茶笼快速击拂, ② ,形成乳白茶汤。宋人评茶 ③ ,故多配黑釉建盏,二者形成鲜明视觉对比,既适配斗茶需求,也彰显了宋代雅致的生活美学。
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点茶法为何被视为“茶叶品饮技艺发展的高峰”。(4分)
5.苏轼在《汲江煎茶》中写道:“雪乳已翻煎处脚……坐听荒城长短更。”而在《赤壁赋》中亦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感悟。两则诗文虽均创作于贬谪期间,但苏轼超脱困境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月光下的银匠(节选)
阿来
在故乡河谷,每当满月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就会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又遥远。这时,月光里,或是月亮上就传来了银匠锻打银子的声音:叮咣!叮咣!叮叮咣咣!于是,人们就忍不住要抬头仰望月亮。
人们说:“听哪,银匠又在工作了。”
银匠的父亲是洛可土司的家奴,有一次送信,他在路上捡到一个小孩,就把这孩子背了回来,对土司说:“叫这个娃娃做我的儿子、你的小家奴吧。”土司说:“那么好吧,就把你钉马掌的手艺教给他。我要有一个专门钉马掌的奴才。”这个孩子就站在铁匠的炉子边上一天天长大了。那双眼睛可以把炉火分出九九八十一种颜色。那双小手一拿起锤子,就知道将要炮制的那些铁的冷热。见过的人都夸他会成为天下最好的铁匠。他却总是把那小脑袋从抚摩他的那些手下挣脱出来。他的双眼总是盯着白云飘浮不定的天边。
有一天,父亲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就用不着这么辛苦,只要专门为老爷收拾好马掌就行了。”少年人就别开了脸去看天上的云,它们您悠地飘到了别的方向。他的嘴上已经有了浅浅的胡须,已经到了有自己想法的年纪了。父亲说:“你不要太心高,土司叫你专钉他的马掌已经是大发慈悲了。”他又去望树上的鸟。其实,他也没有非干什么,非不干什么的那种想法。他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对未来有了一点点预感。现在,他问父亲:“我叫什么名字呢,我连个名字都没有。”当父亲的叹口气,说:“我想你是那种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你有一颗骄傲的心。”年轻人说:“你还是给我取个名字吧。”
于是,父亲带着他去见土司。这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太阳即将下山,东方已经现出了一轮新月淡淡的而容。土司指一指那月亮说:“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那小子说:“泽那。”当父亲的说:“请土司赐你的奴隶一个名字吧。”土司问:“你已经懂得马掌上的全部学问了吗 ”那小子想,马掌上会有多大的学问呢,但他还是说:“是的,我已经懂得了。”土司看看他说:“你长得这么漂亮,你的内心太骄傲了。你还没有学到养父身上最好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个奴隶永远不要骄傲。但我今天高兴,你就叫天上有太阳它就发不出光来的东西,你就叫达泽,就是月亮,就是美如月亮。”当时的土司只是因为那时月亮恰好在天上现出一轮淡淡的影子,恰好手上那本有关事物异名的书里有好几个月亮的名字。如果说还有什么的话,就是土司看见修马掌的人有一张漂亮而有些骄傲的面孔而心里有些隐隐的不快,就想,即使你像月亮一样,那我也是太阳,一下就把你的光辉给掩住了。
那时,土司那无比聪明的脑袋没有想到,太阳不在时,月亮就要大放光华。
不久,达泽的养父就死了。有一天,他走到银匠作坊里,看到老银匠在案台上工作。那声音和他钉马掌也差不多:叮咣!叮咣!老银匠说:“你在这里敲几锤子,听听声音吧。”他拿起银匠的小锤子,向着他以为花纹还须加深的地方敲打下去。那声音铮铮地竞那样悦耳。第二次去,老银匠就说:“你是该学银匠的,你是做银匠的天才。”老银匠还把这话对土司讲了。土司说:“只有自由民才能做银匠,那是一门高贵的手艺。”“请你赐给他自由之身。那时,你的子民,他卓绝的手艺传向四面八方,整个雪山栅栏里的地方都会在传扬他的手艺的同时,念叨你的英名。”“可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老土司这样一说,达泽感到深深绝望。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土司说得太有道理了。一个远远流布的名字和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达泽的内心让声名的渴望燃烧,同时也感到声名的虚妄。于是,他说:“声名是没有意义的,自由与不自由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让我回去做我的奴隶吧!”土司就对老银匠说:“自由是我们的诱惑,骄傲是我们的敌人,你推荐的年轻人能战胜一样是因为不能战胜另外一样,我要遂了他的心愿。”土司对达泽说:“到炉子上给自己打一把弯刀和一把锄头,和奴隶们在一起吧。”走出土司官寨的大门,老银匠就说:“你不要再到我的作坊里来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一地白花花的阳光在他的面前,他知道那是自己的泪光。他知道骄傲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他把铁匠炉子打开,给自己打弯刀和锄头。只有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他才知道自己是十分想做一个银匠的,泪水就哗哗地流下来了。他叫了一声:“阿爸啦!”顺河而起的风掠过屋顶,把他的哭声撕碎,扬散了。
达泽把那新打成的弯刃和锄头放到官寨大门口,转身走上了他新的道路。他看见太阳从面前升起来了,露水在树叶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风把他破烂的衣襟高高掀起。他感到骄傲又回到了心间。他甚至想唱几句什么,同时想起自己从小长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开口歌唱过。即或如此,他还是感到了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他迈开双腿大步往前,根本就不像一个奴隶逃亡的样子。
管家下令开枪,但土司坚定地阻止了。土司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回来一个声名远扬的银匠,一个骄傲的银匠!你们这些人都要记住这一天,等他回来时告诉他,老土司在他走时就知道他一定会回来。那时你们要允许那个人表现他的骄傲。我不行,我比他那颗心还要骄傲。”
事情果然就像老土司所预言的那样。
多年以后,在广大的雪山栅栏所环绕的地方,到处都在传说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匠的名字。土司已经很老了,他喃喃地说:“那个名字是我起的呀!”而他浑浊的双眼却总是望着那条通向西藏的驿道。冬天,那道路是多么寂寞呀,雪山在红红的太阳下闪着寒光。少土司知道,父亲是因为不能容忍一个奴隶的骄傲,不给他自由之身,才把他逼上了流浪的道路。现在,他却要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用非常手段助人成长的人物了。
