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次巩固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A B A D A C D D A C B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C C C C B C B D D B B A25.(1) 甲 ( 66.5°N , 45°E ) 乙( 23.5°S , 45°W ) 高纬度(2) 丁 丙(3)相等(4)丁26.(1)顺(2) 低 短(3) 乙 甲 丙27.(1) 太阳光热 北回归线(2)C(3)昼夜等长(4)夏至28.(1)地球的公转运动。(2)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草木枯黄,代表着秋天的到来。(3)南回归线;冬至日;①。(4)上饶的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气温逐渐升高1.B 2.A 3.B【解析】1.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B正确,ACD错误。故选B。2.根据所学可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按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地球位于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因此可以判定地球在图中①处,A正确,BCD错误。故选A。3.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气温适宜,存在有液态的水资源;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大气层,有适合于呼吸的大气;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安全,这些条件都是地球产生生命的必备条件,①③④正确;由于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且有大气层,所以地球地表温度变化不大,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B。【点睛】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4.A 5.D【解析】1.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最大半径大于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A错误,符合题意;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4.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的首次航行确定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发射出的卫星在太空拍摄的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结合选项可知,认识过程为③→①→④→②,故D正确。故排除ABC,故选D。6.A 7.C 8.D【解析】6.地轴与赤道面垂直并穿过南、北两极点,A正确;在地球仪上可绘制多条经纬线,不可能只绘制赤道,B错误;应选择正球形物体制作地球仪,C错误;地轴穿过南、北极点并保持倾斜状,D错误。故选A。7.在北极点标注字母N,A错误;纬线相互平行,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B错误;经线长度都相等,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C正确;赤道纬度为0°,D错误。故选C。8.武汉地理位置为(29°58'N~31°22’N,113°41'E~115°05'E),小杨同学按照30°等份绘制经纬线,武汉标注在(30°N,120°E)附近合适,D正确。随意划分经纬度,武汉的位置随意标注,武汉位置有具体的经纬度数,因此不可随意标注。A错误;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赤道、本初子午线,武汉标注在北半球。应该标出武汉具体的经纬度数,B错误;平均绘制几条经纬线,武汉标注在北回归线附近,武汉的经度未标出,无法确定武汉的具体位置。C错误。故选D。【点睛】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南北两极,穿过南北两极的除了经线还有地轴。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观,能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9.D 10.A 11.C【解析】9.根据纬度的变化规律,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由此可判断,甲的位置是(30°S,40°W),ABC错误,D正确;故选D。10.读图分析可知,乙地的经纬度是(30°N,40°E)。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故乙所在的半球是北半球,东半球,BCD错误,A正确;故选A。11.甲地的位置是(30°S,40°W),乙地的位置是(30°N,40°E)。甲、乙两地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AB错误;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C正确;乙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D错误。故选C。【点睛】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12.B 13.C 14.C【解析】12.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进入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地球卫星影像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排除ACD,故选B。13.由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据题干中信息可知,纽约的纬度是40°N,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地处中纬度地区,排除ABD,故选C。14.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得,经线汇集的点是北极点,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度。故甲点的经纬度是(60°N,170°E);乙点的经纬度是(60°N,150°W);丙点的经纬度是(70°N,170°W);丁点的经纬度是(80°N,150°W),排除ABD,故选C。【点睛】纬线和经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任何一根纬线都是圆形而且两两平行。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周长乘以纬线的纬度的余弦,所以赤道最长,离赤道越远的纬线,周长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0。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经度分东西,指向南北,纬度分南北,指向东西。15.C 16.C 17.B【解析】15.当旗杆影长最短的时候,说明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ABD排除,故选C。16.旗杆影子在一年中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产生回归运动,从而太阳高度产生季节变化,影子的长度也产生季节变化,而影子在一天中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的东升西落导致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由材料可知,这一天为春分日,图中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故 A错误;春分日全球昼夜等分,B正确;春分日较前一天太阳直射点北移,和辽宁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旗杆影长比前一天变短,C错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秋季,D错误。