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哲学
文化
活的灵魂
第二单元
第一单元
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新 知识体系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第九课
发展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文化
第九课 知识体系
决定
文化选择
9.1 文化发展
的必然选择
文化路径
9.2 文化发展
的基本路径
文化目标
9.3 文化强国
与文化自信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P115-118 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勾画标注。
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总要求和具体要求? P115-116
2.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P116
3.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P116
4.融通不同资源和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P117
请思考:为何这些电影为什么能做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 坚定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靠人民,服务人民)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文化发展的总要求
指导思想
主体
注意:指导思想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多元化。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P112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
①原因: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
②要求:我们要坚持对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P115-116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①文化发展主体: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原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文艺创作者”角度)
注意: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是文艺工作者。
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社会实践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P115-116
②文化发展的目的: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要求: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
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
(“国家、政府”角度)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P115-116
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
(1)出发点与落脚点角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信自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要求)
(2)文艺创作者角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具体要求)
(3)国家、政府角度: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具体要求)
归纳小结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第二目
请思考:结合《平凡的世界》和其他相关经典文化作品,分析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
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具有恒久的魅力,往往是因为它们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
阅读与思考
P116
时代潮流
时代特征
时代特色
时代风貌
文化:
时代
精神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1.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P116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③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P116
注意: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2.创新不是目的,目的是服务实践。
3.文化对时代是影响,不是决定。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第三目
结合视频请思考:芭蕾歌舞《敦煌飞天》节目为何能深受人们喜爱?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芭蕾歌舞《敦煌飞天》的服装配色、舞美设计都特别讲究,看出设计者下了不少的功夫,花费了不少的心血。《敦煌飞天》融入了芭蕾元素,有中国传统舞蹈的柔美,但更多的是芭蕾舞特有的力量感。
从壁画中找到灵感、发掘舞姿,还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长袖舞,通过对长袖舞技法的加工、整理、再创造,塑造了一对向往自由与幸福的仙女形象。典雅、优美、纯静的《飞天》,首次在中国舞台上再现了敦煌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 充分展示了数千年来中国传统舞蹈的高超技艺。
敦煌飞天舞别样洞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艺术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借鉴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P117

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
(1)原则: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目标: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内外 关系 向内看 深入研究关系 国计民生 的重大课题
向外看 积极探索关系 人类前途命运 的重大问题
前后 关系 向前看 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趋势
向后看 善于继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华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P117
《我不是药神》 《第二十条》 《孤注一掷》
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向外看,积极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吸收外来
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面向未来
向后看,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不忘本来
不忘本来
理解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要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
“面向未来”: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知识拓展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总结归纳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发展文化为什么要立足时代
2.如何立足时代,答时代题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课堂总结
【拓展认知】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3)根本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4)创作导向(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关键路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促进时代发展。
(6)基本路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8)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1.文化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F 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
2.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F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3.文化发展的关键是进行文化创新。
F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4.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文化强国。
F 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素质。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F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易混易错
1.(2025·云南·高考真题)“素人写作”是一种普通劳动者以“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双重身份进行写作,并借助新媒介传播的文化现象。近年涌现出的一些优秀作品得到大众的喜爱,这些作品记录了真切的生活感受,让人们为身边的奋斗鼓掌;用有温度的经历引发共鸣,使读者走出“茧房”,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这些优秀作品受欢迎是因为( )
①源于时代发展,记录生活与回应社会
②拥抱新兴技术,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
③迎合大众需求,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
④讴歌奋斗人生,打动人心与抚慰情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材料仅提到“借助新媒介传播”,但并没有提及创新了传播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优秀文化作品应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一味迎合,且材料没有涉及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③排除。
2.(2025·安徽·高考真题)纪录片是对时代的记录,也是给未来的礼物。纪录片《遇见最美宋词》突破了传统文学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模式,尝试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古典意境与当代审美的视听语言,让观众在“赏词”与“听史”中获得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该片的制作成功说明( )
①艺术创作水平取决于对现代科技的掌握程度
②优秀古典文学在创新发展中焕发了生机活力
③制作者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变革文化传承方式需要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艺术创作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现代科技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式,但不是决定因素,①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建立联系,③错误。
3.(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苏州博物馆新馆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成为城市地标;制瓷名家群体“珠山八友”在汲取中国画营养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绘画技巧,把粉彩瓷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材料表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交流互鉴中激发自身发展的动力
②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融通不同资源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④通过回答时代问题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自身发展,并没有提及在这种交流融合中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不合题意。
材料重点在于文化的交流、交融以及表达方式的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没有涉及到通过回答时代问题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4.一座容量有限的博物馆,如何突破有形边界,让文化空间俯拾皆是、文博资源触手可及 四川博物馆向外拓界,巡展足迹遍布国内多个城市;江苏向下延伸,将大型展馆的网红文物送到基层展览;北京向内融通,将文物建筑、名人故居等融入城市更新。博物馆建设( )
①应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打破有形边界的变革中发展
②要融通不同资源,为公众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滋养
③需立足时代之基,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④要坚持系统优化,跨越时空距离实现要素功能最大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要融通不同资源,为公众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滋养,文化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②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③错误。
5.2025年5月,江苏省发起了一场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赛事设计“本土化”、参与球员的草根化、政府与民间玩梗、经济强省的支撑和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让“苏超”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依据材料,“苏超”爆火得益于( )
①立足于地方实际,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
②依托经济优势,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③站稳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美好文化需要
④推动文化交流,消除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将“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作为原因,混淆了因果逻辑,赛事的“本土化设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是“苏超”爆火的原因,而“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是“苏超”爆火后带来的积极结果,①排除。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④排除。
6.近日,在湖南岳阳非遗工匠城的剪纸工作坊里,藏族学生索朗潘多正与同学一起创作《守护一江碧水》主题剪纸作品。这幅作品以洞庭湖为背景,融合传统剪纸手法与藏族绘画艺术形式元素,描绘出碧波荡漾的湖水、摇曳的芦苇丛、巍峨的岳阳楼和游弋的鱼群,表达出“守护长江生态”的主题。材料表明( )
①文化创新要实现对剪纸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文艺创作应该源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该剪纸作品承载、表达和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将藏族绘画艺术形式元素与传统剪纸手法相融合来创作表达特定主题的作品,体现的是不同文化资源的融合创新,而非聚焦于对剪纸非遗本身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排除。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而且题干主要突出的是不同艺术形式元素的融合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生态主题,并没有体现该选项,③排除。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的冬奥“北京时刻”,让世界见证了“一起向未来”的理念,给世界带来温暖的力量。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冰雪五环自冰立方穿凿而出,到“微火”点燃主火炬,从河北山区普通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到“一朵雪花故事”上下篇的演绎,从24个小孩的雪花灯笼,到“致敬人民”行为表演……一个个浪漫而饱含科技创意的环节,一场场精美故事的邂逅,既有效传达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实现了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的承诺,用现代科技与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与浪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导演是如何做到让冬奥会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的。(6分)
典型例题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让现代科技与中国文化结合,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
②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冬奥会继承弘扬了多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吸收借鉴了奥运精神,通过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用雪花故事“致敬人民”行为表演等方式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