(有删改)
文本二:
阿来之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有力地拓宽了文学表达的疆域,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学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性。文学光有世俗性而没有超越性,就会匍匐在地上,站不起来,全是那些细小、庸常的趣味,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阿来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有超越性。世俗性是变数,变量;超越性是常数,常道。在变化中寻找不变,这个不变就是超越性。阿来使我们重新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值得相信的、不变的东西。
(节选自谢有顺《<阿来散文>导读》,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叮咣!叮咣!叮叮咣咣!”的拟声词的运用,可使读者想象到银匠锻打银子的
场景,增强了氛围感和画面感。
B.银匠的父亲希望他继承钉马掌的手艺,但银匠却向往自由,拒绝继续做土司的奴隶,这体
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刻矛盾。
C.土司给银匠取名为“达泽”,虽然是在告诫他身为奴隶不可有僭越之心,但也隐含着长者
对年轻人无限潜力的认可。
D.文本一通过银匠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旧社会奴隶制度的特性,其正如文本二所说,摒弃了
世俗性,显出厚重和深刻。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把炉火分出八十一种颜色的描写,突出达泽天赋异禀的匠人特质,为后续银匠生涯转
折埋下伏笔。
B.银匠“总是盯着白云飘浮不定的天边”“别开了脸去看天上的云”的细节,表现出其对自由
的朦胧向往。
C.老银匠发现达泽的天赋后主动为其求情,表明工匠群体对技艺传承的珍视,体现超越阶
级的工匠精神。
D.达泽抛弃新打制的农具昂首离去,看似是冲动的逃亡,实则是精神觉醒后对心中所向的
决然追寻。
8.文本二认为阿来“为中国文学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性”,文本一画线段落是怎样表现达泽对其奴隶身份的超越的 (4分)
9.文本一中多次出现“月”这一意象,请分析其不同层面的作用。(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 ”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如何 ”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 ”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三:
楚庄王听朝罢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也 得无饥倦乎 ”庄王曰:“今日听忠贤之言,不知饥倦也。”樊姬曰:“王之所谓忠贤者,诸侯之客欤 国中之士欤 ”庄王曰:“则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主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 ”姬曰:“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 ”庄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而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四: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普。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百里奚之未遇A时也B亡虢C而虏D晋E饭牛F于秦G传鬻H以五羊之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倍,背弃,与《鸿门宴》中“具言臣之不敢倍德”的“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属,同“嘱”,意为叮嘱,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义相同。
C.策,简策,即编串起来的简牍,用以记录言论,不同于策略、马鞭等义项。
D.惑,困惑不解、疑问,与《屈原列传》中“故内惑于郑袖”的“惑”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公向病中的管仲咨询相国继任者,他先后提出三个人选,均被管仲以不合人情这一
理由予以否定。
B.秦缪公求贤若渴,但在是否重用身份卑贱的百里奚一事上心存顾虑,公孙枝关于明君的
进言说服了他。
C.楚庄王听闻樊姬的见解后,明晓沈令尹执政数年未荐贤能是埋没人才;楚国能够称霸,
樊姬功不可没。
D.苏洵认为,晋国在晋文公去世之后依然能够做一百多年的诸侯盟主,原因在于晋国有老
成持正的大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也 得无饥倦乎 ”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管仲、公孙枝、沈令尹在推荐人才及最终结果方面有怎样的不同 请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寒食寄李补阙
郭 郧
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蜒①。
万井闾闾皆禁火,九原②松柏自生烟。
人间后事悲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
介子⑨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注】①蜒(yán):墓道。代指坟墓。②九原: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③介子,即介子推,春秋晋大夫。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归而未获赏赐,遂隐于绵山。相传文公焚山欲令其出,介子推抱木而死。古代寒食节禁火,即为纪念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满晴川”“拜古蜒”的景象,生动再现了唐代寒食节民众踏青扫墓的民俗场景,架
构了诗歌的时空背景。
B.“万井闾阎皆禁火”紧扣寒食节日习俗,“九原松柏自生烟”则通过墓地烟火升腾之景,强
化了肃穆悲凉的氛围。
C.尾联借介子推的典故抒怀,目的不在批判晋文公,而是以“谁肯一相怜”的反问,表达对
自身际遇的感慨。
D.诗人以此诗寄李补阙,在诗中将节令描写与人生感怀相结合,暗含请其对命途坎坷的自
己施以援手之意。
