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意象研读为根基,情感共鸣为核心”,立足高一学生对抒情散文的认知水平,通过“字—词—句”精读与秋景画面还原,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独特意境。注重“读—品—悟”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散文技巧的同时,理解郁达夫“借秋抒怀”的深层情感,实现散文鉴赏与文化感悟的统一。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落寞、萧索、颓废、秋蝉嘶鸣”等描写秋景的词语,分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等关键句的表达效果,提升散文语言解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总写秋味—分绘秋景—抒怀赞秋”的行文脉络,理解“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辩证分析“秋景与情感”关联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郁达夫散文“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写景细腻却情感浓烈”的风格,感受“清、静、悲凉”秋境的审美特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故都秋蕴含的“文人情怀”,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与对生命的思考,传承“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感悟”的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等秋景片段,把握“清、静、悲凉”的意境核心;梳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理解“以景衬情”的写法。
难点:理解“悲凉”并非消极,而是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独特偏爱与深沉眷恋;体会“平民化秋景”中蕴含的文人雅趣。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方法:采用“诵读法”感受文韵,“情境教学法”唤醒秋景联想,“问题链引导法”推动深读,“对比阅读法”深化理解。
准备:教师制作PPT(含北平秋景老照片、郁达夫生平、秋景意象思维导图);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词句,搜集“家乡的秋”相关图片或文字。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3分钟“北平秋景”纪录片片段(展现地坛落叶、陶然亭残荷、胡同秋阳,配低沉舒缓的背景音乐),提问:“画面中的秋,有金黄的落叶,有静谧的胡同,有微凉的秋风——这是否符合你心中的‘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却藏着‘清、静、悲凉’的味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寻这份独特的秋味。”
补充背景:简要介绍郁达夫写作背景——1934年,郁达夫从杭州赴北平,重游故地,见秋景触景生情,写下此文,既抒发对故都秋的眷恋,也暗含对动荡时代的感慨,为文本研读铺垫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
字词与情感基调把握:
字音与词义:教师领读全文,强调易错音(如“柘(zhè)树”“廿(niàn)四桥”“鲈(lú)鱼”),解析重点词(“落寞”指寂寞冷落,“萧索”指荒凉冷落,“颓废”此处指秋景的萧瑟,不含贬义),结合语境理解——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中“一椽破屋”显“清”,“皇城人海中的独处”显“静”,为“悲凉”意境铺垫。
情感基调定位:让学生找出文中直接点明秋味的句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明确全文“以‘清、静、悲凉’为核心,以‘眷恋’为情感主线”的特点。
梳理行文脉络:
学生默读全文,以“秋景描写”为线索,用表格梳理内容:
段落层次 核心内容 秋景特点
总起(1-2段) 总写北国秋与南国秋的差异,点出北国秋“清、静、悲凉” 概括秋味
分述(3-11段) 描写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具体绘秋
总结(12-13段) 抒发对北国秋的眷恋,对比南国秋的“淡” 抒怀赞秋
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以及“从整体秋味到具体秋景,再到情感升华”的逻辑,避免学生陷入“只记零散秋景,不懂整体意境”的误区。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聚焦“秋景片段”,析“清、静、悲凉”意境:
赏析“秋晨院落”(第3段):
拆解词句:“碧绿的天色”显“清”(色彩淡雅),“驯鸽的飞声”显“静”(以动衬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显“淡”,“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显“萧索”,共同营造“清、静、悲凉”的开篇意境;
