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老师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和解析《临安春雨初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升对古典诗歌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技巧,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陆游的内心世界,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敏锐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鉴赏《临安春雨初霁》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特别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含蓄的语言风格传达情感的独特手法。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进行深入分析。这首诗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南宋社会政治状况的一种反映。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临安春雨初霁》的文本背景、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艺术技巧等知识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诗歌意象等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朝廷软弱的失望,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陆游的一首诗《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在京华期间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进入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学生回答: 生: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生:陆游的代表作有 《示儿》、《书愤》 等。 二、知人论世 (1)教师讲解: 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 - 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一生著述丰富,有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现存诗 9000 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以抒发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为主,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 (2)相关背景: 陆游写《临安春雨初霁》时已六十二岁,在家乡赋闲了五年。淳熙十三年(公元 1186 年)春,他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前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这百无聊赖中,他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解题: 临安:南宋王朝的都城。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初霁:刚刚放晴。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霁(jì) 明朝(zhāo) 解释下列词语: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京华:京城之美称。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 “素士”)。 (二)诵读感悟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世味 / 年来 / 薄 / 似纱,谁令 / 骑马 / 客 / 京华。 小楼 / 一夜 / 听 / 春雨,深巷 / 明朝 / 卖 / 杏花。 矮纸 / 斜行 / 闲 / 作草,晴窗 / 细乳 / 戏 / 分茶。 素衣 / 莫起 / 风尘 / 叹,犹及 / 清明 / 可 / 到家。 四、文本研究 (1)思考与讨论: 问题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生:诗人独自住在小楼上,整夜未眠,听着窗外淅沥的春雨声;第二天清晨,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临了。 问题 2:这一联被誉为 “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生:语言清新隽永。使用了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明媚的春光背景与自己落寞的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含蓄深蕴。 (2)深入解读: 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生:表现了作者旅居京城时的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暗示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涌上心头。颈联中的无事而作草书、品茗,表面看似闲适恬静,实则藏着无奈与惆怅。 问题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生:京都春光明媚,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不愿沾染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问题 5:请用 “以意逆志” 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生: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作者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②陆游一直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只能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写下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问题 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生: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 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只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实现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且惆怅。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以自我安慰。 五、明晰主旨 教师总结:诗开篇即以问句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而出,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还是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或是自我安慰说 “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六、拓展阅读 教师引入: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包括情感、想象和超越三种方式。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延伸材料,进一步理解陆游诗歌中的情感与意象,以及诗歌的美学价值。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深入理解了《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