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课件(共65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课件(共65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二单元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目录
CONTENT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02
章节核心知识精讲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2课:辩证唯物论
第1课:哲学概论
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3课:唯物辩证法
3.1:总特征1—联系观
3.2:总特征2—发展观
第5课:社会历史观
第6课: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3.3: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单元框架思路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观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
6.1价值与价值观
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6.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体系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基本形式
特征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
认识
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含义
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含义
特征
追求真理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决定
反作用
正确认识
直接现实性
知识体系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
①决定、反映、变化发展
②相对独立性
有时先于、有时落后于
反作用
1.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对抗性)、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知识体系
价值:含义、特点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
含义
特点:价值的创造者+享受者;社会价值+自我价值
评价标准: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内容、要求)
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才干;素质
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
品德修为;道德根基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
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价值观
含义及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产生于实践
基本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衡量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
怎么办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判断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
02
章节核心知识精讲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1.认识的含义和阶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不同
形式不同
特点不同
地位不同
联系
注意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感性认识(初级阶段)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不能笼统地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只有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更正确、更可靠(两者都可能是错误的)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2.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等。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改革、完善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
③科学实验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2.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人的认识活动相区别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与纯粹个人孤立活动区别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侧重点 整体 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来源 ≠ 途径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更多、更深,更全面
强调把认识与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
强调认识要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读书学习,间接经验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①原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 通过实践,人们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
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根本目的 ≠ 认识的根本任务
②怎样: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注意:起点是实践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1.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真理的含义、属性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 理解 要求
真理的 客观性
真理的 条件性
真理的 具体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强调横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要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③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
强调纵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方法论】要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勇于追求真理。
(2)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真理。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特点 表现及原因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在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劳动即社会实践
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构成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实践的基本形式
结论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何者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延伸到
社会历史领域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物质方面)
内容:
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物质方面。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精神方面)
内容: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1.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方法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主导)
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作用)
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决定
注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
方法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
制度:政治、法律制度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
组织: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
设施:军队、警察、法庭、政权机关等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调整、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环节,以适应、巩固与服务于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误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完善和发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作用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注意: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全体公民
人民
群众
劳动
群众
(主体)
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其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领导者)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表现)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实现方式)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③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1)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基本内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①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①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②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地位
思想上
行动上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方法论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价值
6.1 价值与价值观
含义
内容
特点
评价标准
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与一般物的价值最根本的区别)
①社会价值(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需要。
②自我价值(索取):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尊重和满足。
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②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注意】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二者之间不存在大小、优劣的问题。
②贡献和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应该居于首位。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否认个人利益;
③贡献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价值
6.1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最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方法论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6.1 价值与价值观
含义
导向作用 从领域看
从性质看
方法论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④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②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决定作用)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①价值观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6.1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方法论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1 价值与价值观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①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②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③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①意义: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补充: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作用: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④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①无时无处不在: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②联系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青年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2.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3.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4.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及特征
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含义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特点 内涵
社会历史性
阶级性
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强调客观因素】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强调主观因素】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强调主观因素】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2.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标准 原因 要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①面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原理
原理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
①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②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方法论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6.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途径 原因 措施
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关键)
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社会为我)
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③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为社会)
①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6.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 对立又统一
(1)区别(对立):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2)联系(统一)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无限性:
(3)上升性:
【注意】①直线论和圆圈式的循环论是错误的。 ②真理不会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②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强调认识过程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
强调认识无限发展
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
(1)反复性:
哲学上的价值
1.含义: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特征: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注意:
①“客体\事物”: 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价值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主体”:主要是指人及人组成的集体,包括自己、他人、社会等;
②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③并非任何事物都有价值:“事物”对主体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价值强调积极方面的;对人产生消极影响的事物没有价值,如毒品;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更深刻。
(2)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3)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补充: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属性
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表明:真理是绝对的
表明:真理是相对的
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
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是相对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落后的,在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是先进的。
(4)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过去的社会意识成果。
【注意】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vs 物质与意识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地位
作用
联系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比较几个“动力”
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别和联系
关系 价值 价值观
区别 含义
范畴
联系
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是客观的。
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是主观的。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1.中国古代素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建城思想,但在二里头遗址的前期考古中却未能找到城墙。2024年,在与其隔河相望的古城村,新发现一道夯土墙,专家推测其极可能是人们苦苦寻找60余年的二里头都邑城墙,这为研究夏商时期都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发现表明( )
①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因
④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2.恩格斯指出,“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权力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一论述认为( )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C.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
3.有无是非,如何分辨是非,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孔子曾就此提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据此,可以推出( )
①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是”与“非”不能辨别,因为多数人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
③“是”与“非”是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所产生的不同认识
④“是”与“非”要通过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考察”来辨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4.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没有料到,他们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这说明( )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③生产工具创新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重要条件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5.在工业化早已解放人类双手的今天,手作却悄然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新方式。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手工编织篮子、制作陶艺。缝制香包,在解压、悦己的体验中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体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这表明( )
①审美实践活动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②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在手作中得以消除
③劳动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人
④审美方式的变化源自社会生活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6.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钻木取火照亮从猿到人的历程,铁犁开启农耕文明的道路,蒸汽机奏响工业时代的号角,计算机键盘敲出信息时代的旋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②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③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7.漆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物质文化一大贡献,是人类早期主要的黏合材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由漆作为外层涂料的装饰性极强的陶胎漆器,表明漆的主要用途从封闭黏合的实用目的发展出追求光泽的审美目的。据此,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漆的实用目的向审美目的的发展体现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②漆的实用目的向审美目的的发展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③漆的实用目的和审美目的说明了同一客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④漆的实用目的和审美目的说明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8.《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强化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省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事物的价值在于事物对客体需要的满足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具有统一性
④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9.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勇斗极寒,接续奋斗,在世界南北极科学考察史上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2024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团队师生“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行动。这启示青年学生( )
①磨砺真本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②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③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④人生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并通过奋斗才能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