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薪火相传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艺术·音乐》西师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薪火相传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艺术·音乐》西师大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薪火相传 单元教学设计
一、大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题名“薪火相传”,意指通过对富含红色革命文化音乐作品的学习,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体验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和音乐形象,传承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经典革命音乐作品,并基于对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体裁等音乐要素的体验与感知,分析音乐形象,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蕴含的党史故事和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一)单元结构与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选曲从作品内容与体裁两个维度进行梳理 。从内容维度上看,本单元选取的是展现我国革命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有展现红船精神的《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展现抗战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展现长征精神的《飞夺泸定桥》、展现齐心协力品质的《红旗颂》、展现勇敢向前品质的《勇敢的心》。 从体裁维度来看分声乐和器乐两类,其中声乐体裁中有《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女声领唱 、合唱)、《勇敢的心》(齐唱),也有选自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轮唱曲《保卫黄河》,还有选自电影《风云儿女》中的齐唱曲《义勇军进行曲》;器乐体裁则有管弦乐合奏形式的《飞夺泸定桥》和《红旗颂》。在这些作品中,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讲述着那些英勇无畏、慷慨激昂的岁月 。这些音乐不仅是艺术的结晶,还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中蕴含的革命文化和精神。
革命精神与品质 体裁
声乐 器乐
红船精神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抗战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
长征精神 《飞夺泸定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齐心协力、充满信心的品质 《红旗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努力奋斗、勇敢向前的品质 《勇敢的心》
(二)单元目标与任务
核心问题 革命精神与品质是怎样在音乐作品中体现的?
子问题(核心问题的分解) 音乐作品中体现了哪些革命精神与品质?
音乐是怎么表现革命精神与品质的?
单元总目标(与核心问题相对应) 以听、唱、奏、动、说等方式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 。从音乐要素和音乐风格等角度分析、理解音乐形象,感知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特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红船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齐心协力、充满信心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努力奋斗、勇敢向前的品质。
单元 主要目标 (与子问题 相对应) 承载希望 、向往光明的红船精神 欣赏歌曲《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了解作品中承载希望、向往光明的红船精神;结合歌曲背景分析歌曲,体会歌词的内涵,评述其音乐特点。
奋起抗争 、锐不可当的抗战精神 背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讲讲国歌的发展历程,体悟国歌的精神底蕴。 学习歌曲《保卫黄河》,用多种形式演唱,体会歌曲中奋起抗争、锐不可当的抗战精神。
历尽艰辛 、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 欣赏乐曲《飞夺泸定桥》,理解乐曲中蕴含的历尽艰辛、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评述音乐中各主题的变化,编创歌词演唱作品主题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齐心协力 、充满信心的品质 欣赏乐曲《红旗颂》,体会作品中表现的新中国成立后的自豪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齐心协力、充满信心的品质;背记音乐主题,以演唱、演奏、身体律动、评述等形式进行表现。
中 国 特 色 社会 主 义新时代努力奋斗 、勇敢向前的品质 学习歌曲《勇敢的心》,表现新时代青年努力奋斗、勇敢向前的品质;以表演唱为主,编创动作。
单元任务 演唱 饱含激情地演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以课外研学和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国歌的历史沿革;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有关国歌的故事及相关音乐家的故事,分析歌曲特点,激发爱国之情。 能用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歌曲《保卫黄河》,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奋起抗争、锐不可当的抗战精神。 充满青春活力地演唱歌曲《勇敢的心》,表现出新时代青少年不屈不挠、不认输、不怕困难的决心。
欣赏 用聆听 、演唱 、评述 、身体动作等方式理解《南湖的船,党的摇篮》《红旗颂》《飞夺泸定桥》等表现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能够围绕节奏、节拍、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进行评述;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并对他人的表演给予评价。
编创 通过设计演唱形式、为音乐主题设计律动等方式,进一步理解音乐内涵,表现歌曲情感。
综合表演 通过齐唱、轮唱、表演唱、律动等方式进行综合表演。
(三)单元学习评价建议
任务 水平等级
达标水平 提高水平
演唱 能 够 自信参 与演 唱 活 动,演 唱技 能有一定 提 高,并 能对 自 己及他人 的演 唱进行简单评价。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演唱活动,能运用演唱技能正确演唱,能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并能对自己及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
欣赏 在欣赏过程中能结合节奏 、节拍 、旋律 、音色 、力度 、速度等表达个人见解,自信参与音乐活动。 在欣赏过程中能结合节奏、节拍、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创作手法等准确表达个人见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编创 与 同 学合作参 与设计演 唱形式 、律 动 表演等编创活动,并展示编创成果。 积极参与设计演唱形式 、律动表演等编创活动,有独特的创意,展示编创成果并能够阐述编创思路。