16.颈联的“悲”字可谓诗眼,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之悲有哪些具体内涵。(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主任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名言“ , ”,告诫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小问题,也不要沉溺于网络,不然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2)学者钱锺书在讲述诗歌的“列锦”手法时,不仅分析了《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引用了陆游《书愤》中的“ ,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艺术疗愈是指通过将艺术形式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健康促进的过程,帮助个体表达情感、改善认知,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治疗方式。①它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语言,②分裂的情感碎片新整合,③最终完成对创伤的修复。④如今,从线上心理咨询到线下疗愈工作坊,⑤艺术疗愈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显著的效果,⑥获得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艺术疗愈以艺术的温柔力量,消解着人们的疲惫焦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籍。它可以跨越内心世界与外界之间的宏沟,鼓励个体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尽情宣泻情感,重建全新自我。但真正的艺术疗愈需要专业的引导和系统的方法。多位专家指出,_____,患者一定要选择具有心理学背景、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艺术疗愈师,避免被商业化包装的“伪疗愈”项目误导。
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能够根据个体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治疗方法,( )地解决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受助者会对审美产生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欣赏,这种体验如同清泉在心间潺潺流淌,畅通心灵的脉络,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当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陶艺、刺绣、编织、剪纸等艺术形式融入疗愈过程,就能给予受助者深层次的情感治愈,并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传统技艺实现传承和发展。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0.下列填人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疗愈既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也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B.艺术疗愈作为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
C.艺术疗愈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
D.艺术疗愈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工作,从业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21.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的放矢B.全力以赴C.直截了当D.精益求精
22.请运用含有递进关系的复句简述第三段阐述的艺术疗愈的作用,要求概括全面,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啊,认识你自己!但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相遇。
——苏格拉底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约翰·多恩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他的角度去看世界,除非你能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哈珀·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
2. A
3.【答案】(示例)①茶饼炙烤去潮 ②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使茶粉与水充分乳化 ③以白为上/以白为贵
(每空1分,共3分。超出字数不给分)
4.【答案】①技艺创新:在唐代煎茶法基础上革新,茶末更细,不煮而用开水冲点,以茶筅击拂融合茶汤,技术要求更高。
②审美升华:追求茶汤“乳聚面”“咬盏”的视觉效果,以黑釉茶盏衬托茶汤之白,更具美感;借斗茶、分茶等艺术活动丰富了趣味性和艺术品位。
③文化影响:推动茶业发展,传入日本促成茶道形成,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每点2分,共4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5.【答案】相同点:两篇作品中苏轼均借自然之道来化解人生困境,体现了其旷达超脱的胸怀。(2分)
不同点:①《赤壁赋》在自然美景的欣赏中领悟宇宙规律、人生哲思,从而超脱个人困境,属于理性层面的精神超脱。(2分)②《汲江煎茶》则以日常茶事的审美愉悦,慰藉心灵,超脱困境,注重生活细节的诗意化,属于感性层面的超脱。(2分)
(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A
7. C
8.【答案】①动作决绝:放下象征奴隶身份的弯刀与锄头,以果断动作宣告与旧身份的决裂。
②运用衬托:风掀起破烂衣襟的细节,以外在的褴褛衬托内在精神的昂扬与解放。
③心理觉醒:内心涌起“骄傲”与“想唱”的冲动,标志着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的复苏。
④环境烘托:朝阳与闪耀的露水构成明媚景象,烘托其奔向自由的喜悦与希望。
