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 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 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 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 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 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道春归无觅处
陈世旭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初夏,庐山香炉峰大林寺中的几许贫僧,不知道出现在面前的一群人中,有一个人十六岁时就让京城的名士刮目相看;不知道他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不知道他曾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执政柄者扼腕矣”“握军要者切齿矣”。
这个人是白居易。
跟那些僧人一样无知的是我本人。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我一早从省城南昌出发,在浔阳江边的小城吃午饭,然后搭船顺流而下,去一个沙洲上的农场务农。我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经过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我在那片山水间盘桓了将近二十年,对我来说,那里就像一部古书,弥漫着来自远古的硝烟、墨迹、酒和脂粉的气息,闪烁着一个个杰出人物的名字和身影。其中,白居易最打动我。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离世十年,杜甫也在两年前死去。唐朝诗歌天空的两位巨星,都在愁苦中陨落。似乎是怀着某种使命,白居易还是一个少年时便惊动了长安。因为他的出现,唐朝的诗坛又一次光芒万丈。
他生于乱世,心怀光复大唐盛世的志向,他的矛头总是指向权贵,最终落得被贬谪的下场。“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接到朝廷诏令,白居易立即离开京城,两个月后抵达浔阳。
最初数月,白居易在病中整理行李和诗稿,闭门不出。“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最多是把山樱桃树移栽到庭院,把石榴花移到厅前,又点缀了许多杜鹃,借此纾解愁闷。“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春江花朝秋月夜,唯自斟自饮,借酒浇愁。
一个深秋的夜晚,谁在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也便是一张琴了,它被心所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出现机缘。大音如霜降于四野,琴声飘向远处。多愁善感的情怀,在那个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江水在琵琶上流淌,悲怆在琴弦上定音,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载满哀怨的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
《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传诵不衰,“一曲琵琶说到今”。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那两行长长的泪水,垂挂在历史的脸庞上,再也无法抹去。
这是歌女和琵琶的幸运。再惊艳的美色也会老去,再精妙的琴声也会被风带走,但若遇见了杰出的诗人,便一起被文字收藏,并得以长存。
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对于这样的人,不幸不啻是一种财富。
何况,才华卓越的诗人不会寂寞,他永远不会缺乏真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以及来自同道的温暖。
文学是广阔的港湾,可以容纳所有的伤害;文学是深厚的沃土,思想和激情会在此蓬勃生长。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
初夏,地方诗友及僧寺长老十余人前来庆贺他“乔迁新居”。他们从草堂出发,登香炉峰,宿大林寺。皂靴踏响茂密的荆棘,衣袖沾满缤纷的落英,丛林中挺拔的枝条,跳跃着诗人苏醒的灵魂。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
农历四月,山下的乡野,万千芳菲凋谢殆尽。
青山如黛,白云苍狗,山寺寂静。
谁也没有想到,寺中一片灿然,桃花刚刚盛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色满枝头。
当天,白居易挥毫写就《草堂记》《游大林寺序》,随口吟出的《大林寺桃花》,竟成千古流传的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此,庐山的春天因这首诗而显得更加妩媚。
如果说,这次山行让白居易发现了春天是一个意外,那么,他写作的春天再度来临,则是一种必然。
谪居浔阳,是白居易仕途极为特殊的经历,也是他人生的转折期、艺术的分水岭。他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他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他检点书箱,编撰文集,深刻剖析自己的生平取舍、文学倾向,凝成文论《与元九书》,论诗道之“理”首在“美刺比兴”,“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他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乃为后世圭泉。白居易本来就是个多产的诗人,苏轼曾言“乐天长短三千首”。唐朝三大诗人,存诗者,李白900余首,杜甫1400余首,而白居易则留下诗作近2800首,是唐朝存诗最多的诗人,仅在遭贬的这五年,即有诗文370余篇。
浔阳五年,白居易走出了精神的低谷,人们重又看到一个立于高峰、意气昂扬的白乐天。
俊杰之所以是俊杰,就因为他能在人生的春天似乎已经消失的时候,发现并重新拥有春天。
多少年来,我总会在关于江南的梦里见到白居易,那个着青衫的诗人,悄然无息地踱步于浔阳的山水之间。他美丽的忧伤,在诗行里融化。把凌乱的心绪,叠成一树桃花,撑起诗里的旖旎。我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他一扬起宽大的衣袖,便挥洒出万丈诗情,桃花一般烂漫的心,开满希冀。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年轻时的一天,路经浔阳城,当时懵懵懂懂,后来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B. 《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流传广泛,白居易因此而让京城名士刮目相看。
C.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D. 浔阳五年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期和艺术的分水岭,他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作品,走出了精神低谷。
6.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庐山香炉峰大林寺中的僧人对白居易的“无知”,与作者年轻时的经历相呼应,引出下文对白居易的追寻。
B. “我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敬仰和对他诗歌的喜爱之情。
C. “江水在琵琶上流淌……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运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琵琶声的悦耳。
D.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白居易生平经历和诗文创作的叙述,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
7. 文章以“莫道春归无觅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 文章中说“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白居易是如何体现这些品质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有删改)
9.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为参谋G未几H辞职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人除了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还常使用干支纪年。
B. 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C. 为,表被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用法不同。
D. 卒,死,古代表示死的隐晦说法很多,如不禄、薨、崩,其中“薨”指帝王之死。
11.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
B. 唐玄宗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
C. 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
