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演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教案-2025-2026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学项数 详细内容一、教材分析 《演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粤教花城版(2024)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中一首极具江南水乡韵味与童真童趣的歌曲。歌曲旋律优美舒缓,节奏平稳,如轻柔的水波荡漾,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歌词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朋友坐在小船里,摇摇晃晃地前往外婆家,一路上看到了水乡的美景与亲切的外婆在桥边等候,充满了浓郁的亲情与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美好向往。教材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教学,旨在让一年级学生感受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优美旋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用纯真的歌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同时在演唱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与家的美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为学生音乐情感的启蒙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知与热爱。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平稳的节奏以及歌曲所营造的宁静、温馨的水乡意境美,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与对音乐情感的细腻体验能力,提升音乐审美情趣与艺术鉴赏力。2.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轻柔、甜美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掌握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变化,如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并能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表情等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歌曲中小朋友的快乐与对外婆的思念之情,增强艺术表现力与自信心。3. 创意实践:启发学生根据歌曲情境与个人想象,对歌曲表演形式进行创意改编,如设计独特的舞蹈动作、创编新的歌词段落描述去外婆家的新经历等,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创意、共同完善表演内容,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4. 文化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江南水乡文化在歌曲中的体现,如江南水乡的地理风貌、生活习俗等与歌曲的联系,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文化素养的养成。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演唱,包括准确的音准、节奏,如在 “摇啊摇,摇啊摇” 处唱出轻柔的摇曳感,以及富有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通过表演等形式展现水乡的宁静与亲情的温暖,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与表演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演唱与表演中体现出歌曲的深刻意义。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水乡文化与亲情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演唱与表演中,使音乐与情感、形象完美融合,避免表演的生硬与虚假。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环节中,创作出既符合歌曲主题又富有新意的表演内容,展现学生独特的创意与对江南水乡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还要确保在小组合作表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展现出团队的凝聚力与活力。四、教学策略 1. 情境教学法:创设江南水乡场景,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水乡风光图片、播放水乡自然声音,在教室布置水乡特色装饰等,将歌曲学习与情境表演置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水乡氛围,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2. 示范教学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歌曲与标准的表演动作、表情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范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演唱技巧与表演规范,通过模仿学习逐步掌握教学内容。3. 故事教学法:讲述江南水乡的故事、歌曲背后的传说等,将歌曲与水乡文化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认同,使学生在故事的感染下更好地学习歌曲。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创作与排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创造力,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与共同努力中提升音乐学习效果与表演能力。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歌曲音频、视频资料(包含江南水乡风光视频、儿童演唱歌曲视频等),水乡特色道具(如小船模型、荷花道具等),自制音符卡片、节奏卡片,小奖品(如音乐主题文具、江南水乡风格小饰品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便学生进行表演排练与展示。六、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江南水乡的视频,画面中有潺潺的流水、弯弯的小桥、摇曳的小船、古老的民居以及岸边盛开的荷花等,同时伴随着轻柔的江南丝竹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江南水乡的美景,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在视频里看到的江南水乡是不是像一幅美丽的画呀?你们想不想去这样的地方玩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关于江南水乡的歌曲,叫做《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让我们一起在歌声中感受水乡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江南水乡视频,以优美的水乡景色和悦耳的音乐迅速营造出宁静、惬意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向往与喜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演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为后续的歌曲学习与表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2. 歌曲聆听(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教师播放《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歌曲音频,播放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现在请安静地聆听这首歌曲,听听歌曲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歌曲的声音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呢?” 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节奏快慢以及整体的情感基调。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谁能说一说自己听完歌曲的第一感觉呢?” 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如 “我觉得歌曲很温柔”“我好像看到小朋友在小船上睡觉” 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初次完整聆听,培养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用直观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歌曲做好铺垫。3.节奏与旋律学习(夯实基础,把握音乐):- 教师将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如 “X X ︱XX XX ︱”(摇啊 摇啊 ︱摇到 外婆)和附点音符节奏 “X. X”(如 “外婆 好” 中的 “外” 字处)写在自制的节奏卡片上,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教师先示范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打出这些节奏,然后邀请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节奏接力游戏,每组学生依次打出一个节奏型,看哪个小组节奏打得又准又快。