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古诗词-无衣
请阅读这几首诗词,从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对其中一首写一段点评。
范例 《将进酒》全词以虚实交织的笔法构建生死对话。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时空的苍茫感奠定悲凉基调,“尘满面,鬓如霜”借容颜之变暗喻人生沉浮,虚实相生中渗透宦海浮沉的隐痛。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以白描勾勒“小轩窗,正梳妆”的日常剪影,将十年相思凝缩为永恒定格,而“相顾无言”的留白恰似《琵琶行》之“此时无声胜有声”,于静默中迸发情感惊雷。结尾“明月夜,短松冈”以景结情,将个体哀思升华为普世生死悲歌。全词通过“现实—梦境—永恒”的三重时空转换,既完成对亡妻的深情告慰,又暗含对仕途困顿的自我观照,实现悼亡主题与生命哲思的深度融合,堪称“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清)陈师道《后山诗话》)的悼亡绝唱。
白话诗歌
  怎能说没有衣裳穿呢?与你同披那战袍。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穿呢?与你同穿那汗衣。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穿呢?与你同穿那战裙。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盔甲与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整体感知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长袍。因为“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
因为“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齐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
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
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研读鉴赏
核心问题一:诗歌如何通过重复叠唱强化战斗意志?
参考答案 ①诗中三章以“岂曰无衣”开篇,层层递进。“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从共用战袍到共用内衣、战裙,以日常衣物象征军民同甘共苦的亲密。
②复沓句式与“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动作呼应,展现集体备战的高昂士气。
③重章叠唱的结构,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交织,凸显秦人同仇敌忾的尚武精神。
核心问题二:诗中“王于兴师”的“王”教材注释为周王,为什么不是秦王?
参考答案 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诗很可能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并受命讨伐西戎的史实有关。秦国出兵是 “尊王攘夷”,是奉周天子之命行事。所以“王于兴师”教材注释为周王,正是为这场战争赋予了合法性与正义性,表明秦军是王师,是正义之师,从而凝聚人心,激发同仇敌忾之气。
核心问题三:诗中“王于兴师”蕴含怎样的家国关系?
参考答案 ① “王于兴师”三度出现,重在强调征伐的合法性。“与子同仇”点明外敌当前,个人恩怨让位于卫国大义;“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体现由情感共鸣转化为共同行动的进程。
②此句凸显先秦时期“忠君”与“爱国”的一体性,展现民众对王权号召的积极响应,深化了诗歌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核。
核心问题四:器物描写如何塑造秦军尚勇形象?
参考答案 ①诗中戈矛、矛戟、甲兵等兵器细节,构成秦军武装的视觉图谱。“修我戈矛”等连续动作,通过器具的整顿暗示精神的整饬。
②兵器从攻击型到防御型的递进,暗合战斗准备的完整性,同时以物写人,塑造出秦军严整有序、枕戈待旦的勇武群像。
核心问题五:这是一首赋体诗,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以复沓的形式,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讴歌勇往直前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白话诗歌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楼上可爱的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整体感知
请你简析一下这首长诗的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春江花月夜》的写作思路,沿着“月”的轨迹层层铺展,可概括为“月升—月悬—月斜—月落”的清晰脉络,构建起景、理、情交融的宏大艺术框架。写作思路如下:
一部分 月升绘景(开头至“皎皎空中孤月轮”)
诗歌从大处着墨,以春江、潮水、花林为背景,勾勒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丽画卷。随着月亮升起,视线由江面至花林,再至天际,最终凝聚于“皎皎空中孤月轮”,完成了一幅澄澈、纯净、神秘的春江月夜图,为全诗奠定了唯美而深邃的基调。
二部分 月悬问理(“江畔何人初见月”至“但见长江送流水”)
面对高悬的孤月,诗人的思绪飞跃时空,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终极叩问。由此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深刻哲思:个体的生命虽如逝水般短暂,但人类的繁衍与文明的延续却如江月一般永恒。这部分将诗歌的意境从具象景物提升至对宇宙、人生的哲学观照。
三部分 月斜引情(“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结尾)
诗人的笔触从宇宙玄思回落至人间真情。以“白云”起兴,引出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再通过“月照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等场景,将无形的相思具象化为可感的月光。最终,在“江潭落月复西斜”的背景下,情感沉淀为“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悠长余韵,让无尽的愁思与摇荡的月影、树影融为一体,哀而不伤,韵味绵长。
全诗以月为魂,景、理、情环环相扣,完成了从自然美景到宇宙哲思,再到人间情感的完美过渡,展现了张若虚超凡的艺术构思。
研读鉴赏
核心问题一:诗歌如何通过意象组合构建澄澈宏大的春江夜景?
