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件(共32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件(共32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默写10分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诞生标志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3、三个飞跃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6届高三政治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考点 考情统计 材料情境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025·浙江1月高考·T2 某校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
2025新课标I卷·T12 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2025·浙江1月高考·T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025·北京高考·T1 2025年春天,“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
2025年云南高考·T2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
必备知识清单
1、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两对矛盾
2、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
鸦片战争
1919
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1949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与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对象:专政
①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对象:资产阶级
核心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般考点)
1.基本国情
2.主要矛盾
3.历史任务
4.探索过程
5.历史 结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外因
内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与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必修三)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目的)
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不允许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竞争对手。
①不愿走: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没能力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核心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常考考点)
1.指导思想
2.领导力量
3.开始标志
4.革命道路
5.发展历程
6.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民主义革命有了主心骨。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在经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后胜利。
核心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常考考点)
7.特点 (“新”在哪里)
8.革命性质
9.步骤 (两个步骤)
10.理论 成果
①领导阶级新: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②革命前途新: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革命范畴新:它不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第一步: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创立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 VS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比较 旧民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①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 平等、自由、民主观念 (三民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革命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④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相同点 ①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②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知识延伸
核心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常考考点)
11. 胜利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辞旧: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对外: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迎新: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点拨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点拨拓展: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区别 ①社会背景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已经成立
②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③革命动力 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
④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⑤根本任务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联系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共产党领导的,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点拨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①拥有革命主心骨:中国共产党。
②坚持正确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坚持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
④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⑤坚持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⑦符合国情:分两步走符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⑧革命的前途: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历史事实充分证明( )
①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共产党人取得成功的奥秘
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②说法错误。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④说法错误。p24-1
B
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典例1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真正有了主心骨
③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完成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错误。④:近代以来,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但我国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实现,④错误。
C
中国共产党
典例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毛泽东把其比喻为上篇和下篇的关系。下列对“上篇”和“下篇”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分水岭
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④社会主义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②: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新旧民主革命,②不符合题意。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④说法错误。
A
新旧民主革命关系
典例3
(2025新课标I卷·T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因为( )
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②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历史任务。而提出“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此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已经完成,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而“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时间不对应,④不符合题意。
A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典例4
必备知识清单
1、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两对矛盾
2、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导学案03课后作业
下节课见!
默写:
1、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和两对矛盾
2、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必备知识清单
1、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p26-27
2、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历史意义p29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
鸦片战争
1919
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1949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与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对象:专政
①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对象:资产阶级
核心突破·重难全析
考点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过渡时期
(2)1953年提出总路线、 总任务
(3)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4)历史必然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5)胜利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知识点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6)社会主义改造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p26-27 (1)从社会性质的角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政治):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核心突破·重难全析
考点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点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1978)
(1)时间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
(2)历史课题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 ①重要贡献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主要矛盾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艰辛探索的意义 ①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一个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④一个肯定: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
1、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第一次结合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
(2)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八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知识拓展】
【易错汇总】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p21 鸦片战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p25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3.中国结束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辛亥革命
4.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p23相关链接 五四运动
5.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伟大飞跃,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向p24-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社会变革p27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7.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p26-3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8.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p29-1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标志性事件汇总
1、1953年2月,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向前来视察的毛泽东汇报,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东川口村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合作化,建社当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二。毛泽东十分兴奋,说:“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这说明农业合作化( )
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
②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但不是由农业合作化促成的,③排除。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排除。
A
社会主义改造
典例1
2、下图为某校高三一班同学设计的红色文化主题游“一化三改之路”示意图,重温党的历史,是追忆也是洗礼,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意味着( )
①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实现伟大历史任务的主心骨
②我国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
④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人民实现伟大历史任务的主心骨,①错误。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不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典例2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社会进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 )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②召开了中共八大,明确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②: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26-1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说法错误p28-2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典例3
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任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吸收借鉴了苏联经验,经历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①排除。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中取得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②正确。③:材料中“没有先例”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③正确。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④排除。
C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典例4
必备知识清单
1、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2、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历史意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
导学案04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