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诗词精读为根基,情感体悟为核心”,立足高一学生对豪放词的初步认知,通过“字—词—句”赏析与苏轼生平勾连,引导学生感受“景、史、情”交融的词境。注重“读—品—议”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诗词技巧的同时,领悟苏轼“豁达面对人生起落”的精神,实现诗词鉴赏与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经典词句,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起笔气势,掌握豪放词“意境开阔、情感豪迈”的语言特点,提升诗词解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写景—怀古—抒怀”的词脉,理解“借古讽今、以史抒情”的表现手法,培养辩证分析“豪放与旷达”情感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苏轼豪放词“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风格,感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审美特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深层豁达,理解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传承“乐观面对挫折”的文化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梳理“忆周瑜—叹自身”的情感脉络,把握“怀古抒情”的核心。
难点: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豁达超脱;体会苏轼“豪放词风下的深沉情感”。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方法:采用“诵读法”感受词韵,“情境教学法”唤醒共鸣,“问题链引导法”推动深读,“对比阅读法”深化理解。
准备:教师制作PPT(含赤壁古战场图片、苏轼贬谪黄州背景、词牌知识);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词句,查阅“乌台诗案”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3分钟赤壁古战场纪录片片段(展现长江壮阔、赤壁地貌,配低沉旁白介绍赤壁之战背景),提问:“眼前这条奔涌的长江,曾见证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传奇;千年后,一位被贬的文人站在这里,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为何会借赤壁抒发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读懂苏轼的豪迈与豁达。”
补充背景:简要介绍苏轼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仕途受挫,却在游览赤壁时触景生情,借怀古抒发人生感慨,为文本研读铺垫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
字词与词牌积累:
字音与节奏:教师范读全词,强调易错音(如“纶(guān)巾”“酹(lèi)江月”),标注节奏(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二二三”节奏,凸显气势),学生跟读3遍,感受豪放词的韵律美;
词牌知识:简要介绍“念奴娇”词牌特点——又名“百字令”,上下阕共100字,多用以抒发豪迈情感,如辛弃疾《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帮助学生理解词牌与情感的关联;
重点词义:解析“风流人物”(指杰出的英雄人物)、“樯橹”(代指曹军战船,借代手法)、“酹”(以酒洒地,表祭奠),结合语境理解——如“千古风流人物”既指周瑜,也暗指所有建功立业的英雄,为后文“叹自身”埋下伏笔。
梳理词脉结构:
学生默读全词,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用表格梳理内容:

词段 核心内容 情感基调
上阕 写长江壮阔、赤壁雄奇,追忆赤壁之战 雄浑、豪迈
下阕 赞周瑜英气、叹自身失意,抒人生感慨 敬佩、豁达
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明确词“上阕写景怀古,下阕抒怀伤今”的结构特点,以及“景—史—情”层层递进的逻辑,避免学生陷入“只记词句,不懂情感”的误区。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聚焦“写景句”,析意境营造:
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为何以‘大江东去’开篇?‘浪淘尽’三个字有何深意?”
引导分析:“大江东去”以长江奔涌的壮阔景象起笔,营造出“时空辽阔”的意境;“浪淘尽”既写江水冲刷的自然景象,也暗指“时光流逝,英雄已逝”,将“景”与“史”“情”融为一体,开篇便奠定雄浑豪迈的基调。
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拆解词句:“乱石穿空”写山的险峻(视觉,静态),“惊涛拍岸”写水的汹涌(听觉,动态),“卷起千堆雪”写浪花的洁白(视觉,色彩),“穿”“拍”“卷”三个动词极具力量感,将赤壁的雄奇壮阔刻画得淋漓尽致;
拓展思考:这三句为何被誉为“千古写景名句”?引导学生体会——它不仅是对赤壁景色的写实,更暗含苏轼“内心的豪迈”,借雄奇之景抒豪迈之情,实现“情景交融”。
聚焦“怀古句”,析人物对比:
分析周瑜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提问:“词中为何强调‘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展现了周瑜怎样的特点?”
明确:“小乔初嫁”既写周瑜的年少得意(婚姻美满),也反衬其英气;“羽扇纶巾”显其儒雅,“谈笑间”显其从容,与“樯橹灰飞烟灭”的战绩形成对比,塑造出“儒雅从容、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暗含苏轼对周瑜的敬佩。
对比苏轼自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提问:“苏轼为何会‘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中的‘多情’指什么?”
引导理解:“早生华发”是因仕途受挫、理想未竟,暗含失意;“多情”既指“对英雄的仰慕”,也指“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周瑜的得意”与“自身的失意”对比,引出后文的人生思考,情感从“豪迈”转向“深沉”。
聚焦“抒怀句”,析情感内涵:
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提问:“‘人生如梦’是消极避世吗?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说说‘酹江月’的深意。”
明确:“人生如梦”并非消极,而是苏轼对“人生起落”的清醒认知——他深知英雄终会逝去,仕途难免起伏,与其沉溺失意,不如豁达面对;“酹江月”既是祭奠长江、祭奠英雄,也是与过往的失意和解,展现出“在逆境中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让全词的情感从“深沉”升华为“旷达”。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补充文本:分发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比探究:
提出问题链:①两首词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情感有何共通之处?②《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豪放”与《定风波》的“旷达”,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小组讨论后总结:
共通情感:都体现苏轼“面对逆境的豁达超脱”——《念奴娇》借怀古抒“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借淋雨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核心都是“不向挫折低头”;
不同形式:《念奴娇》通过“壮阔之景、英雄之事”展现“豪放”,情感浓烈外放;《定风波》通过“日常小事(淋雨)、生活细节(竹杖芒鞋)”展现“旷达”,情感平淡内敛;
延伸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面对考试失利、生活挫折时,可像苏轼一样,以“豪放”的姿态正视困境,以“旷达”的心态接纳结果,在挫折中成长。
六、板书设计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一、词脉结构:景—史—情
上阕:写景怀古
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雄浑壮阔)
史:赤壁之战、周瑜破曹(英雄传奇)
下阕:抒怀伤今
人:周瑜(英气从容)VS苏轼(早生华发)(对比)
情:敬佩—失意—豁达(情感递进)
二、核心情感
豪迈:赞赤壁雄奇、慕周瑜英气
深沉:叹自身失意、感人生起落
旷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逆境和解)
三、艺术特色
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穿、拍、卷)
抒情:借古抒情、情景交融
风格:豪放旷达(豪放词代表作)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词,标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名句的赏析要点;
拓展作业:结合词中周瑜形象与苏轼人生态度,写400字短文《我眼中的“风流人物”》,阐述对“英雄”的理解;
选做作业:搜集苏轼其他豪放词(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对比分析其“豪放风格”的异同,制作1页对比表格。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词句赏析、情感分析)、小组展示(词脉梳理、对比探究),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诗词解读、情感把握”目标;作业中的“短文写作”“对比表格”,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词句细研”与“对比阅读”,落实了诗词鉴赏目标,但“人物对比”环节对高一学生稍难,部分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苏轼失意的内涵”;后续可简化对比维度,增加“学生仿写豪放词句”环节,强化对豪放词风格的感知,同时缩短导入时间,给研讨留更多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