参考答案 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花林”等意象,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勾勒出江绕花林的缠绵,又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展现天地一色的纯净。这些意象交织成浩瀚而空灵的意境,既具春夜柔美,又含宇宙苍茫,为后续哲思与抒情奠定基础。
核心问题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启发了怎样的生命哲思?
参考答案 此联以“人”与“月”的永恒对照,追问人类在时空中的位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亘古如斯,而人生代代更迭, 诗人却未陷于个体生命的哀叹,而是以人类延续呼应自然永恒,在有限与无限的辩证中升华出达观:个体的生命虽如逝水般短暂,但人类的繁衍与文明的延续却如江月一般永恒。
核心问题三:诗中“明月楼”与“落月”如何承载游子思妇的深情?
参考答案 ①“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以月光串联两地相思,思妇“玉户帘中卷不去”的愁绪与游子“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孤寂相映。
②终章“不知乘月几人归”以落月余辉收束,离情随月光弥漫江树,哀而不伤,余韵悠长。
核心问题四 诗人可以从月下美景想到宇宙哲思,但怎么会想到人间离人情感呢?三者有怎样的逻辑联系?
参考答案 ①当诗人仰望“皎皎空中孤月轮”,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浩叹时,他已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限广阔和永恒的时空坐标系中。紧接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句,虽然达观,但也透露出一个冰冷的事实:作为个体的人生,在永恒的江月面前,是短暂而脆弱的。这种对自身渺小和生命有限的清醒认知,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②当一个人意识到自身的孤独时,最本能的情感需求就是寻找连接和寄托。在高悬千古的明月之下,什么最能慰藉这种宇宙级的孤独?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最纯美情感——离人相思。于是,诗人的目光很自然地就从天上那轮孤月,投向了人间同样被月光照亮却天各一方的“扁舟子”与“明月楼”。那轮曾经引发宇宙之问的月亮,此刻变成了相思的媒介和见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个体的孤独,就在共同的思念中找到了共鸣与慰藉。
③全诗以“月”为灵魂,月光普照万物,既照亮了壮丽的春江花林,也照亮了游子的扁舟和思妇的妆台。诗人正是追随这一束月光,视线与思绪由宏大的自然,到深邃的宇宙,最终定格于月光下最具体、最动人的离人相思之美上面。
总结来说,这个逻辑链条是:
美景(月)→ 引发对宇宙永恒的惊叹 → 反观个体生命的有限 → 产生深刻的孤独感 → 本能地追寻情感联结 → 聚焦于人间最纯美的离愁别绪→“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彼此相思得到情感慰藉。
真可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将进酒
白话诗歌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在高堂上面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整体感知
《将进酒》的写作思路遵循着诗人内心情感跌宕起伏的自然轨迹,可以概括为“兴起—放歌—劝饮—狂言”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
一部分 兴起:以宏阔之景引人生之叹
诗歌开篇并未直接写酒,而是以两组“君不见”的排偶句式起兴,借“黄河之水”奔涌不复回与“明镜悲白发”朝暮成雪这两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意象,由宇宙的永恒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从而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石,为后文及时行乐、尽情饮酒的主张提供了哲思依据,奠定了诗歌豪放而悲凉交织的基调。
二部分 放歌:转人生之叹为及时行乐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悲凉中振起,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鲜明主张。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冲天自信否定了一切悲观,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与“烹羊宰牛且为乐”的盛宴相结合,把情感推向第一个高潮——“会须一饮三百杯”。至此,饮酒不再是简单的享乐,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三部分 劝饮:于宴饮高潮发不平之鸣