综合表演 能参 与欣 赏 过程 中 的情 景 表演,与 同 学合作进行歌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评价。 能积极参与欣赏过程中的情景表演,与同学合作进行歌表演,能发现表演中的亮点与不足并针对评价进行调整。
二、作品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1. 作品分析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最早是为抗日救亡题材的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在电影放映后广为传唱,吹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歌词采用自由体诗歌写成,音乐用呐喊式的音调,其中弱起、三连音的使用使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戏剧性。
乐曲为 G 大调,四二拍,进行曲风格 。全曲共 37 小节,结构是由六个长短不同的乐句以及前奏和补充的结尾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全曲 37 小节
6 , 8 ,(3 ,+5 , ) 5 , 4 , 3 , 5 , 6 ,
前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结尾
前奏(第1—6 小节,0 分00 秒—0 分07 秒)
前奏部分奠定了整首歌曲的情绪,旋律进行以大调主和弦的分解为主,给人以奋进、昂扬的情绪,附点节奏和三连音的使用让音乐具有极强的推动性。
第一乐句(第6—9 小节,0 分07 秒—0 分11 秒)
第一乐句以弱起开始,纯四度上行跳进给人以力量感、紧迫感,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号召性,有种不断向前推动的力量 。旋律配合歌词“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展现了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决心,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战斗的号角。
第二乐句(第10—14 小节,0 分12 秒—0 分17 秒)
第二乐句从后半拍开始,旋律进行以主和弦的分解为主,附点节奏的使用使音乐具有强烈的动感。
第三乐句(第15—19 小节,0 分18 秒—0 分24 秒)
第三乐句“ 中华民族到了 ”运用了重音记号,表达了形势的严峻 。随后乐句突然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第四乐句(第20—23 小节,0 分24 秒—0 分29 秒)
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的旋律从中、低音区逐渐上行,代表着中华民族正在蓄积力量 。结束处旋律又使用了四度的上行,坚定而有力。
第五乐句(第23 小节—26 小节,0 分29 秒—0 分33 秒)
第五乐句的歌词简洁,旋律是弱起主和弦的上行模进 。歌词“起来 ”共出现三次,让音乐有了振奋人心的力量感。
第六乐句(第27—31 小节,0 分33 秒—0 分39 秒)
第六乐句采用前奏的音乐素材变化而成,如同冲锋号,激励着革命勇士勇敢抗敌。
结尾句(第32—37 小节,0 分40 秒—0 分49 秒)
结尾句开始重复了第五乐句的后半句,随后带有重音记号的三次“前进”,旋律为属、主音的进行,让音乐有了强烈的收束感 。在三个“前进 ”之后,再次增加了一个“进 ”字,让歌曲显得更加有力,彰显出中华民族勇敢向前、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民族气魄,表达出中华儿女必胜的决心。
2. 背景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故事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序幕,“不做亡国奴 ”的吼声唤起了全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忱 。先后于 1932 年和 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田汉、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4 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 。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 。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聂耳很快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 。为了音乐表达的需要,聂耳在歌词中加了三个“起来”,并对结尾进行了修改,使整个歌曲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浑然一体 。1935 年 5 月24 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 《义勇军进行曲》被广大群众传唱 。后来,伴随着“一二·九 ”运动的巨浪,这首歌曲迅速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中华儿女抗击侵略、冲锋陷阵的号角。
1949 年 10 月1 日下午 3 时,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之后,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3. 知识链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沿革
1935 年,电影主题歌 。1935 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1982 年 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 年,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2004 年 3 月14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2017 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2017 年 9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 2017 年 10 月1日起施行。
(2)田汉
原名田寿昌,剧作家,诗人,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 。1916 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 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代表作品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话剧《关汉卿》等。
(3)聂耳
作曲家,人民音乐家,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 。聂耳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代表作品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等 。2009 年,聂耳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之一。
田汉和聂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重要的“黄金搭档”。他们共同创作的歌曲包括《开矿歌》《毕业歌》《慰劳歌》等,其中以《义勇军进行曲》最为著名 。两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和戏剧的发展历史,也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教学建议