(一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9.【答案】①自然时空与地域文化的背景:小说开篇便描绘了“故乡河谷”满月之下的场景,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氛围,展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②人物命运的隐喻:月光与主人公达泽(意为“月亮”)的命运紧密相连。
③土司的压制与命名的隐喻:土司自比“太阳”,令少年以月亮为名,意在表明即便达泽如月亮般出色,也永远无法超越太阳(土司)的光辉,必须依附和臣服。
④艺术(银匠技艺)的化身:月光与银匠的技艺在文中常常交织描写,月光象征着极致、纯粹的艺术境界。
⑤对抗权力的沉默力量:月光必然闪耀,体现了小说中个体骄傲与权力的对抗主题。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0. BEG 【解析】“也”字表停顿,B处应该断开。“亡虢”与“虏晋”是并列结构,两者不能分开,“晋”与“饭牛”无法搭配,所以在E 处断开。“饭牛于秦”的主语是“百里奚”,结构完整,故在G处断开。
11. B【解析】B项的“属”,意为“委托、托付”,而“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为“劝请”。D项“故内惑于郑袖”的“惑”意为“被迷惑,辨不清是非”。故选B项。
12. C【解析】错在“楚庄王 明晓沈令尹执政数年未荐贤能是埋没人才”。文中并没有明确显示楚庄王在听到樊姬的话后态度、心理有所转变。
13.【答案】(1)樊姬走下厅堂迎接他,说:“为什么散朝这么晚呢 恐怕饥饿疲倦了吧 ”
[关键词“罢”(停止,散朝)、“晏”(晚,迟)、“得无”(恐怕,莫非,该不会)各1分,句意1分]
(2)趁着齐桓公询问的机会,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像)管仲(那样的人)。
[关键词“因”(趁着)、“举”(推荐)、“未为”(不算)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推荐人才方面:管仲没有推荐人才,公孙枝是主动推荐人才,沈令尹则是被动地推荐人才。②最终结果:齐国因为没有管仲这样的人而很快衰落,秦国政通人和,楚国则称霸于诸侯。
(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从材料一和材料四可知,管仲没有推荐人才,而齐国最终“一乱涂地”;从材料二可知,公孙枝在推荐人才方面是主动的、积极的,最终结果是“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从材料三可知,沈令尹一开始并没有推荐人才,是在庄王转述樊姬的评论后,才推荐了孙叔敖,最终结果是“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患病后,齐桓公问他:“你死后群臣之中谁可做相国 ”管仲说:“没有人比国君更了解臣子。”桓公说:“易牙这人怎么样 ”回答说:“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问:“开方这人怎么样 ”回答说:“他背弃双亲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桓公说:“竖刁这人怎么样 ”回答说:“他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听管仲之言,最终还是亲近任用这三个人,这三个人专权。
材料二:
百里奚尚未得到机遇时,从虢国出逃而被晋国俘虏,后到秦国去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让。公孙枝买了他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献给秦缪公,过了三天,公孙枝请求托付给他官职。缪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却要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人笑话吧 ”公孙枝回答说:“信任有贤能的人而任用他,这是大王您的英明;礼让贤才而自己甘居下位,这是臣子我的忠心;君是明君,臣是忠臣。他如果确实是贤能之人,国内都将信服,敌国都将害怕,谁还有闲暇来笑话呢 ”缪公就任用了百里奚。谋划没有不合适的,做事必定成功。
材料三:
楚庄王主持早朝很晚才结束,樊姬走下厅堂迎接他,说:“为什么散朝这么晚呢 恐怕饥饿疲倦了吧 ”庄王说:“今日听忠良贤能的人的言论,不觉得饥饿和疲倦。”樊姬问:“大王所说的忠良贤能的人,是其他诸侯国来的客人吗 还是国内的士人呢 ”庄王说:“就是沈令尹啊!”樊姬掩口而笑。庄王问:“你为什么发笑 ”樊姬说:“如今沈令尹做楚相好几年了,不曾见他推荐贤人或屏退缺少才德的人,又怎么能称他为忠良贤能的人呢 ”庄王第二天上朝,把樊姬的话告诉沈令尹。令尹离开席位而推荐了孙叔敖。叔敖治理楚国三年,楚国就称霸了。楚史官提笔往简策上写道:“楚国称霸,是樊姬的功劳啊。”
材料四: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 桓公当初之所以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将死时的言论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吗 齐国不忧患有这三个人,而是忧患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三个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吗 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 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根本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的机会,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像)管仲(那样的人)。这三个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 就是不谈论他们也可以啊。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然而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得以担任诸侯的盟主一百多年之久。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而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他仅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死了。
15. B【解析】“自生烟”并非实指烟气,而是描写松柏苍翠如烟的自然景象,与禁火形成巧妙呼应,主要营造的是苍茫悠远的意境而非肃穆氛围。
16.【答案】①时空永恒之悲:通过“后事悲前事”的循环叙事,展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深层哲思。
②年华逝去之悲:“今年老去年”,直击岁月无情、青春不再的生命体验。
③怀才不遇之悲:尾联借介子推的典故,暗喻自身虽具才德却不得赏识的处境。
④世态炎凉之悲:“王孙谁肯一相怜”的反问,揭示人情冷暖和士人孤独的生存困境。
⑤文化记忆之悲:寒食节本身蕴含的介子推悲剧,使个人与群体、后世与前世悲愁之情产生共鸣。