在宴会酣畅之际,诗人以主人身份,直接呼告友人“岑夫子,丹丘生”,并高歌“将进酒,杯莫停”。他甚至要以饮酒为主题即兴高歌一曲。在歌声中,他发出了对权贵生活的蔑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看似旷达的醉语,实则饱含着怀才不遇的深沉愤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对比,更是以历史为佐证,将个人的不平升华为对古今贤士共同命运的慨叹。
四部分 狂言:结于典物换酒的极致狂放
情感的激流在结尾达到顶峰。诗人要将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统统换取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三字,力重千钧,与开头的“悲白发”遥相呼应,将一己之愁绪扩展为穿越时空的、人类共有的生命愁绪。而“换美酒”这一极致狂放的行为,最终完成了对一切世俗规则与人生苦闷的象征性超越,将诗歌的浪漫主义激情推至顶点。
总而言之,全诗以“愁”起,以“酒”解,以“狂”结,情感大起大落,如江河奔涌,结构上大开大合,却又环环相扣,完美展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与澎湃的诗情。
研读鉴赏
问题一: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起句如何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 以黄河之水、白发朝暮的夸张意象,以比兴的手法,营造出磅礴而悲凉的交织感。“奔流到海不复回”暗喻自然永恒,反衬人生短暂。 “高堂明镜悲白发”通过视觉反差,强化青春易老的紧迫感,为后文“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豁达埋下伏笔。共同奠定了诗歌豪放而悲凉交织的基调。
核心问题二:诗人如何通过饮酒主题展现豪放与愤懑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 ①豪放是表面的豪放。比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夸张笔法渲染宴饮之酣畅,体现对豪放不羁生活方式的追求。
②愤懑是深层愤懑:“钟鼓馔玉不足贵”暗含对权贵生活追求的蔑视,“与尔同销万古愁”则揭示借酒浇愁的无奈,豪放之下潜藏怀才不遇的悲愤。
核心问题三:如何理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古愁”内涵?
参考答案 ①个体之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现实的落差表达的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②时代之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普遍性,表达的是对盛唐表面繁荣下政治腐败、贤者沉沦的批判。
③永恒之愁 :以“尔”为对象,以“万古”为尺度,将个人命运与历史长河中的失意者共鸣,赋予愁绪超越时空的厚重感。
核心问题四:诗歌情感脉络如何体现“悲—欢—愤—狂”的跌宕起伏?
参考 答案 ①悲 :开篇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暗喻时光流逝,再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直写人生短暂,形成时空交错的悲怆感。
② 欢 :转而高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饮场景,展现暂时的纵情享乐。
③愤 :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批判权贵奢靡,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暗讽世道不公,情感转为激愤。
④ 狂 :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以反客为主的狂态,呼应“与尔同销万古愁”,将情感推向高潮。
核心问题五:请围绕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与主题思想、写作意图写一段诗歌点评。
参考答案 李白《将进酒》以磅礴的浪漫主义笔触,将人生悲慨化为豪迈乐章。艺术上,开篇凭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人夸张与壮阔想象,将时光流逝具象为奔涌画卷。诗人娴熟运用起兴、对比,使情感在“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凉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旷达间剧烈跌宕,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语言真率淋漓,尽显谪仙风骨。主题上,诗歌表面极写宴饮之乐,深层却奔涌着怀才不遇的激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傲岸宣言,“与尔同销万古愁”则是灵魂呐喊。其核心意图在于借酒超越,以狂放不羁的姿态完成对现实困境的抗争与生命焦虑的升华,将个人愁绪拓展为对永恒生命困境的哲思,彰显了盛唐士人激荡澎湃的精神世界。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宋·严羽《沧浪诗话》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新娘16岁。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才子佳人,琴瑟和鸣。