D. 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13. 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二)古诗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 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 本诗中“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15. 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理解性默写(12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3)古代诗中常以猿猴的啼鸣抒发情思,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迷蒙隐约的美丽乡村图景,极具生活气息。
(5)《短歌行》中曹操感叹贤者如月,不知“_______”,内心惆怅,接着想象老朋友远道来访,众人“_______”,重温往日恩情。
(6)《琵琶行》中运用比喻修辞,形象描绘出琵琶曲“时而流畅,时而滞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8分)(18-20题每小题2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
1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姥(mǔ) 幽咽(yè) 觉时(jué) 暝色(míng)
B. 唧唧(jī) 潦倒(liáo) 澹澹(dàn) 渌水(lù)
C 荻花(dí) 殷岩(yǐn) 层巅(diān) 霹雳(lì)
D. 钿头(diàn) 魂魄(pò) 霓裳(ní) 虾蟆陵(há)
18.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为君故(但是) 鼓瑟吹笙(弹奏)
B.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讌(同“宴”,宴饮)
C. 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 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D. 桃李罗堂前(排列,分布) 依依墟里烟(村落)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遂命酒 B. 栗深林兮惊层巅 C. 歌以赠之 D. 虎鼓瑟兮鸾回车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贫剧《山海情》以“吊庄移民”为背景,讲述了“西海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环境恶劣无法保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政府给搬迁的“吊庄户”分配新的庄基地和口粮地,并保留其老家原有的房屋和耕地,搬迁群众仍然可以选择回到原居住地。这就形成了两处都有家的情况,就像一副扁担,两头吊着,这也许就是“吊庄”的本意。“西海固”的原生居民可以说是 ,几十年的家当用一副扁担就能担光,所以,这个“吊”字也用得 。
《山海情》展开了一幅时代 的脱贫画卷,细腻地刻画了贫困村脱贫过程的曲折坎坷:刚从农校毕业被借调回村的马德福第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追回“逃跑”的吊庄户,通过扎实解决“吊庄移民”的大小难题,让乡亲们能甘心情愿背井离乡到异地开荒:为了一头驴,一口水窖的彩礼被迫辍学嫁人的李水花,虽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无奈妥协,却也凭借智慧与坚韧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在族人中说得起话的李大有,从一开始带头怂恿李姓族人集体“逃回”原村,到最终受族人的影响认同搬迁,勤劳苦干致富……
“吊庄移民”虽说从人口上看不是国内之最,但涉及面及历史影响首屈一指,甚至在人类生态移民史上都留下了 的一笔。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徒四壁 恰到好处 波涛汹涌 浓墨重彩
B. 倾家荡产 恰如其分 波澜壮阔 淋漓尽致
C. 家徒四壁 恰到好处 波澜壮阔 浓墨重彩
D. 倾家荡产 恰如其分 波涛汹涌 淋漓尽致
22. 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依靠对契约的重视,所以为了家庭能继续在村里立足,李水花短暂出逃后仍然回家完成父亲与媒人口头定下的亲事。
B. 根据《差序格局》中对乡土社会关系的表达,涌泉村以李大有为典型代表的族亲关系网络完全是“吊庄移民”政策实施的最大阻力。
C. 乡土社会是安士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国家采取“吊庄移民”这一扶贫政策正体现了对乡土社会特性的充分尊重。
D.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国家扶贫工程的难点不仅在于扶贫项目的选择,更在于转变乡民的思想观念。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由于环境恶劣无法保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B. 由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环境恶劣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C. 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环境恶劣无法保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D. 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由于环境恶劣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北部黄河灌区。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德格尔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地栖居……
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你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4. 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
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
具有伸缩能力。
5. B 6. C
7. ①“长恨春归无觅处”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以“莫道春归无觅处”为题,点明了文章与白居易 诗歌的关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围绕白居易在浔阳的经历展开,他在仕途受挫时,发现了山寺 桃花盛开的春天,寓意着他在人生的低谷中重新找到了希望和美好,“莫道春归无觅处”体现了文章的主旨。③题目富有诗意,与文章中对白居易诗歌和人生的赞美相契合,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浓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 ①白居易心怀光复大唐盛世的志向,却因矛头指向权贵而被贬谪,但他并未因此自弃、自贬。来到浔阳
后,他虽在病中整理行李和诗稿,闭门不出,但仍通过移栽花木纾解愁闷,借酒浇愁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
②他与歌女相遇,被歌女的琵琶声打动,创作了《琵琶行》,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千百年传诵不衰。他虽遭遇不幸,但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没有堕落。③在浔阳五年,他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编撰文集,凝成文论《与元九书》,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作品,走出了精神的低谷,没有沉没。
9. CEG 10. D
11. A 12. (1)(李白)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 诗文,惊叹地说: 的 “你,是(上天)谪居人间
的仙人啊!”
(2)县令(看后)又吃惊又惭愧,行礼道歉说:“不知道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离开了。
13. ①任供奉翰林时,李白常与饮徒醉于市,甚至玄宗召其作乐章时,他已醉酒,需侍从用水浇脸才稍
醒,行事放纵。②李白醉酒后让高力士脱靴,轻慢权贵;后在华阴县乘醉骑驴过县衙,面对质问直言曾受
帝、妃、力士礼遇,不惧县官。③李白与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时,身着宫锦袍坐于舟中,旁若无人,姿态
狂放。
14. C 15. 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
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
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16.
①.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 百年多病独
登台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⑦. 暧暧远人村 ⑧. 依依墟里烟 ⑨.
何时可掇 ⑩. 契阔谈讌 .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泉流冰下难
17-20.AABB
21. C 22. B 23. D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