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扫描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扫描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一、
单选题(每题3分,共15题,共45分)
1.考古学中,地层剖面考古的理论主要是地层学。根据地层学原理,越在上方的地层,时
期越晚。下面是河南安阳某地层剖面图,图中地层③可能出土(
①耕土层

②龙山文化层

④深层土壤(无文物出土)
A.彩陶碎片
B.马车残片
C.竹简碎片
D.青铜礼器
2.晋南陶寺与陕北石峁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纹饰较
其早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峁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峁陶器的趋同表明
()
A.
石峁制陶技术取得突破
B.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
D.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
!

3.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
神文化。这一时期()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来出现阶级分化

4.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
I
5.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
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第1页
历史学科阶段性检测试卷10月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6.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
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
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
B.社会等级制度的混乱
C.铁器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
7、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
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
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8.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
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9.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主张出现的
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
B.均田制度的繁荣
C.仁政思想的全面实施
D.商业活动的衰退
10.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
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1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