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八单元课时题优训练卷(24)
24古人谈读书
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suǒ wèi(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绝非空谈。老师常jiào huì( )我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有人却沉迷于玩乐,对读书兴致缺缺。等到面临考试的失利,才开始hòu huǐ( )自己没有早早养成阅读的习惯。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捧起书本,认真 sòng dú( )经典,在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看拼音,写词语。
2.亮亮总是记不住学习内容,下列关于读书方法的名句中可以用来提醒他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D.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心到最急 心急如焚 B.吾尝终日不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C.敏而好学 敏以求之者也 D.是知也 知易行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我常常会向老师不耻下问,每次都能收获很多。
B.你看他整天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怎么能学好知识呢
C.这位老教授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D.读书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所以有人一卷在手,往往废寝忘食。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赏析句子,完成练习。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强调了 相对于 和 更重要,从中可以明白 的道理。
2.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上面的这些语句都出自《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 及其弟子的言行。
2.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默而识之( ) A.记住 B.见识,见解 C.标志,记号
(2)敏以求之者也( ) A.聪敏 B.疾速,敏捷 C.勤勉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强调了 (先天学习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明知识实际上是从 中得来的。
4.“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可以用成语“ ”来替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同 ( )
A.学而不思则罔。 B.思而不学则殆。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实验班原创 思维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听书作为当下一种时尚的阅读方式,正迅速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听书大潮”。你觉得“听书”可以代替“读书”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煮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心灵的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儿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由此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于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赵畅,有删改)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体会读书和熬粥的相通之处。
2.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引用略萨的名言,证明了“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观点。
B.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C.第④自然段中的“定力”指的是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和单调。
D.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是因为粥和书都是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
3.短文第②~④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三个法则,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为什么
4.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阅读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的窗户”的理解。
5.国家现在正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 (至少写出两点)
七、我国古代刻苦读书的名人有很多,请把下列相关的故事和人物连一连。
匡衡 悬梁刺股
孙敬、苏秦 凿壁借光
车胤、孙康 闻鸡起舞
祖逖、刘琨 囊萤映雪
八、跨学科 眼科学与心理学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在阅读时有3种重要的眼球运动:扫视、注视和返回运动。 ( )
2.知识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所以要及时复习所学的内容。 ( )
第 八 单 元
24 古人谈读书
一、1.所谓 教诲 后悔 诵读
【解析】注意区分形近字,“教诲”的“诲”是言字旁,“后悔”的“悔”是竖心旁。
2. C【解析】由题干可知,亮亮是因为读书方法不对,记不住内容,所以我们应提醒他读书要专心。故选C。
二、1. B【解析】A.要紧,重要/焦躁;B.都表示“曾经”;C.聪敏/勤勉;D.同“智”,智慧/知道,明了。故选 B。
2. A【解析】“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用在此处谦敬失当。
3. C【解析】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D.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1.反问 心到 眼到 口到 只有用心去读才是真正的读书 【解析】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
2.示例:心既到矣,眼口亦会到。【解析】根据句意“心到了,眼口也应该到”,组织语句表达。
四、1.论语 孔子 【解析】根据阅读积累填空。
2.(1)A (2)C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正确的解释。
3.后天学习 勤勉的学习 【解析】“非生而知之者”说明人并非一生下来就知识丰厚,“敏以求之者也”说明学习要勤勉。
4.废寝忘食 B 【解析】题干中的例句和 B项句子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五、示例:我觉得“听书”不可以代替“读书”。我们在进行纸质阅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读到精彩之处或不理解、不明白之处可以反复读几遍,让自己领悟得更深刻。而“听书”就没有这么方便了。比如当你听到一句不太理解的话时,正想琢磨一下是什么意思,它就已经开始读下一句了,你就只能接着往下听。长此以往,对一本书必然体悟得不够透彻,也丧失了很多深度思考的机会。【解析】可以从“‘听书’不利于培养思考能力”“建议将“听书”和读纸质书相结合”等角度进行阐述。
六、1.经典好书 耐心细读 持之以恒 【解析】分析熬粥和读书之间的关系,根据第⑤自然段第二句话提取相关的信息填空。
2. D【解析】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是指读书和熬粥有相通之处。
3.不能。读书应遵循的三个法则与熬粥之法一一对应,这样排列符合读书的一般规律。选择好书是前提,耐心细读才能领略书中风景,持之以恒才会受益无穷。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解析】分析三个法则之间的关系,再判断改变叙述顺序会不会造成表达错误,最后说明能或不能的理由。
4.示例:我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书籍,大量的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新知识,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也激起我探索自然的兴趣。【解析】抓住阅读可以让我们看见“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想象“新世界”是怎样的,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写出来。
5.示例:①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②拓展民众的眼界;③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解析】写出阅读带给人们的好处即可。
七、匡衡——凿壁借光
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车胤、孙康——囊萤映雪
祖逖、刘琨——闻鸡起舞
【解析】根据课外积累完成连线。
八、1. 【解析】三种眼球运动方式对应的是快速阅读、仔细阅读和重复阅读。
2× 【解析】知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