(1)以课外研学、资料搜集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背景、相关故事等,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歌。
6
(2)创设不同的升旗场景,深化学生对国歌的情感共鸣。
(3)全体学生起立背唱歌曲,做到音准、节奏准确,情绪饱满,并理解弱起、三连音在作品中的作用。
(4)教师还应深挖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把与国歌有关的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声、画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欣赏《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1. 作品分析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清新典雅,优美动听,既有历史事件的写实性,又有音乐内涵的写意特点。
歌曲是无再现的二段体曲式结构。
前奏(0 分00 秒—0 分16 秒)
前奏以中速稍慢的速度和级进为主的旋律奠定了本首歌曲婉约雅致的情感基调,附点节奏的使用给音乐增加了活泼灵动的色彩,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彰显了江南音乐的柔美细腻,营造出一幅江南烟雨小城的景象。
A 乐段(0 分17 秒—1 分13 秒)
此部分由女高音独唱完成,是 2+2+2+3+4 五个乐句组成的乐段,采用起承转合的创作 方法。“七月南湖水涟涟 ”与“烟雨楼台雨如烟 ”两个乐句是起句与承句,节奏密集,旋律婉 转,塑造出七月南湖烟雨蒙蒙,水雾涟涟的景象 。第三乐句“水涟涟,雨如烟 ”转入新的乐 思与动机,旋律逐渐上行为引出第四乐句“荷花深处摇来一只船 ”做铺垫 。第五乐句是第 四乐句的补充,运用了前奏的音乐材料,歌词仅以“啊 ”继续抒发对“荷花深处摇来一只船 ”的欣喜之情。
B 乐段(1 分14 秒—1 分30 秒)
此部分由 2+2 两个乐句构成,为女声合唱,旋律上保持了江南音乐的婉转细腻,歌词点出歌曲的主题“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间奏(1 分31 秒—1 分38 秒)
间奏力度逐渐增强,为女生齐唱的 A1 乐段做情绪上的准备。
A 1 乐段(1 分39 秒—2 分17 秒)
A1 乐段在重复A 乐段旋律时省去第五乐句的补充,直接进入 B1 乐段 。这段歌词前半部分和 A 乐段相同,后半部分歌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人间”,将南湖的船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联系在一起,突出南湖红船所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
7
B 1 乐段、B2 乐段(2 分18 秒—3 分16 秒)
此部分由女声合唱进入,2 分 40 秒后经过转调变为混声合唱,此时男声音色的加入让音乐变得更加饱满有力 。随着音乐的发展,力度越来越强,情绪越来越坚定,男、女声部的轮唱以此起彼伏的壮阔之势塑造出革命队伍不断增长的庞大气势,表达出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坚强意志。
尾声(3 分15 秒—3 分27 秒)
尾声部分引用了《国际歌》的旋律片段,点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2. 背景材料
由张士燮 、乔羽作词,时乐濛作曲的《南湖的船,党的摇篮》,选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 作品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召开的伟大盛举 。 中共一大宣告了我党的诞生,“南湖的船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度和发展的方向,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里程碑 。在南湖的那艘“红船 ”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了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3. 知识链接
《中国革命之歌》
《中国革命之歌》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 35 周年而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该作品分 为 五 场 ,另 加 序 幕 和 尾 声 ,分别 为 序 幕《祖 国晨 曲》、第 一 场《五 四 运 动 到 建 党》、第 二场《北伐到井冈山》、第三场《长征到解放战争》、第四场《建国到粉碎“ 四人帮”》、第五场《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尾声《向着光辉灿烂的未来前进》。 该作品展现了从鸦片战 争 以 来 一 个 多 世 纪 的 漫 长 历 史 ,歌 颂 了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中 国 人 民 ,不 仅 能 够将 黑 暗 腐 败 的 旧 世 界 打 得 落 花 流 水 ,而 且 有 能 力 开 创 一 个 光 明 灿 烂 的 社 会 主 义 新天地 。
4. 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红船或者中国共产党“一大 ”的相关资料,了解歌曲的背景,增强对党史和革命文化的理解。
(2)以红船的图片、故事或者短视频作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
(3)通过聆听、跟唱理解歌曲音乐风格;通过分析旋律特点,能够划分出歌曲的结构,并能够对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进行评述。
8
(三)欣赏《飞夺泸定桥》
1. 作品分析
《长征交响曲》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是一首以回旋曲式为基础的谐谑曲,并以变奏技法来组织,又具有变奏曲式的特点 。整个乐章贯穿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与英勇气概,从急行军主题展现红军先遣队飞速前进的形象开始叙事,到红军与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搏斗,再冲向该乐章的高潮夺桥大战 。作品通过快速的谐谑曲性格,描绘红军先遣队以迅速、秘密的行动和无比勇猛的战斗精神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天险的英勇事迹。
作品由 A+B+A1+C+A2 五个部分组成,主部主题音型与插部主题音型联系紧密,交替使用西洋大小调式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主部A(0 分00 秒—1 分40 秒)
主部 A 包含主题 a(即主题一)和两个补充主题。
主题一:
1 =C
急板 勇敢、敏捷地
9
5 6 5 6 1 6 1 6 5 6 5 3 2 3 2 6
1 5 I 1 2 5 o I 5 5 5 5
p
1
音乐一出现就突出强调 1、5两音,其带有极强的主属支撑关系,到第 8 小节后,整个 C宫五声调式完全构成 。第 1—27 小节是主题 a 的呈示部分,为急行军主题 。主题 a 的各个声部以模仿复调的形式依次进入,其中前 9 小节是主题 a 初次呈示,由弦乐组中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拨奏的方式演奏,用于表现红军队伍庄严而坚定的步伐 。第 5 小节开始改为用琴弓拉奏,在琴弦上跑动着持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向泸定桥火速前进的形象 。第 9 小节起,此主题(形容红军队伍火速前进)出现在中提琴与第二小提琴声部 。第 17 小节起,该主题又在第一小提琴声部呈示,由此形成卡农式复调织体 。这些复调技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与刚毅、乐观的高贵品格 。在主部主题后还加了两个补充主题。
插部B(1 分41 秒—2 分47 秒)主题二:
1 =bD
奋发向上地
10
>
>
>
f
1 2 1 2 1 l 1 2 1 2 3 3 4 3 4 3 3 #434 5 6 5$1 7:6 5 #4 3 7
f
● ●
7 #1 h1
● ●
I 7 #1 1
● ●
7 #1 h1

