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件(共57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件(共57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目录
CONTENT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02
章节核心知识精讲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2课:辩证唯物论
第1课:哲学概论
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3课:唯物辩证法
3.1:总特征1—联系观
3.2:总特征2—发展观
第5课:社会历史观
第6课: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3.3: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单元框架思路
哲学
文化
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内涵与功能
民族性与多样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知识体系
文化的功能
对社会:1.引领风尚 2.教育人民
3.服务社会 4.推动发展
对国家: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对个人:6.优秀文化影响人
对经济政治:7.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什么是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主要内容和特点
当代价值
1.形成
2.主要内容
3.特点、意义
1.意义(当代价值)
2.态度(要求)
1.内容
2.意义
3.发展
4.要求
(是什么)
(为什么)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知识体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具有
多样性
文化具有
民族性
1.地位:独特标识
2.作用:民族的精神根基
3.核心:价值观
1.原因: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2.作用:内在要求和必然要求
3.要求: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既要、又要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表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意义:丰富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3.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关系
1.意义: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要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错误观点
2.要求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知识体系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决定因素
2.意义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新、实现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要求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内涵
2.意义
3.要求
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02
章节核心知识精讲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什么是文化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的内涵
①广义的文化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②狭义的文化
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主体
客体
客体
主体
客体≠物质活动≠自然现象
文化的实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什么是文化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的特点
特点 从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从核心来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从呈现形式看: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如器物、行为、制度等。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属于精神现象,但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
≠决定,文化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什么是文化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政治发展完全同步。(可能“先于”或“落后于”)
②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什么是文化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与文明
文 化 文 明
区 别 含 义
内 容
性 质
拓 展
联 系 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
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积极向上
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
与“野蛮”相对,是人类进步与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文化的功能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对社会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对个人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 血脉和灵魂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创造主体 形成 过程 内部 因素
外部 因素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特 点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影响 对我国
对世界
(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从横向内容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强大的凝聚力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对国家发展
对中华民族
对解决问题
对国际关系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侧重继承
侧重发展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基本 内涵
核心
重要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具体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爱国主义 ①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各个方面。②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时代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求)?
(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文化具有民族性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地位
形成
作用
核心
表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融合借鉴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外因共同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区分: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文化具有多样性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含义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形成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重要性 (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正确态度 (要求)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意义
措施
重要途径
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②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前提),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补充知识)
大众传媒(电视、网络、报刊等)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补充知识)
注意:
①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来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②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
③文化交流≠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消除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文化趋同/渐趋统一。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 原因/意义 对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对本国 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对世界 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注意: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既丰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荣世界文化。不能说成文化趋同或文化逐渐统一。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如何推动文化交融(怎么办)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错误观点 正确态度
①心态: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②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②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②原则: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要求
原因
要求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共产党诞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应运而生。(有了领导核心)
(2)指明文化发展方向:
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3)重要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4)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有了指导思想)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①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创造与践行革命文化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决定因素 (必要性) ①人民利益: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性质宗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制度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文化发展: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⑤自身规律: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积极意义 (重要性)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④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⑤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⑥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⑦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⑧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作品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文化创新和发展要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推动社会进步。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建设文化强国
要求 措施
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原因: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它们之间吸纳排斥,融合斗争,渗透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2)措施: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其对国民教育、 精神文明创建 、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道德修养:①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四观)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五德)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建设文化强国
要求 措施