提问:“为何选择‘一椽破屋’‘破壁腰的牵牛花’这些朴素甚至破败的景物?”引导理解:这些“平民化景物”更显故都秋的“本色”,避免雕琢感,让“清、静、悲凉”更真实可感。
赏析“秋槐落蕊”(第5段):
重点品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显“静”,“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显“清”,“满地落蕊”暗合“悲凉”(生命的凋零);
拓展思考:为何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明确“扫帚丝纹”的“细腻”显“清”,“清闲中的落寞”显“悲凉”,将“静”与“情”完美融合。
赏析“秋雨话凉”(第7-8段):
分析“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的对话:“唉”的叹词显“悲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俗语显“清”,“缓慢悠闲的声调”显“静”,以生活化对话还原秋凉场景,让意境更鲜活,也暗含故都人的“闲适”,与“悲凉”形成微妙平衡。
聚焦“对比手法”,析情感差异:
对比南国秋与北国秋:文中写南国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与北国秋“清、静、悲凉”形成对比;
提问:“为何反复对比南国秋与北国秋?”引导理解:既突出北国秋的“独特”,也暗含郁达夫对故都秋的“偏爱”——南国秋的“淡”反衬北国秋的“浓”,让“眷恋”之情更强烈。
聚焦“抒情句”,析深层情感:
解读“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提问:“为何愿‘折寿换秋’?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明确:“折寿换秋”是夸张手法,既写对故都秋的极致眷恋,也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感慨——秋如人生,短暂却珍贵,郁达夫借对秋的眷恋,抒发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视,让“悲凉”升华为“深沉的热爱”。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约15分钟)
补充文本:分发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选段;
对比探究:
提出问题链:①两篇散文都写“景”,郁达夫的“秋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意境有何不同?②两位作者借景抒情的方式有何差异?
小组讨论后总结:
意境差异:《故都的秋》意境“清、静、悲凉”,秋景朴素甚至带点萧索(如破屋、落蕊、残蝉),情感深沉内敛;《荷塘月色》意境“宁静、朦胧、淡雅”,荷塘月色优美雅致(如流水般的月光、亭亭的荷叶),情感含蓄隐晦(借荷塘排遣忧愁);
抒情方式差异:郁达夫“直抒胸臆与情景交融结合”,直接点明“清、静、悲凉”与“眷恋”,秋景是情感的直接载体;朱自清“以景衬情,含蓄委婉”,不直接说“忧愁”,而是借荷塘月色的“静”反衬内心的“不静”,情感藏于景中;
延伸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面对自然景物时,可像郁达夫一样“直抒热爱”,也可像朱自清一样“含蓄抒情”,关键是“景与情的真实融合”,让散文有“灵魂”。
六、板书设计
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核心意境:清、静、悲凉
清:碧绿天色、漏下日光、蓝朵牵牛花(色彩淡雅、景物朴素)
静:驯鸽飞声、落蕊无音、秋雨慢语(以动衬静、氛围闲适)
悲凉:破屋、残蝉、落蕊、秋凉(景物萧索、暗含眷恋)
二、行文脉络:总—分—总
总起:北国秋VS南国秋→点“清、静、悲凉”
分述: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具体绘秋)
总结:愿折寿换秋→抒眷恋之情(情感升华)
三、艺术特色
手法:以小见大(平凡秋景显故都秋味)、情景交融(秋景衬眷恋)、对比(北国秋VS南国秋)
语言:质朴细腻、情感浓烈
情感:对故都秋的眷恋、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3处体现“清、静、悲凉”的句子,每句附150字赏析(侧重意境与情感);
拓展作业:结合本文写法,写400字短文《家乡的秋》,用“以小见大”手法描写家乡秋景,融入个人情感;
选做作业:搜集郁达夫其他散文(如《江南的冬景》),对比分析其“借自然景物抒情”的风格异同,制作1页对比表格。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词句赏析、意境分析)、小组展示(脉络梳理、对比探究),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散文解读、情感把握”目标;作业中的“短文写作”“对比表格”,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秋景细品”与“对比阅读”,落实了散文鉴赏目标,但“悲凉意境的理解”环节对高一学生稍难,部分学生将“悲凉”等同于“消极”;后续可结合郁达夫生平补充,明确“悲凉是对秋的独特审美,而非消极情绪”,同时增加“学生描绘家乡秋景”的课堂互动,强化对“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