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诗歌通过描绘诗人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其深沉的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全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本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现实的缩影。诗人将个人的漂泊、病痛、孤独与国家的动荡、民生的苦难紧密相连,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二、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及《登高》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与句式,理解其表达效果。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升诗歌鉴赏与文本分析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与情感美。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悲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责任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悲”的多重内涵,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朗读音频、视频、图片等)学生预习任务单(杜甫生平资料、诗歌背景等)分组讨论任务卡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登高”相关的古诗词名句,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提问:同样是登高,杜甫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慨叹?(二)活动一:穿越历史,走近诗圣(5分钟)任务:填写“杜甫资料卡片”人生四时期:读书游历时期(35岁前)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写作背景: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客居夔州,时年55岁。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动荡,好友相继离世,自身多病漂泊,诗人登高望远,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三)活动二:诵读入境(5分钟)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首句:高亢激昂次句:回环婉转颔联:一气呵成,延长音处理颈联:“悲”“常”“独”重读尾联:缓慢低沉,自怜自叹把握诗眼:“悲”配乐朗诵任务:学生选择适合“悲”基调的背景音乐,录制朗诵音频或视频。(四)活动三:拍摄选景,体会悲情(15分钟)任务:根据诗中意象,设计拍摄画面,体现“悲愁”氛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提问:为何用“啸”而非“啼”?明确:“啸”更具爆发力,表现悲哀的强烈与深沉。六个特写镜头:风、天、猿、渚、沙、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问:“落木”能否改为“落叶”?明确:“落木”更显枯槁、沉重,象征诗人生命的衰败与时代的凋零。意境概括:萧瑟秋景中,诗人借自然之象抒发生命之叹、时代之悲。(五)活动四:深入挖掘,为何而悲(15分钟)任务:探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八可悲”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尾联分析:“艰难”:既指个人生活艰难,也指国家动荡,“苦恨”:恨国家动荡、自身老病、壮志难酬,“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停酒”表现愁绪无法排遣的极致悲哀。思想境界: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六)活动五:探讨悲秋内涵(5分钟)讨论:杜甫的“悲秋”与一般文人的“悲秋”有何不同?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家国之秋,融合了个人身世、时代动荡、民族苦难,体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与“忧国忧民”的文化精神。六、当堂检测《登高》中写秋景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诗人苦恨的句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空间壮阔、时光流逝的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羁旅与孤独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情境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读—赏—析—写”四个层面深入理解《登高》。学生在朗诵、选景、探究、创作等活动中,不仅掌握了诗歌的语言与艺术特色,更深刻体会到杜甫的人格魅力与家国情怀。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避免空洞说教。板书设计(简要)登高(杜甫)风、天、猿、渚、沙、鸟→意象落木、长江→象征万里、百年→时空艰难、苦恨→情感忧国忧民→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