2

2

2
>
7 #
>

#4
>

#4
#4·

4
插 部 B 主 要 为 主 题 b(即 主 题 二)的 呈 示 及 展 开 ,调 式 调 性 转 入 大 小 调 体 系 的 bD大调 。主 题 b 性 格 刚 强 果 断 ,音 型 的 组 织元 素来 源 于 主 部 急 行 军 主 题 的 后 半 乐 句 。这个由弦乐器演奏的盘旋而上的激昂音调停留在带重音的切分音上 ,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 进 行 的 有 力 冲 击 。在 主 题 b 展 开 的 过 程 中 还插 入 了 另 一个 主 题 ,先 由 定 音 鼓 奏 前 四小节 ,接着 由 长 号 和低音木 管 吹 奏一 系列下行 的增 三 和 弦 ,音乐性格是 暗淡 、低沉 和严峻的 ,表现了反动势力空虚软弱和被动挨打的形象 。这两个主题音型的相互对抗 ,仅仅 经 过 一 次模 进 以 后 ,插 部 第 一 个 表 现 红 军 战 斗 冲 击 的 音 型 就 占 了 优 势 ,弦 乐 器 上 的战 斗音 型 以压倒一切 的力量 奔驰 而下 ,描绘 了 红 军 在前进 中迅 速 突破 敌人 的 阻挡继续快速前进 。
再现主部A 1(2 分48 秒—4 分12 秒)
主部 A1 对主部A 进行再现,包含主题 a 和两个补充主题的变化再现。
插部C(4 分12 秒—6 分28 秒)
插部 C 运用和插部 B 相同的材料进行展开,但是其中插入了具有歌唱性的主题三 。主 题 三 是 在插 部 C 主 题 的 不 断 展 开 中 ,用 对 比 复 调 的 手 法 创 作 的 。插 部 C 的 音 型 和插部 B 基本 相 同 ,但 规模 较插 部 B 有 较 大 的 发 展 ,进行 了更 紧 张 、更 戏 剧性 的 展 开 。插 部C 利 用 多 次 移 调 与模 进 ,把 整个 乐 章 推 向 高 潮 ,描 绘 了 红 军 先 遣 队夺 取 泸定 桥 的 场 面 ,表现了红军在艰苦的战斗中依然坚定 、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高贵品质 。
主题三:
1 =bA
坚定地
11
(
4
)2 5 6
3
2 1
2 6

