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共21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共21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
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
与价值选择



牢记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及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
哲学体系
【体系构建】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运动的概念、地位(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强调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②(强调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作用)
①尊重客观②发挥主观③两结合④两反对
存在 方式
(“唯物论”的总方法论要求)
两者结合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
1.理解“四个概念”,即: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2.明确“五个原理”,即: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尊重+主观能动+两结合)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梳理
1. 物质的含义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可知的,即物质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但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马上认识,这需要过程。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
【注意】:
⑴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①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②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和意识现象
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固有根本属性(运动)
⑶体现物质的词语:世情、国情、省情、实际、经济形势、地区特点、个人情况等客观实际。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共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个性)
存在状态 抽象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永恒的。 具体的、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是暂时的
联系 ①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即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方法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意:顺应 √ 顺从、服从、征服 ×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了解) 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决定、创造)
②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a,b,c)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的客观性、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物质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劳动社交)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大脑≠电脑≠人工智能,特有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任何)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反映≠正确反映:正确意识——如实反映;/错误认识——歪曲反映;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突破拓展】
【特别提醒】
(1)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
(3)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
(4)人脑不同于大脑,不能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5)有了人脑未必就有意识。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6)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不是像照镜子一样。
(7)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
(1)意识的能动作用:(≠决定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反映)。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反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23
(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拓展深化
特点 内容 关键词 侧重点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强调认识的对象是
主动的、有选择,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误区 错误示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唯一特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
仁者心动
1、物质是运动的
二、运动的规律性
①哲学上的运动和具体的运动形式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运动的规律性
点拨:图示规律的含义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
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规则、定律、法律、规定。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规则等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③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规律≠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是浮于事物表面联系、形式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⑤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规律能被发现、认识和利用,但是不能被创造、消灭、人为地改变。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的相关知识:
【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发明/发展/改变/改造/创造/消灭×)(发现/认识/利用/尊重√)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惩罚)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怎么做★★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两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两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如佛系、躺平)。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突破拓展】
必备哲理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尊重+主观能动+两结合)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相关知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规律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①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尊重规律)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主观--四个要求)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如:佛系、躺平)。(两个反对)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反映)。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反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答题模板】——用辩证唯物论的知 识分析……
2、规律有关……
答题要素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能动地认识(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和改造世界(正确/错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 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