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单元测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单元测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验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姓名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实验室中,药品的存放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下列存放药品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双休日到废品回收站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4位同学对一些废品按其主要成分进行的分类,其中错误的是
A. 铝制易拉罐—金属材料 B. 废旧报纸—非金属单质
C. 旧橡胶轮胎—有机物 D. 塑料饮料瓶—合成材料
3.已知、、、等属于氧化物,、、、、等属于氢化物,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氢化物可理解为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氢元素的化合物
B. 水既属于氧化物又属于氢化物
C. 硫酸既属于氧化物又属于氢化物
D. 在NaH中,钠元素显+1价
4.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CuO),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C)。在下列试剂中,只要一步反应即可判断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是()
A. 蒸馏水 B. 稀硫酸 C. 氯化钡溶液 D. 氢氧化钠溶液
5.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B.
C. D.
6.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段时间后,只有一个集气瓶中的铁丝生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瓶中的铁丝生锈
B. 通过对比甲瓶和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水接触
C. 通过对比甲瓶和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防止铁生锈的一个方法是隔绝氧气
D. 实验后向甲、乙、丙瓶中分别注入一定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7.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明显证据的是()
A. 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 为了验证氧气是否集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C. 为了证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D. 为了证明汗水中含有,在其中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8.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 金刚石、氢氧化钙、矿泉水 B. 氮气、氧气、碳酸
C. 氩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溶液 D. 天然气、氧化镁、空气
9.如图是硫酸铜溶液与过量铁粉反应前后溶液中主要离子变化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 该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C. 该反应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粒子只有
D. 该反应过程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10.下列离子能在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 B. ,,,
C. 、、、 D. ,,,
11.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西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通过实验①②③能验证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
B. 实验③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大
C. 可能为锌,可能为硫酸亚铁
D. 只做实验③和④,一定不能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2.小金归类整理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错误的是()
A. 图Ⅰ中的反应说明制取氧气有多种途径 B. 图Ⅱ中的反应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C. 利用反应①可制得 D. 利用反应②可检验
13.相同质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分析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锌反应最先完成 B. 金属锌的活动性最强
C. 金属镁生成氢气质量最多 D. 金属铁消耗稀硫酸质量最多
14.草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产物持续通入下列装置。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①、②装置可以互换
B. 若③中停止加热,④中液体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
C. 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D. 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变成氧化铜
15.向盛有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缓加入锌粉,经搅拌使锌粉与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现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加入锌粉的质量为横坐标,以烧杯中生成的固体质量为纵坐标,小科同学分别作出了三幅关系图。其中点表示锌粉与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硝酸亚铁的溶质质量分数在点时最大
B. 反应结束时,三种情况的溶液溶质种类不同
C. 图丙表示反应结束时,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小于生成的银与铁的总质量
D. 线段与轴夹角线段与轴夹角的主要原因是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不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0分)
16.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Ra)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经查阅资料,镭的金属活动性比钙强,镭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下:
物质
在水中所溶解性 易溶 易溶 难溶 易溶 难溶
(1)预测氯化镭能与下列哪些物质反应?_________。
A.氢氧化镁 B.硝酸银 C.硫酸铜 D.铁
(2)依据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设计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将氢氧化镭转化成碳酸镭的方案:(写出方程式)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一根铁棒一段时间,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的离子。
(1)“”表示______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18.如图为初中化学有关铁的化学变化的知识框架图,据图回答问题:
(1)溶液C中溶质是____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②和③能否说明活动性:?_________(填“能”或“否”)。
19.向一定质量的、、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如图是溶液中硝酸亚铁的质量随锌粒加入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写出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明段溶液质量的变化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当相同质量的、两种活泼金属(化合价均为+ 2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产生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A、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_________(填“>”“<”或“=”)B。
(2)A、B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是A_________(填“>”“<”或“=”)B。
(3)在和、和及和中, A、B两种金属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0分)
2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金属性质的实验:
研究一: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测得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时间段反应速率变化,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研究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变化。
(3)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在一定量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图描述的相关变化曲线,一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 B. C. D.
22.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学们根据铁的化学性质做了一系列相关实验,请回答:
(1)如图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A、B、C、D中质量最小的是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用镁条、铜片、氯化亚铁溶液来验证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了有关铁和金属的兴趣实验,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用注射器向甲试管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甲试管中的液体转移到乙试管中。
依据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若金属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一定是铜
B.若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是氢前金属
C.若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且表面出现黑色物质,说明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23.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
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硬质玻璃管 硬质玻璃管和样品 步骤II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步骤Ⅲ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质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用、、、的代数式表示)。若步骤 Ⅲ中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有关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标号)。
A.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B.样品中铁单质和氧化铁的质量总和为
C.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为
D.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24.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干扰气体的鉴定,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
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该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成分有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某同学发现B中黑色变红, 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了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中有和结论。另一位同学认为该结论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方案中,装置C可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5.欲测定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混合溶液于锥形瓶中,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如图 1),并不断测定锥形瓶中溶液的。反应过程中所得溶液的与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 2所示。其中,当锥形瓶中溶液的质量增加至时,共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忽略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1)点的数值是_________。
(2)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 反应。
(3)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请计算原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6.A、B是初中化学所学过的两种气体,用四个圆表示四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用“”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成该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A、B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A_________;B_________。
(2)写出铁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与氧化铁在玻璃管内充分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_________。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溶液来“捕捉”,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
(3)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②。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 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III.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28.向一定质量的、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点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段发生的其中一个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A 6. D 7. A
8. C 9. D 10. C 11. C 12. C 13. C 14. D
15. A
16. (1)BC
(2)
17. (1) (2)小于
18. (1) (2) (3)否
19. (1) (2)、、 (3)溶液质量变大;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大于生成铁的质量
20. (1)>( 2)>( 3)和
21. (1)放热( 2)温度( 3) (4)B
22. (1)D (2) (3)BC
23. (1)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2)
(3) 不变 (4)AB
24. (1)水( 2)CO和氧化铜反应会生成 (3)气体检验、尾气处理
25. (1)7 (2)盐酸( 3)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设原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

26. (1) (2) (3)红棕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固体
27. (1)A (2)NaOH、CaO (3)10 kg
28. (1)、 (2)2.33 (3)(或)
第2页,共2页
Ra(OH)2+CO2=RaCO3+H2O
高温
Fe203+3C0
2Fe+3C02
Zn 2AgNO,Zn (NO3 )2Ag
10(m-m4
×100%
3(m2-m
Na2CO3 +2HCI 2NaCl H2O +CO2
106
44
55g×x
2.2g
+Na2C03=CaC03↓+
2NaCl
111
106
100g×y100g×10.6%
111
106
100g×y100g×10.6%
点燃
3Fe 20
4
BaCl2 Na2S0 BaSO
BaCl2 Na2COs BaCO+2NaCl
Ra(OH),+Na2CO3 RaCO3+2NaOH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