1 3
2 . 1 6· 3 2 6·
再现主部A2(6 分29 秒—7 分14 秒)
1 =B
f
1 1 1 1 5 5 5 5 I 1 1 1 1 5 5 5 5 I 1 1 1 1 1 1 5 5 I 1 1 2 2 5 5 5 5 I…
主部急行军主题最后一次再现,仍用弦乐器演奏,但取消了拨弦,全部用十六分音符快速齐奏主题的变化音型,形成声势浩大的进军气势,标志着夺桥战斗的胜利 。主部 A 中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第二个补充主题和急行军主题作复调的结合并和胜利的号声同时结合在一起,表现夺取泸定桥后的红军又继续踏上长征的征程。
2. 背景材料
这部作品内容构思来源于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由五个具有独立标题的乐章组成,依次为《踏上征途》《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 作品开始创作于 1959 年,曲作者丁善德在着手写作以前,曾到江西、贵州、四川、陕西等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深入生活,访问了不少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同志,对红军崇高伟大的革命理想、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 。曲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作品构思的讨论和每次试奏后的座谈,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并于 1961 年完成了前三乐章,同年 5 月在第二届“上海之春 ”音乐节上演出 。1962年完成全稿后,同年 5 月在第三届“上海之春 ”音乐节上第一次完整演出。
3. 知识链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 年 5 月25 日,红军夺取了渡口安顺场,原计划在这里过河,但由于水流湍急,架桥失败了 。在毛泽东看来,被困大渡河看似是一局死棋,实则步步是生机,而获得生机的关键,就是泸定桥。
兵贵神速,以快制胜 。5 月28 日,红四团指导员冒雨在崎岖山路上跑步前进,与敌人隔岸赛跑,一昼夜奔袭 240 里,按时到达了泸定桥西岸 。但此时,桥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十三根铁链悬在空中 。桥下咆哮的河水从上游山峡间倾泻而来,拍打巨
石,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 。东侧敌军筑起工事,不时向红军挑衅 。千钧一发之际,红四团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二十二名指战员于 29 日下午组成突击队,顶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开始向对岸冲击 。当突击队员们到达河的另一边时,敌军开始放火,桥上顿时燃起了熊熊火焰。“同志们! 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指挥员的号令让勇士们热血沸腾,他们像利箭一样在熊熊烈火中不断挺进,终于胜利冲过桥面,在右纵队的有力配合下,击溃了泸定县城的敌军防御部队,夺取了事关红军存亡的泸定桥,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立下了不朽功勋。
4. 教学建议
( 1)以主题一为切入点重点学习,通过聆听、视唱、跟唱等方式,熟练哼唱主题一旋律。
(2)通过律动、编创歌词等方式,表现急行军的场景和红军的形象。
(3)总结主题一的音乐特点,将主题二、主题三与主题一进行对比教学,从音乐要素的变化等角度,让学生描述音乐形象的变化。
(4)在教学中结合长征的图片、诗歌及影视片段,深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四)欣赏《红旗颂》
1. 作品分析
作品结构为单主题贯穿的复三部曲式,作曲家在乐曲中合理运用了《义勇军进行曲》 《东方红》及《国际歌》等音乐素材,巧妙地创作了“红旗 ”这一主题,以生动感人的音乐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气派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引子(0 分00 秒—0 分41 秒)
1 =bB
庄严地
12
(
1
.
3
I 5
.
5
5
5
6 5
5
5 5
5
6 5 4
5
. 5
-
5
5 - -
)
3
3 3


5 0
2· · #4·
(
3
)3 3
● ●
7 6 5
(
3
) (
3
3
) (
3
) 3 r3
(
4
· · ·
) ●
(
6 7
6
) (
5
6 7
6 7
6
) (
7
6
5
) (
3
) 6 6 6 7 6 5
(
3
)
(

)5 . 5 5 5 5 5 5 6 5 4 5 . 5 5 5 - 5 . 5 Il
引子一开始,小号嘹亮的音色第一次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铿锵有力 。小号演奏的国歌音调第二次出现是对第一次的上行移位模仿,更具有号召感,也将情绪进一步强化 。第三次出现则是由圆号下行移位演奏,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连续三遍的国歌音调,在开篇便有了点题功能,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吹奏这一号角音调的同时,各组
.
的低音乐器在旋律下方演奏出国歌第一乐句中的旋律片段,5— 1 的四度进行,坚定有力。这个音调在全曲中隐伏出现多次,且都是由铜管声部演奏,具有串联全曲的作用 。作曲家吕其明曾对《红旗颂》中的国歌动机有这样的总结:“从国歌中演化而来的主导动机(或称引子)在作品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乐曲开头到尾声,主导动机不断出现,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始终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辅相成,成为全曲的主题 。因此《红旗颂》的音乐形象非常集中、统一、凝练和鲜明。”
首部(0 分41 秒—2 分46 秒)
主题一:
1 =C
中板 抒情地
f
13

