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课件(共60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课件(共60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单元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目录
CONTENT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02
章节核心知识精讲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2课:辩证唯物论
第1课:哲学概论
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3课:唯物辩证法
3.1:总特征1—联系观
3.2:总特征2—发展观
第5课:社会历史观
第6课: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3.3: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立
对立
对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状态怎样?
能否认识?怎样认识?
本 原是 什么 ?
整个世界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
片面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联系
发展
全面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单元框架思路
知识体系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矛盾问题的精髓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联系观)
(发展观)
(矛盾观)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
规律
(辩证法)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含义、
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
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
总特征:
(基本观点)
(构成、引起)
根 本
内 容
根 本
动 力
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
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
发展
(第一框)
(第二框)
矛盾
(第三框)
02
章节核心知识精讲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 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岩浆岩经历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自然界存在普遍联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中美贸易战
严重影响美国零售业,中国家具行业受影响最严重,企业停产,农民工返乡
人类社会存在普遍联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的思维存在普遍联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
注意: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
注意:①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能认为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②不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观愿望建立联系,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 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提醒: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整体和部分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类别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全局或全过程 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务的功能 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相互依赖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 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强调整体)
3.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强调部分)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2.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系统的基本特征
③内部结构
的优化趋向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系统优化的方法
基本特征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含义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观【原理+方法论】
1.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要求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多样的。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强调整体)
(2)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整个
世界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
【方法论】
发展的普遍性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运动
变化
发展
变化
结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或形式)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含义 特点 呈现的状态 结果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 或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 平衡和静止 事物还是自身,性质没有改变,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 A还是A)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事物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A变成B)
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或形式)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量变
新量变
质变
新质变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或形式)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原理
1.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防微杜渐。
方法论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坚持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坚持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含义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质 “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方法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反对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辩证否定观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原理 方法论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2)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 (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如此循环往复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把握适度的原则
(3)发展的趋势 (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辩证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斗争性
(对立)
同一性
(统一)
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
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
矛盾
离不开
离不开
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世界观: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方法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口诀法巧辨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②要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强调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强调同一性)
4.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 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矛盾问题的精髓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1.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
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
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矛盾问题的精髓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矛盾问题的精髓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侧重怎么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侧重怎么做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矛盾问题的精髓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词语:试点、示范、先试点再推广,借鉴…经验;抓好典型,解剖麻雀,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地方特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缩影/样板…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方法论】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判断主要矛盾关键词:中心、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主题、主线
(解决问题时)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关键词:主流、把握方向、性质、主体、主导、总体、总的来看、认清形势、利弊、得失、优劣、好坏,防微杜渐(认识问题时)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一点论)
(反对均衡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
矛盾分析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2.矛盾具有普遍性
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7.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矛盾分析法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思考:联系具有普遍性,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注意: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比较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关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区别 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种种联系 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基础,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要求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
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
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
整体功能大于或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条件的
关键是部分以什么样的结构形成整体
关系
关系
关系
关系
区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方法论
普遍性
特殊性
辩证关系
强调矛盾普遍存在,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敢于直面矛盾,并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
强调不同事物或阶段的矛盾是不同的,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因材施教”。
强调要学会从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如“经验借鉴而不照搬”
“先试点后推广”。
矛盾的特征
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地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
名称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区别 存在 前提 复杂事物中,对“许多矛盾”而言, 同一矛盾中,对“一个矛盾”而言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上,用于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造世界)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认识世界)
关键词 “重点、”重心、“中心”“核心”“抓关键”“突破口”“首要”首位、要害“第一要务”“重中之重、”根本、症结//突出位置//着力点 “主流”主体“形势”“大局”“性质”“本质”“总体上看”方向//主题/优(劣)势/利弊/实质//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双刃剑
俗语 成语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打蛇要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权衡利弊得失;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九个指头和一个手指
联系 实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要地位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分析形势;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党风主流是好的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有关量变、质变的几种表述
(1) 发展通过质变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 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3) 并非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4)不能说只有数量增减才能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①事物数量的增减(大小、速度、程度等)引起质变
水蒸气


0 C
100 C
固态
液态
气态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②数量不变,场所变更(结构、排列次序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石墨变金刚石
上帝与狗只是结构不同。
——费尔巴哈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区别 辩证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是联系的中断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区别和联系
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区别 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是指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范畴 属辩证法的范畴 属唯物论的范畴
侧重点 强调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正确的认识,强调从客观规律出发。
哲学 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物质决定意识以及规律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 ①二者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渠道,从根本上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深刻表现和必然结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1.古桥如诗,现代桥梁如画,古今辉映。从石板小桥流水潺潺,到钢铁长虹横卧云空,再到友谊的桥梁连接人心,站在一座座“桥”上,可以看见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看见一个以创新之力真诚拥抱世界的中国。这体现了( )
①石板小桥与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②“桥”是窗口,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联系
③古桥矗立在历史深处,属于发展历程中的旧事物
④古今之桥是实践活动创造的带有人的精神意象的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2.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对称与非对称的精巧布局,营造出一种既自然和谐又灵动变化的景观效果。园林的建造多采用建筑、轴线的对称和山水、植物的非对称布置搭配,运用紧凑与开阔、明亮与幽暗的转换,带给人们特有的空间体验。其中蕴含的哲理有( )
①矛盾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
②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人的观念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3.乘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的东风,拥有60多年历史的莺歌海盐场正奔赴新赛道:“盐+文旅”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老盐场建起全省规模最大的光伏基地……这对公路沿线市县发展的借鉴意义是( )
①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从老盐场的成功中总结经验
②具体分析本市县特色,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③做好积累,在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中实现发展
④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4.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是全球首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该系统以传统漏斗架种植方式将葡萄栽培于庭院中,葡萄架周围种植蔬菜、花卉等,与民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立体人文景观特征。相较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它既有经济与生态价值统一的共性,又有依托城市庭院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材料表现出人们( )
①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事物的客观联系
②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5.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不通过肌肉组织实现的信息交换系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新型脑机接口,将两枚硬币大小的处理器植入颅骨中,使得瘫痪10余年的患者通过脑电活动驱动外部设备,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人类能够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表明( )
①事物之间能够创造主观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
④从事物的表面相似处找到系统的任意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6.漫画《“最佳方案”》(作者:吉俊明)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洞隐烛微,提纲挈领
②未雨绸缪,未兆易谋
③权衡利弊,择优从之
④见微知著,除旧布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7.自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以来,医疗机构、健身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响应。人们通过医学干预、体育运动等方式掀起了体重管理的热潮。根据材料,体重管理( )
①效果取决于人们对各种方式的选择
②与体育运动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与医学干预之间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受医学干预和体育运动发展的主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