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修订),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2.坚定文化自信
是什么 ①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②来源: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④底气/基础: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为什么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怎么做 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区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转化和继承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途径上
目标上
联系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
只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重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具体内容上有相同、相通之处。
③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补充)
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联 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注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可以“丰富”,不能“创新”。
比较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关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别 内涵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推出新文化。
侧重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
实质不同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意义不同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系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 ②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动文化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别 含义 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产品具有创造性和公益性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产品带有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
生产目的 生产公共产品,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生产商品,以营利为目的。
资本来源 国家或社会 企业
机构性质 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运营机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示例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
联系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封建迷信、腐朽文化等。
(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强调自由,保护个体的私有利益,自由高于平等;无产阶级强调公平,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技术、逻辑、语言和文字等。
不能通用全世界
全世界通用
分析XX精神的意义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
①XX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XX时期)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产物。 (XX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②XX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④ 传承和弘扬XX精神有利于(结合材料)激发伟大民族精神,为“XX”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建设文化强国。(弘扬“XX精神”的意义)
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
①文化交流的途径(文化怎样传播)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包括旅游、聚会、政治、经济活动等。
②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文化靠什么传播)
大众传媒(例如: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
正确认识三种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区别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例如: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例如: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例如: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联系 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落后文化VS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含义 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 等色彩的文化 是指封建的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等
形式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殖民文化;
二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法轮功”;
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黄赌毒”文化
危害 属认识问题,对个人影响较深(认识上的不科学、不积极、低俗)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态度 改造或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联系 都是文化糟粕,不利于文化强国建设 祸国殃民
害人害己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1.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号召全社会学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弘扬这些精神,因为它们( )
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②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奠定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2.“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低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这首上世纪60年代传遍大江南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在2024年“首届云南民歌大家唱”赛歌会再次唱响,引起了台上台下各族群众的热烈响应。由此可见( )
①民歌成为人们向往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新形式
②这首歌唱出了阿佤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③“民歌大家唱”能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④赛歌会展现了民族间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3.2025年央视春晚亮点纷呈。拉萨分会场38项非遗元素徐徐展开,犹如一幅流动的千年画卷:热巴舞的鼓点如同时代的脉搏,携带着历史风韵的民族服饰秀堪称“穿在身上的史诗”……晚会艺术感、科技热完美相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绵延不绝。雪域高原奏出非遗交响曲,其文化意义在于( )
①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③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消除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指明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立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4.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4年11月,中国在希腊雅典成立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汲取世界文明智慧,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古典学研究智慧。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②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要完全还原文化经典原貌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④文明交流互鉴要认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5.雁翎翅、百花袍,手持方天画戟,坐跨嘶风赤兔马,定睛看,是一款“吕布”机甲潮玩:曲声流转、音韵悠长,侧耳听,是一套“大观园”拼装八音盒。潮玩惊艳破圈,不仅“圈粉”国内消费者,还走红海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材料表明( )
①具有时代风尚的潮玩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派生物
②积淀数千载的中华文化为潮玩产品的创新提供灵感
③丰富文化表达方式是优秀潮玩产品走红海外的根源
④国潮出海能够在文明互鉴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6.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关文博单位加强抗战实物、档案、口述史的抢救、征集与研究,加强抗战遗址及纪念设施修缮保护,精心组织抗战主题活动,形成规模声势和整体效应。保护利用抗战文物意在( )
①激发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弘扬革命文化,拓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③培育爱国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④展示民族气节,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优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7.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历经传承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公共领域,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仪式、先烈纪念日礼敬仪式等均有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在社会及个人领域,诞生礼、成人仪式、职业礼仪等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样式。由此可见( )
①礼仪文明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②礼仪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③礼仪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功能
④传统礼仪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8.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走进抗战纪念场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赵尚志主笔的《东北红星壁报》、彭雪枫使用过的印章——一件件抗战文物,虽历经岁月洗礼,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抗战文物的生命力源于它们( )
①凝结着革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②承载着伟大的抗战精神,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③见证了抗战的光辉历史,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铭刻着革命先烈的信念,彰显历久弥新的育人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9.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孕育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该精神是首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遵义会议精神( )
①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④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10.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某自治州以“非遗+”模式为切口,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推进非遗相关制度建设,探索激发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让非遗深嵌于当地各族人民现代生活,营造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该地的做法( )
①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保障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③在非遗保护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展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