(每点 2 分,其中观点 1 分,分析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之悲”的具体内涵,要理解诗人情感,需先理解诗歌内容。诗人由寒食节所见情景生发感慨,既有对古人的同情,也含对自身境遇之凄恻,在此基础上更蕴藏着对时空永恒而生命短暂之悲叹。其中个人之悲又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17.【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示例)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每空1分,共6分,有错字则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写句子符合图片内容即可给分]
18.【答案】②将“分裂的情感碎片重新整合”改为“重新整合分裂的情感碎片”,或在句首加“将”“把”等词;⑥删去“所”,或把“获得”改为“为”。
(每改对一处给2分,共4分)
【解析】原文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分裂的情感碎片重新整合”语序不当,这句话应当以“重新整合”开头,所以应将“重新整合”置于“分裂的情感碎片”之前。第二处是“获得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句式杂糅,“获得 认可”和“为 所认可”两种句式任留其一即可。
19.【答案】“焦燥”改为“焦躁”;“慰籍”改为“慰藉”;“宏沟”改为“鸿沟”;“宣泻”改为“宣泄”。
(每改对一处1分,改对三处即可)
20. D【解析】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横线后面讲的是患者要选择专业的艺术疗愈师,这就决定了,所填句子的重点,也就是最后一个分句,应讲专业的艺术疗愈师的重要性,由此排除 B项。C项放在原文中也说得通,但它的末尾强调艺术疗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相比之下,D项末尾强调从业者的专业性,与下文“患者要找专业的艺术疗愈师”衔接更为紧密,所以最恰当的一项应是D项。
21. A【解析】A项,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根据个体需求和特点”的语境完全契合。B项,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文中未强调“全力”,而是强调“精准”。C项,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艺术疗愈是一个过程,不宜用“直截了当”形容。D项,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文中是强调方法的针对性,而非追求极致。故选 A项。
22.【答案】(示例)艺术疗愈不仅能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使受助者获得情感治愈并提升其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而且能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
(递进关系2分,概括全面2分,语句通顺1分,共5分。超出字数扣1分)
【解析】本段第一句提到了“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句在此基础上又说到了“畅通心灵的脉络,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最后一句还提到了“深层次的情感治愈”,综合起来即是第一种作用。最后一句主要说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传统技艺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把这两个意思整合起来,就是第二种作用。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把两种作用表达出来,语言准确流畅即可。
23.【写作指导】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苏格拉底的话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且点明认识自己的目的是“更好地与世界相遇”,将自我认知与他人、社会等外部世界相联系,为个体与外界的互动奠定基础。约翰·多恩的名言,指出人不是孤立的“孤岛”,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无法脱离他人和群体而独自“自全”,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哈珀·李的话,指出真正了解一个人的途径,即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地看待世界、体验生活,而这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构建良好关系的重要方法。
三则材料都围绕“个体与他人、世界的关系”展开,但侧重点不同。第一则强调自我认知是与世界互动的前提;第二则突出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则说明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是理解他人、融入世界的重要方式。由此可知,本次写作任务是探讨个体如何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关联以及换位思考,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参考立意】
①打破“孤岛”桎梏,在认识自我与换位思考中拥抱世界。
②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共建休戚与共的人类社会。
附:
202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16~20分) 二等(11~15分) 三等(6~10分) 四等(0~5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一)基础等级(40分)
1.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2.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
3.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4.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5.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看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精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