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出现。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18.C 19.B【解析】18.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因此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C正确;时间差异跟地壳运动、地球公转、生活习惯无关,ABD错误。故选C。19.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使得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经度相差越大,时间差异越大,北京和伦敦的时间差异大,这是因为两地经度相差大,B正确;纬度主要影响热量,A错误;文化差异、经济差距跟时间差异无关,CD错误。故选B。20.D 21.D【解析】20.结合材料可知,此次“星月剧场”上演的是月食现象,月食能够反映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但均无法从月食现象中推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5月5日处于3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和6月21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之间,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致运行到④附近。故选D。【点睛】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5° 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3.5° 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北移。太阳直射位置在23.5° N和23.5° S之间来回移动,因此我们把23.5° N和23.5° S这两条纬线称为回归线,23.5° N称为北回归线,23.5° S称为南回归线。22.B 23.B 24.A【解析】22.从地球自转方向来看,呈逆时针,图一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该图所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是极昼,说明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故选B。2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图二中的②点,B正确;①③太阳直射赤道,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CD错误。故选B。24.11月初,地球运行在北半球③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与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故选A。【点睛】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5.(1) 甲 ( 66.5°N , 45°E ) 乙( 23.5°S , 45°W ) 高纬度(2) 丁 丙(3)相等(4)丁【分析】本题以经纬网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经纬度、温度带、纬度带、方向等知识点,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详解】(1)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用符号N表示;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可判定,甲地的经纬度是45°E,66.5°N;处于高纬度。(2)东西半球的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界线是赤道,由此判断乙、丁位于南半球,甲和丁位于东半球,所以即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丁,北温带的范围是北纬23.5°-北纬66.5°,丙位于北纬30°,位于北温带。(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相等,因此丙地和丁地所在的经线长度关系是相等。(4)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太阳是东升西落的,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因此乙、丁两地一天中迎来日出较早的是丁。26.(1)顺(2) 低 短(3) 乙 甲 丙【分析】本题以地球自转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纬线长度、昼夜现象、地方时差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详解】(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2)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读图可知,甲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低纬度;赤道最长,由赤道向南北两极纬线长度越来越短,乙在赤道上,甲所在纬线比乙所在纬线短。(3)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据图可知,正值白天的是甲和丙,即将进入白天的是乙;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是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南极则相反,甲位于南半球,所以甲的黑夜最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越早迎来日出,丙在乙的东边,一天中,乙、丙两地更早看到太阳的丙。27.(1) 太阳光热 北回归线(2)C(3)昼夜等长(4)夏至【分析】本大题以五带示意图和某地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问题,涉及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由图可知,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图中A是热带,B是北温带,其分界线是北回归线。(2)由图二可知,所示景观为北极地区的冰屋,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北寒带。(3)由图一可知,图一所示太阳光照情况为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所以云南省昆明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平分。(4)由图一可知,图为3月21日(春分日)的光照情况,三个月以后大致6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至。28.(1)地球的公转运动。(2)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草木枯黄,代表着秋天的到来。(3)南回归线;冬至日;①。(4)上饶的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气温逐渐升高。【分析】本题以九九消寒图、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地球公转的定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考查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详解】(1)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一年内农事的补充历法,而地球的公转是以一年为周期的,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产生了四季,故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2)谚语“昼夜均,寒暑平。