2

7 2 6
● ● ●
5 . 6 1 6 1 3
● ● ● ● ●
5 . 4 3 2 3 5 I 2 - -

2 .
(

3
)●
5
(

4
)● ●
3 2
● ●
3 5

5 3 5 6 7 2 I 6 - - - l
5

2
5
(

3
)●
5
● ●
2 3
6 - 5 - l 3 2 3 5 2 - l 5
● ● ●
6 5 3 4 3 2 I 1 - - 3 5
● ● ● ●
2 . 3 2 1 l 7 2 6 1 5 - - - l 5 o o o o
引子之后,由管弦乐器奏出主题一(红旗主题),旋律柔和温暖且抒情优美,把人们带入对红旗的景仰之中。
这段主题音乐一共四个乐句,为 4+4+4+8 的不方整的乐句结构 。旋律音域较宽,描绘出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的艺术形象,突出人们仰望红旗时的激动心情 。前三个乐句还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得音乐气息更加连贯流畅 。在音高材料的选择上反映出中国
民族七声音阶(清乐)的特点,导音 7没有直接解决到主音 1.,而是上行三度进行到 2. 或者下二度到 6,带有民族五声音阶的特点,民族风味浓郁 。弦乐以较慢的速度奏出,赋予了音乐柔和温暖的色彩 。在调性和声方面,离调和弦的运用以及上二度的转调,为音乐增添了色彩。
连接部(2 分47 秒—4 分41 秒)
1 =D
14

5

5
● ● ● ● ● ● ● ● ●
3 - 3 5 6 5 3 . 4 3 2 1 . 5 l
5 4 3 5 2 . 3 I 2 6 1 3 7 2 2.7.6. 1 5 5 o o l…
连接部具有一定的主题性,与主题一旋律产生对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段音乐先由双簧管奏出,速度比首部稍慢一点 。旋律随后在不同乐器组和不同高度出现,模仿复调的手法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运用 。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抒情优美又带有一丝哀伤,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了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思绪万千的情绪,传达出人们对红旗的挚爱情怀。
中部(4 分41 秒—7 分03 秒)
主题二:
1 =bB
快板 坚定地
(
>
5
.
) (
>
6
) (
>
) (
>
>
) (

2
)>

(
3
) (
0
2
)5
(
>

3
) (
>

3
) (
0
2
0 2
) (
0
5
>

0 5
)
(
>

2
) (
>

2
)>
(

2
)●
(
0
3
) (
2
)2
(
>

3
)
(

3
) (
>
5
) (
>
5
) (
>
)>

(
0
2
) (
3
)1
(
>

5
)
0 4
(
>

5
)>

4
>
6
1
>
6
> >
7 o 6 I 5
(
>
6
) (
>
5
)>

(
2
)6
f
(
>
)>
● ● ● ● ● ●
5 I 3 3 o 2 3 I 6
15
>

5
>
(

2
)●
3
>
(

5
)●
3
>

2
>

5
(

5
)
6
>
(

0
4
)●
3
>
(

0
2
)●
3
1
(

3
)●
5
>

2
>
(

0
3
)●
2
>

2
1
(
>
>
>
)> >

(
7 2
)5 I 5 o 1 . 2 I 3
3 o 1 · 2 I 3 1 3 5 . 6 I 3 3 o 1 . 3
(
3
)
5
5 0 1 . 3
5
5
5 6 5 4
5
5 5
5 5
(
3
)5 . 4
2
短促强烈、连续不断的三连音音型,引出进行曲风格的红旗主题,配合快板的速度,赋予音乐动力 。号角声吹奏的国歌动机再度响起,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高潮 。此时,宽广的红旗主题变为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刻画了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阔步前进的人民形象,展现了他们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再现部(7 分04 秒—8 分04 秒)
1 =C
f

2

7 2 6
5 . 6
● ● ● ● ●
1 3 5 . 4 3 2 3 5 I 2 - -
进入再现部后,红旗主题再次表达了亿万人民在胜利的历史时刻,内心的巨大喜悦与自豪。
尾声(8 分04 秒—8 分56 秒)
1 =C
>
… … 5 .