在学生练习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旋律,通过哼唱、跟唱等方式,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走向,如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在学生跟唱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问题,对于一些容易唱错的音符,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节奏与旋律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歌曲节奏型的专门学习和游戏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反应能力,为顺利演唱歌曲扫除障碍,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通过哼唱跟唱学习旋律,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特点,为准确演唱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音准把握能力。4. 歌词学习(理解内涵,深化情感):- 教师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歌词展示在大屏幕上,逐句教学生朗读歌词。每读一句歌词,教师都结合之前播放的江南水乡视频或讲述水乡故事进行讲解,如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这句,教师可以说:“在江南水乡,人们常常坐着小船去看望亲人,小船在水上慢慢地摇,就像宝宝在摇篮里一样舒服。” 在教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歌词学习中来,加深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外婆家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理解歌词是唱好歌曲的关键,通过结合视频和故事讲解歌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与亲情的温暖,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参与度,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水乡文化与亲情的向往之情。5. 歌曲演唱(掌握技巧,表达情感):- 教师采用逐句教唱的方式,先慢速、清晰地示范演唱一句,让学生跟唱。在教唱过程中,特别注意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每教唱几句,教师就带领学生将之前学唱的部分连起来唱一遍,以巩固记忆。当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后,教师逐渐加快速度,让学生完整地演唱。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轻柔、甜美、略带慵懒的声音演唱,以体现小船在水中摇曳的悠闲感和小朋友对外婆的亲昵情感。通过示范不同唱法,如平淡的演唱和充满情感的演唱,让学生对比感受,选择更好的演唱方式,如在唱 “外婆好” 时,声音要更加亲切温柔。- 设计意图:逐句教唱可以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针对音准和节奏重点指导,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通过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声音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提高演唱水平,让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情感内涵,抒发对江南水乡生活与亲情的热爱。6. 表演创作(发挥想象,展现创意):- 教师先示范一些标准的表演动作,如坐在椅子上模仿划船的动作(双手前后划动)、身体轻轻晃动表示小船摇晃、手指远方表示看到外婆桥等,同时展示相应的表情,如开心、期待等。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组学生提供一些水乡特色道具,如小船模型、荷花道具等,让小组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对表演进行创意改编。在学生分组创编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启发,如 “你们小组可以在小船摇晃的时候,加上一些荷花随风飘动的动作”。创编完成后,每个小组依次在教室中间进行表演,其他小组的学生观看并鼓掌。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动作与歌曲的契合度、创意性、情感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歌曲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音乐与表演相结合,展现自己对歌曲和江南水乡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7. 综合表演展示(融合呈现,提升素养):-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综合表演展示,将歌曲演唱与创意表演全面融合。学生们一边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边按照自己小组创编的或教师示范的表演方式进行表演,如拿着小船模型在教室里 “划船” 前行、看到 “外婆桥” 时兴奋地招手等。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演唱与表演的协调性,以及情感的一致性,要将水乡的宁静与亲情的温暖充分地展现出来。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向家人、朋友展示表演,分享江南水乡的音乐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表演展示,让学生将歌曲演唱与表演创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综合音乐素养,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体会江南水乡文化与亲情情感,将这种情感通过音乐与表演的形式传递和强化。鼓励课后展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分享意识与社交能力。七、板书设计 《演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板书 1.主板书:- 《演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歌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节奏型:X X ︱XX XX ︱(摇啊 摇啊 ︱摇到 外婆)、X. X(附点音符)- 歌词: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表演动作示例:划船(双手前后划动)、小船摇晃(身体晃动)、指外婆桥(手指远方)2. 副板书:- 学生创意表演展示区(记录学生创编的表演情节与亮点)- 演唱与表演提示:轻柔甜美演唱、动作与情感契合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演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对江南水乡文化以及相关的音乐表演有了较为深入的感知与理解。情境导入环节有效地营造了水乡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江南水乡的喜爱;歌曲聆听和节奏旋律学习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要素;歌词学习和歌曲演唱环节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并表达情感;表演创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综合表演展示环节则让学生在融合呈现中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与水乡文化情感体验。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节奏与旋律学习环节,尽管采用了游戏教学法,但仍有部分学生对附点音符等复杂节奏型的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增加更多针对性的节奏练习活动。在表演创作环节,一年级学生的创意表现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表演能力,部分小组的创意较为简单和常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创意启发素材和示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此外,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上,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江南水乡文化知识的讲解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且深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总体而言,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对一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和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让关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 乐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音乐与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