一场雨,一朝寒”描述的是秋分节气的地理现象。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进入该节气。秋分的含义是“分”,即平分、分半的意思,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意味着在秋分这一天,全球昼夜平分,草木枯黄,代表着秋天的到来。(3)数九第一九是从冬至日开始,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我们所在教室位于北半球,这一天照入教室的太阳光线面积最大,故①是数九第一天正午室内光照情况。(4)当“九九消寒图”已着色染梅花30瓣时距数九第一天已经过去了30天,即1月22日前后,最接近大寒节气,处于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即D段;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上饶的白昼时间逐渐变长,获得的热量逐渐增多,气温也逐渐升高。50°30°50°2030o140°上饶经开区中学第一次巩固练习9.甲的位置是()七年级地理A.(30N,40°E)B.(30N,40W)30°甲30°范围:第一章组卷人:万婵娟审核人:姜雯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C.(30S,40E)D.(30S,40°W)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1分,共24分。)10.乙所在的半球是()40°209学习完“地球的宇宙环境”,小张同学整理了关于太阳系的相关资料,并提出了一些问题。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C.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图,完成1-3小题。11.关于经纬网图中甲、乙两地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1.地球公转的方向为()A.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B.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纬线上A.绕着太阳自东向西B.绕着太阳自西向东C.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D.乙地位于甲地的正东方C.围绕着月球自西向东D.绕着月球自东向西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正急速衰老、持续膨胀,人类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2.地球在图中的位置为()挑战。为了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地球各国放下芥蒂,成立联合政府,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40°N,74°W),A.①B.②C.③D.④试图寻找人类存续的出路。完成12-14小题。3.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原因是()12.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认识到地球的真实形状是球体。下列选项能佐证地球是球体的是()①存在有液态的水资源②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大A.天圆地方B.地球卫星影像C.天如斗笠,地如覆盘D.横看成岭侧成峰③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④有适合于呼吸的大气13.下列关于美国纽约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A.位于东半球中纬度地区B.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凭直觉认识世界到今天我们能精确测量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D.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出地球的大小。根据所学知识,完成4-5小题。14.电影中由中国提出的“移山计划”,计划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走向新4.以下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不正确的是()家园,下图各点示意部分行星发动机的位置。下列各点的经纬度表示正确的是()1609A.最大半径约6371米B.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C.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D.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A.甲(60S,170W)B.乙(150N,60E)1805.下列排序符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是()C.丙(70N,170W)D.丁(80S,150W)①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②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影像获得直观认识上饶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在校园内观察旗杆的影子,将春分这一天的旗影朝向和长短变化记录如下图。读图,完③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④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验证成15-17题。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小王同学在家里练习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同时,她还想把武汉也标注在地球仪上。读图,完成6-8小题。15.当旗杆影长最短时,当地时间约为()6.小王同学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A.3时B.6时C.12时D.18时A.地轴与赤道面垂直,穿过南、北两极点16.一天中旗杆影子方向和长短变化的原因是()-旗杆影长B.在地球仪上只绘制赤道A.地球公转B.五带划分。旗杆②C.选择椭圆形物体制作地球仪C.地球自转D.季节变化D.地轴穿过南、北极点并保持竖直17.这一天()7.在标注经线、纬线时要注意()A.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②处B.上饶昼夜等长A.在北极点标注字母SB.纬线相互垂直C.正午旗杆影长比前一天变长D.澳大利亚为春季C.经线长度都相等D.赤道纬度为90°暑假,小麦开启了北京之行。入住宾馆时,他发现大堂墙面上四个城市的钟表时间不一样。结合下图,完成8.上饶的地理位置为(27°58'N~2922N,11641'E-11805E)。下列关于小王同学制作小地球仪的方法中,合适的18-19小题。是()A.随意划分经纬度,武汉的位置随意标注B.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赤道、本初子午线,武汉标注在北半球C.平均绘制几条经纬线,武汉标注在北回归线附近北京东京莫斯科伦敦D.按照30等份绘制经纬线,上饶标注在((30N,120°E)附近18.造成四个城市有时间差异的原因是()A.地壳运动B.地球公转C.地球自传D.生活习惯读经纬网图,完成9-11小题。19.北京和伦敦的时间差异大,这是因为两地()A.文化差异大B.经度相差大C.纬度相差大D.经济差异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经开区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答案.docx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经开区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