> > > >
5 5 5 2 3 #4 1 5 0…
● ● ●
● ●
尾声加入了国歌的动机,号角的音调更加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乐曲最高潮,表现了中国人民永远高举红旗,奔向胜利的豪情壮志。
《红旗颂》的 深远影 响 表 现 在 它对人们 心灵 的教 育 、熏 陶 与感化方 面 ,沐 浴 在《红旗颂》宏大的音响里,人们都深深为之震撼、为之激动 。它把人们带入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引发人们对革命先烈无限的缅怀和崇敬,启示人们新中国成立前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教育人们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锐意创新、团结拼搏 。它启示人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更为完美的音乐形式反映时代面貌、讴歌时代发展,奏响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以先进、激昂、健康的思想主题激励人、鼓舞人。
2. 背景材料
管弦乐《红旗颂》是我国当代音乐作品 。它以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主题,用音符为听众描绘出 1949 年 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场景 。在作品气势磅礴的旋律中,表现出中华儿女在五星红旗光芒的指引下,英勇奋战的革命主义精神 。作曲家吕其明通过借鉴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技法,展现了重大的历史题材,使这部音乐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诠释。
管弦乐《红旗颂》作于 1965 年春,同年 5 月首演于“上海之春 ”音乐节,自此开始,其雄浑激荡、大气磅礴且细腻柔美、感人至深的旋律和音响,便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流淌于人们的内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颂》仍然经久不衰,时常上演于国内外重大的音乐场合,被评为“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3. 知识链接
(1)吕其明
作曲家,“七一勋章 ”获得者 。代表作品有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管弦乐《红旗颂》等。
(2)音乐主题
音乐中能集中概括乐曲基本乐思,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旋律 。音乐主题往往具有集中 、鲜明的性格和感情,以及独特的节奏和音色,从而成为整个音乐作品的代表和核心 。在创作中,作曲家会精心设计和发展音乐主题,以形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4. 教学建议
(1)乐曲引子和主题一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听赏和跟唱主题旋律、画旋律线、尝试为主题一填词等方式来熟悉这个主题,为后面段落的音乐欣赏打下基础。
16
(2)对比分析主题一和主题二在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结合节日庆典中的红旗等视频材料丰富学生对红旗形象的认知。
(4)欣赏乐曲后可以通过音乐主题背记、重要乐器音色听辨等方式进行学习结果检测。
(五)演唱《勇敢的心》
1. 作品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动人、鼓舞人心的歌曲,曲式结构为无再现二段体,每个乐段都有各自的变化重复 。旋律中大跳加上主三和弦的使用,让歌曲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前奏(0 分00 秒—0 分25 秒)
A 乐段(第1—8 小节,0 分26 秒—0 分43 秒)
A 乐段有两个乐句,歌词娓娓道来,旋律主要是下行,以主和弦分解开始,音域跨度为九度,充满了温柔的力量 。两句之后变化重复 A 乐段。
A 1 乐段(第9—17 小节,0 分44 秒—1 分04 秒)
A1 乐段开头的材料与A 乐段相同,最后一句结束在半终止上 。值得回味的是“让我好好想想 ”这句,连续两个长音的 5、1,打破了原本较为规整的节奏,好似停下脚步,静下心仔细想想,非常有画面感。
B 乐段(第18—26 小节,1 分05 秒—1 分23 秒)
B 乐段有两个乐句,均从弱起开始 。第一乐句由三个四分音符开始,以主和弦分解作为基石,与以八分音符为主的前一段相比,因节奏的拉宽再加上主和弦的旋律型,使得感情上多了一些肯定 。第二乐句“让我自己走 ”旋律用上行分解的属七和弦,凸显了步伐的坚定和勇敢向前的决心 。与 A 乐段一样,本段在第一次呈现以后进行了变化重复。
B 1 乐段(第26—36 小节,1 分23 秒—1 分40 秒)
B1 乐段第一乐句在节奏上进行紧缩,再次回到八分音符,较 B 乐段开头增添了一些动力。
2. 背景材料
歌曲《勇敢的心》旋律中贯穿着流行元素,歌词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时的心路历程,能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适合学生演唱。
3. 知识链接
(1)变声期的保护
从童声过渡到成人声音的变化时期称为变声期 。变声期一般出现在 12~ 15 岁,期间可能会出现嗓音低沉沙哑、音高不易控制等现象。
17
想获得优美动听的声音 ,歌唱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呼吸 ,不要大声吼叫和过度用嗓。
(2)音程
指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以度来计算 。以简谱为例,从 1 到 1 是一度,从 1 到 3是三度,从 1 到 5是五度 。音程可分为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其中两个音先后发声称为旋律音程,同时发声称为和声音程。
18
旋律音程: & 。 。 i 。 。 i 1 3 2 5
(
&
) (
和声音程:
) (