他们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文学上的知音。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妻子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20年后,山东密州,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白话诗歌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漓热泪洒下千行。你能料想得到吧,我年年伤心的地方,就在这明月的夜晚,你矮松的山冈。
整体感知
核心问题一:这首词可以划分为三个递进的情感层次,展现了苏轼从现实沉思到梦境交融,最终回归现实、以景结情的完整心路历程。请简要分析。
一部分 现实起笔,蓄势沉郁(上阕)
词作开篇便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空阻隔奠定全词哀伤基调。词人通过“不思量,自难忘”的矛盾心理,展现思念的深植骨髓;再以“尘满面,鬓如霜”的自我形象,将个人仕途坎坷的感慨融入丧妻之痛。上阕通过直抒胸臆与千里孤坟和个人形象的意象勾勒,在现实层面完成了情感的厚重铺垫,为梦境的展开蓄足了势能。
二部分 梦境交汇,情感迸发(下阕)
下阕以“夜来幽梦忽还乡”自然过渡,切入主题。在梦中,词人选取了“小轩窗,正梳妆”这一极具生活气息的瞬间,将妻子的青春形象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与现实中“尘霜满面”的自己形成尖锐对比。当梦境达到情感顶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以无声之泣承载了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深悲巨痛,实现了全词情感的最高潮。
三部分 景结情长,余韵悠远(结尾)
梦终人醒,词人并未继续直抒悲情,而是将满腹哀思投射于景物:“明月夜,短松冈”。这处亡妻长眠之地,在清冷月光的笼罩下,化为了永恒思念的象征。此景既呼应了开篇的“千里孤坟”,又将奔涌的情感收束于一片苍茫、寂寥的意境之中,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使悲情在读者的想象中持续回荡。
全词依循“现实—梦境—现实”的脉络,情感由沉郁积蓄到激烈喷发,最终归于深沉的静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展现了苏轼驾驭复杂情感的非凡功力。
研读鉴赏
核心问题二 本词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强化悼亡情感?
参考答案 ①上阕以“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等实写生死阻隔之痛,奠定沉郁基调;②下阕以“夜来幽梦忽还乡”转入虚写,借梦境中“小轩窗,正梳妆”的温馨画面反衬现实缺憾。③虚实交织中,“尘满面,鬓如霜”的实景与“明月夜,短松冈”的虚境相呼应,将阴阳永隔的悲怆推向高潮。
核心问题三 “白描”手法在词中如何体现其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 “小轩窗,正梳妆”以简笔勾勒夫妻日常场景,不加修饰却生动再现往昔温情;②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摒弃繁复修饰,仅以神态动作传递复杂心绪,符合“白描”直击人心的特点。这种手法使情感表达质朴真挚,深化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
核心问题四:词尾“明月夜,短松冈”如何体现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意象冷寂深化哀思。荒凉松冈与冷月清辉交织,将无言泪水转化为永恒凄寒之景,使情感沉淀于天地间。
②余韵绵长启发深思。不直抒胸臆而以景结结情,既呼应开头“千里孤坟”,又留下想象空间,令哀婉余音超越时空限制。
核心问题五 全词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层次变化?
参考答案 ①上阕“不思量,自难忘”直抒刻骨相思,“无处话凄凉”暗含孤寂悲痛;②下阕“忽还乡”转入梦境的短暂慰藉,“泪千行”陡现梦醒后的巨大落差;③结尾“料得年年肠断处”以推己及人的想象,将个人哀思升华为永恒的时空悲叹,形成“现实—梦境—永恒”的情感闭环。
核心问题六 请围绕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与主题思想、写作意图写一段诗歌点评。
参考答案 全词以虚实交织的笔法构建生死对话。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时空的苍茫感奠定悲凉基调,“尘满面,鬓如霜”借容颜之变暗喻人生沉浮,虚实相生中渗透宦海浮沉的隐痛。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以白描勾勒“小轩窗,正梳妆”的日常剪影,将十年相思凝缩为永恒定格,而“相顾无言”的留白恰似《琵琶行》之“此时无声胜有声”,于静默中迸发情感惊雷。结尾“明月夜,短松冈”以景结情,将个体哀思升华为普世生死悲歌。全词通过“现实—梦境—永恒”的三重时空转换,既完成对亡妻的深情告慰,又暗含对仕途困顿的自我观照,实现悼亡主题与生命哲思的深度融合,堪称“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清)陈师道《后山诗话》)的悼亡绝唱。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