5
2
) 。

3
1
4. 教学建议
(1)聆听歌曲,通过问题引入学习,如歌曲唱了什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再次聆听歌曲,说说歌曲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一字一音、每个乐句在节奏上前紧后松、旋律变化重复等特点。
(3)借助柯尔文手势唱一唱教材“活动任务单 ”第二条中的音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声音程。
(4)结合“音乐加油站 ”中音程的概念,对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进行简单介绍,并识读歌曲第一乐段的乐谱。
(5)跟琴哼唱歌曲,逐渐加入歌词进行学唱,纠正歌曲中容易唱错的地方,比如 B 乐段中的连音线、节奏变化、音准等,并进行歌曲情感处理。
(6)跟音乐演唱歌曲,分组设计歌曲演唱形式、律动等进行歌表演,并分组进行评价。
(六)演唱《保卫黄河》
1. 作品分析
歌曲为多乐句的一段体结构,运用了进行曲体裁,以振奋人心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动机使歌曲充满了力量 。歌词多使用短句,节奏急促,力度铿锵有力,给人以豪迈之感,让人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 。歌曲采用了卡农的复调写作手法,一问一答,交叉进行,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第一乐句在明朗的 C 大调上以强力度奏响下行分解主和弦的旋律 。旋律激昂奔放,
塑造了抗战的紧张氛围 。第一乐句(第 1—4 小节)运用了重复手法,第 3、4 小节是第 1、2 小节的原样重复,不仅强调了旋律,还使情绪和气势进一步增强 。第二乐句(第 5—8 小节)运用了自由模进,两次的“黄河在咆哮 ”以渐强的力度推动歌曲的情绪 。第三乐句(第9—12小节)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 。第四乐句(第 13—17 小节)和第五乐句(第 18—22 小节)为同头异尾的关系 。歌词“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第六乐句(第 23—26 小节)内部同样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 。第七乐句(第 27—32 小节)旋律连续三次音程的扩张,使气势达到顶峰,象征着中国必胜的信念 。该乐句歌词分别是“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感情逐渐递增,力度由弱到强,表现出全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英勇气势。
2. 背景材料
从古至今,以黄河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冼星海作曲 、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顽强抗战 、奋力抗敌 。歌曲《保卫黄河》是冼星海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描绘了战士们为保卫黄河 、保卫全 中 国 而英 勇抗 日 的情 景 ,激 发 了 中华儿 女 的抗 日 热情 ,弘扬 了坚 强 的 民族精神。《保卫黄河》通常以齐唱 、轮唱的方式进行演绎,极具群众基础,在抗战军民中得到广泛传唱。
《黄河大合唱》于 1939 年 3 月31 日在延安完成,是冼星海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大合唱作品,也是 20 世纪中国大型声乐创作中享誉中外的杰作 。该曲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三个基本主题上:象征着“斗争和力量 ”的《黄河船夫曲》主题、表现“ 民族精神的宽广崇高和自由奔放 ”的《黄水谣》主题、表现“深沉的民族苦难 ”的《怒吼吧,黄河!》主题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百姓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奋起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画面。
3. 知识链接
(1)轮唱
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声部隔开一定时间演唱同一旋律,形成此起彼落的效果的一种演唱方式。
19
(2)声乐套曲
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声乐曲来表达同一主题。
(3)冼星海
作曲家,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自幼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 。 1930 年冼星海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 ,进一步深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 。 1935 年回国后,冼星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到敌人后方去》等,这些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8 年冼星海前往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次年任音乐系主任。在此期间创作了名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而且在他去世后的多年里仍然深受人民喜爱 。2009 年,冼星海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之一,以表彰他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4)光未然
诗人、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歌曲《五月的鲜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等。
4. 教学建议
(1)以欣赏作品入手,选择与歌曲内容相关的视频,并以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视频表现的内容以及对音乐的感受,从而引入对歌曲的学习。
(2)对照乐谱聆听,围绕歌曲的演唱形式、音乐形象等问题进行聆听学习,进一步熟悉歌曲。
(3)跟琴识读乐谱,探讨歌曲中的创作形式 。然后学习歌词,特别要注意最后两句的音准,并进行五线谱的视唱。
(4)逐句分析旋律形态,结合力度、速度、歌词分析歌曲情感的变化 。学会歌曲后,学习轮唱的知识并在教师指挥下进行轮唱 。在学生表现歌曲的过程中,注意轮唱的方法,特别是句头句尾的力度控制 。可以加入歌曲开头的朗诵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0
三、拓展音乐
(1)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
(2)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3)歌剧:《长征》《洪湖赤卫队》
(4)器乐曲:管弦乐《人民万岁》《激情燃烧的岁月》、钢琴协奏曲《黄河》
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